資源簡介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學設計一? 設計理念: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究.基于此,在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注意科學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二? 教學目標 1.能夠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 2.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以及新的研究進展; 3.解釋米勒實驗的設計原理及結果,鍛煉運用證據和邏輯進行分析和推測的能力;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關注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2.難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四? 課前準備 1.有關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說的視頻資料 2.學生課前通過閱讀科普書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五?? 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 通過多媒體展示上帝創世的故事,借助此故事學習資料一知道原始大氣的成分及其形成?上帝是用了六天創世造人,第七天開始休息。這是一個美妙的故事,可是究竟是不是這樣,我們看看地質學家給我們的啟示吧(設計意圖:帶領大家分析課本P47業資料一并提出以下的問題:)1 地球的年紀是多少?2 地球在形成時,地面的狀況是怎樣的?這樣的條件下,能否有生命?3 原始大氣是怎么構成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可以參考老師提供的表格,通過這個表指出現代大氣和原始大氣的主要區別?氣體名稱原始大氣現代大氣水蒸氣√√甲烷√√二氧化碳√√氧氣?√氨√√硫化氫√√學生活動 ?1 自己通過所給的材料總結出地球的剛剛誕生初期時的面貌。???? 2在這里可以繼續對比神創論,得出神創論的錯誤性。2 繼續引入下一個資料的學習,進一步認識米勒的實驗教師的活動: ?我們由資料一,可以從地質學家給出地球初期現象的證據,知道地球初期是烈日炎炎,電閃雷鳴,空氣中漂浮著甲烷,如果這些條件組合在一起會怎么樣,我們看看米勒是怎么回答的??????????????? 提出一下的問題1 哪一個半球的成分和原始大氣一樣的?2 正負電極模擬了什么?3 米勒的實驗產生那些物質?學生活動通過預習課本自己得出以上問題結論,同時提出問題有以下1 通入冷凝水的目的是什么?2 通入沸水的半球代表什么?教師活動 3 展示視屏由學生看視屏來回答,同時讓學生思考米勒實驗的局限性,總結化學起源說。?由視屏中可以得出結論,并且總結出化學起源說的內容1 無機小分子轉化為有機小分子(原始大氣)2 有機小分子轉化成有機大分子( 原始海洋)3 有極大分子轉化為多分子體系(原始海洋)4? 多分子體系形成原始生命? (原始海洋)4 進一步思考,原始生命的營養以及呼吸方式。教師活動1? 米勒實驗的局限性在哪??2? 原始生命的形成歷時多長時間?3 ?原始生命形成后,要進一步進化成各種生物,那么它的營養方式和呼吸方式是怎樣的?學生活動小組之間通過看課本找出問題的答案1 米勒只證實原始地球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2 原始地球的初期是不適合生命的存在,原始生命是在大約十億年后形成。3 ?原始生命的營養方式:異養。呼吸方式: 厭氧5? 回顧總結, 通過學習P49業資料三延伸擴展其他的觀點。教師活動我們學完化學起源說后,我想請小組的同學來給我總結一下化學起源說的知識點,不足的其他小組同學再補充。學生活動小組討論,然后起來補充知識點。教師活動我們看過了化學起源說,那么還有其他觀點嗎?我們請同學來補充學生活動小組之間討論其他的起源學說,并拿出來與大家總結分享。如 自然發生說,宇生說 6 技能訓練教師活動同學們總結的非常好,那么有些觀點是不是都經得起推敲,讓我們看看P50業的“運用證據和邏輯做出推測”六 回顧總結,留下伏筆?教師在講述完整節課后,在引述:生命起源的觀點還有許多的問題等待大家去探索,那需要大家不斷的學習,才能得到答案。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下一節就能得到答案,生命怎么進化成各種生命的,讓我們從下一節生物的進化歷程中去尋找。(四)、分析討論1、為什么說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搖籃?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初產生的有機物的匯總場所,有機高分子的形成,多分子體系的組成,以及原始生命的誕生都是在原始海洋中進行的,而海水能阻止強烈的紫外線對原始生命的破壞殺傷作用。所以說,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搖籃。2、原始生命最可能的原始新陳代謝類型是什么?、原始生命雖然具有原始的新陳代謝作用,但其結構十分簡單,不可能具有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構和條件,而只能以原始海洋中已經存在的各種有機物作為營養物質,所以其營養方式應該是異養型。原始大氣成分中沒有氧氣,因此其異化方式只可能是厭氧型。所以,原始生命的代謝類型最大可能為異養厭氧型。3、在現今地球條件下,非生命物質能不能再演化為原始生命?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現是原始地球條件和各種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現今的地球條件下,作為生命起源的基本條件已不存在了。隨著地球上最早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原始藻類(如藍藻)和以后綠色植物的出現,現代大氣已成為含氧豐富的氧化性大氣,而不再是生命起源所必需的還原性大氣。現今地球的大氣層中有臭氧層阻擋了大部分的紫外線,沒有了強烈的太陽輻射,也沒有頻繁的閃電,地球的溫度也降低了,把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必需的自然界的高能作用已不復存在。另外,也不再有含豐富有機物、含鹽量極少的原始海洋那樣的環境。現在的地球上由于存在大量的游離氧(可以氧化有機物)和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機物)各種有機物不可能像在原始海洋中那樣長期保存和積累。因此,在現在的地球環境條件下,是不可能再產生新的原始生命的。正因為地球上不會有新的生命起源,現在地球上生物若滅絕一種,就永遠地消失,一去不復返。因此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尤其保護珍稀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當務之急。典型例題 例 1.原始生命形成的場所是 A、原始大氣??? B、原始海洋??? C、陸地上??? D、大氣層中 【解析】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里面含有許多有機物,這些有機物不斷的相互作用,經過及其漫長的年代,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因而可以形象地把原始海洋比作是生命的搖籃,是原始生命形成的場所。原始大氣只能產生簡單的有機小分子物質;當時的“陸地上”和“大氣層中”不可能形成原始生命。 【答案】B 例 2.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代謝類型可能是(????? )A.自養需氧型 B.自養厭氧型 C.異養需氧型 ??? D.異養厭氧型21世紀教育網 [解析]該題主要考察對原始地球條件的分析推理能力。原始生命的結構簡單,不可能存在葉綠體,只能利用原始海洋中豐富的有機物,因此,原始生命是異養的。原始大氣中沒有游離的氧,所以,原始生命又是厭氧的。 [答案]是B。21世紀教育網小結:教師照板書歸納小結本節課全部內容:在原始地球條件下,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漫長的過程,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一步步演變為原始生命。小結提問:生命起源化學進化過程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什么?強調:(1)原料:原始大氣中的各種成分。(2)能量:大自然不斷產生的含有極高能量的宇宙射線、強烈的紫外線和頻繁的閃電等。(3)場所:原始海洋。(四)總結、擴展生命的起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科學之謎,它涉及到天文、地質、理化、生物等各個方面的知識,站在我們今天的地球上來追溯距現在46億年以前的歷史,難度肯定很大。以上介紹的是為大家所公認的生命起源化學進化過程的假說和推測。直到今天,人們對生命起源這一古老而嶄新的問題仍然在繼續研究和探索之中,特別是近年來圍繞著原始大氣成分、生命起源于何處等問題又有了新的看法和爭論,實事求是的科學爭論對于深化認識是非常有益的。我們相信這個千古之謎總有一天會揭開。盡管如此,前人的研究至少可以說明生命物質是由非生命物質發展而來的,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具有統一的一面,從而為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提供了有力證據。另一方面,到現在為止的一些科研成果對進一步揭開生命的奧秘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今后必然有更多的生命物質被人工合成出來,并造福于人類。展望:原始生命比現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一種生物的結構都要簡單,那么原始生命又是如何演變為現今自然界中這些形形色色、豐富多彩、高等復雜的生物的呢?這個問題下節課再來研究植物和動物的進化歷程。習題精選一、選擇題 1. 關于生命的起源,敘述正確的是: A、原始生命肯定是在地球上起源的B、原始的大氣成分和現在的大氣成分是相同的 C、最早的生物可能是由原始大氣的成分先形成有機物,再在原始海洋中逐漸形成的 D、米勒模擬原始地球環境進行實驗,產生了原始的生命 2.原始大氣中不含( )21世紀教育網 A.氫氣 B.氧氣 C.硫化氫 D.二氧化碳[來源:21世紀教育網] 3. 原始生命的搖籃是(?????? ) A.原始陸地???? B.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氣???? D.土壤 4.生命起源的過程是(??? ) A.無機物——有機物——原始生命????? B.有機物——無機物——原始生命 C.無機物——原始生命——有機物????? D.原始生命——無機物——有機物 5.? 米勒的實驗證明了( ) A.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B.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簡單有機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原始生命起源于外星球二、非選擇題 6.判斷:大約在46億年前,生命和地球一起形成。(??? ) 7.判斷:一些學者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成分,在實驗室里制成了一些有機物,這就可以推測原始生命一定是在地球上產生的。(? )8.根據天文學家研究發現:在隕石中、星際空間中都含有構成生物體所需要的多種有機物,最近又發現火星上可能有水。根據上述研究結果,你能做出什么推測?9.分析下列的實驗,你會得出什么樣的推測,和科學家做出的推測一樣嗎?21世紀教育網序號實驗步驟實驗結果你的推測1)將一棵重2.3kg的柳苗栽種到一個盛有土壤的木桶中,木桶內土壤的重量是90kg,為防止灰塵落入,還專門制作了桶蓋。只用純凈的雨水澆灌柳苗。5年過去了,再次稱量柳苗和土壤的重量,發現柳苗重量增加74.5kg,土壤重量僅減少了0.057kg!? [來源:21世紀教育網]2)(1)將小白鼠或蠟燭單獨放在密閉的鐘罩里;(2)將小鼠與植物、蠟燭與植物同時放入密閉的鐘罩內。(1)蠟燭很快熄滅,小鼠窒息而死;(2)蠟燭持續燃燒,小鼠正常生活。? 3)在各種時間和條件下重復實驗2。綠色植物能夠釋放氣體的能力在光照充足時最強烈,在夕陽西下時降低,日落后完全停止。? 4)(1)收集水生綠色植物釋放的氣體,將帶火星的木條伸進氣體中;(2)在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再次收集釋放的氣體。 (1)木條恢復燃燒;(2)植物產生的氣體量明顯增加。? 5) 定量測試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減脫氧的釋放量? 6)(1)把綠葉放在暗處數小時,消耗葉片中部分營養物質,然后把葉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汽處理葉片。(2)用顯微鏡觀察葉片中的葉綠體。(1)遮光的部分葉片無顏色變化,而照光的一部分葉片顯示深藍色。(2)照光時葉綠體中的淀粉粒會增大?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 1、C 2、B 3、B 4、A 5、B 二、 6、× 7、× 8、這些研究結果說明,宇宙空間也可以形成有機物,并具備生命起源必須的水分條件。所以可以推測:1、宇宙其它星球上也可能存在生命;2、地球的生命也可能是從宇宙中產生,再遷移到地球的…… 9、科學家的推測[來源:21世紀教育網] 1)海爾蒙特? 1648年,柳樹苗的增重來自水。 2)普利斯特利(荷蘭)1771年,植物能“凈化”空氣。 3)英格豪斯(英國) 1779年,植物綠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4)謝尼伯(瑞士)? 1782年,綠色植物釋放釋放的是氧氣,同時吸收二氧化碳。 5)索熱爾 (瑞士) 1804年,水是植物增重的必須原料。 6)薩克斯(德國)? 1864年,植物在光下可以合成淀粉。 (五)布置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