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學設計1、基本說明:【教材分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第四冊《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二框題。內容主要分兩目,第一目主要介紹價值判斷與選擇的含義、產生、要求以及社會歷史性特點,第二目主要介紹影響價值判斷與選擇的因素、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的條件及正確處理集體與個人的關系等。【學情分析】1.學生學習基礎分析:通過前三單元及價值觀的有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哲學生活基礎知識,為本框題的學習準備了一定知識的基礎。2.學生能力分析:高二學生擁有一定生活體驗,具備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篩選能力、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具備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對問題的一定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3.學生心理分析:對于學生個體的發展和我們社會的發展應該持什么態度和觀點,高二學生已經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現在獨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條件,但是社會很多的價值誘因導致他們選擇與判斷的迷茫,因此學習本框題有它特有的意義。他們的可塑性很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所屬章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屬于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第四冊《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二框題。【學時數】1學時,40分鐘。2、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價值判斷的含義;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點,掌握如何做出正確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2.能力目標:聯系實際,培養認識和選擇正確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在價值沖突中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內容分析】第十二課有三個框題,分別是《價值與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其中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人生價值,是第十二課的核心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正確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正確地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基礎上,才能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因此,《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這一框題,在十二課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重難點】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結合所教學班級學生的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1.教學重點: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2.教學難點: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教學策略設計】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互動的教學氛圍。同時要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從而使學生能夠自主獲取知識,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本教學設計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情境和問題帶動教學內容的講授,使學生能夠充分思考、積極合作、加強交流,學會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獲得深刻的理性認識。整節課的設計都貫穿著情感教育,促進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教法:創設情境,組織學生探究,適時評價小結。2.學法:學生自主探究,重點知識整理筆記。三、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明白了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其實,每個人都想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的行動受意識的支配,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我們才能理性的做出價值判斷,更好地做出人生的選擇。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話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講授新課】教師通過幻燈片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方向,有動力。)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情境一:展示兩張學生在學校飯堂隨意浪費糧食的圖片。◆問題一:你是否有過這樣的行為?是基于什么原因?(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明白價值判斷是認知,價值選擇是行為,價值判斷決定價值選擇。)學生回答:略教師點撥:認為糧食很珍貴的同學,會把飯菜吃完;認為糧食不珍貴的同學,會說不好吃,把飯菜倒掉。認為糧食很珍貴或不珍貴是一個人的認知,即價值判斷;把飯菜吃完或倒掉是一個人的行為,即價值選擇。由此可見價值判斷是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做出判斷。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出的選擇。(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問題二:結合情境一,分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如何?學生回答:略教師點撥:認為糧食很珍貴的同學,會把飯菜吃完;認為糧食不珍貴的同學,會說不好吃,我把飯菜倒掉。由此反映出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判斷決定價值選擇,價值選擇體現價值判斷。(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點:★情境二:前些年,我國很多大學畢業生的擇業標準是:“起點高、薪水高,職位高”,“名聲好一點、牌子響一點、效益高一點、工作輕松一點、離家近一點、管理松一點”的“三高六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完善和發展,人才市場的建立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我國“雙向選擇”的市場用人機制也日益規范。再加上近幾年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猛增,大學畢業生開始出現就業難。許多畢業生開始轉變就業觀,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社會的需要,現在最能適應自己的職業進行擇業。◆問題三:結合材料分析,促使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原因是什么?從這一原因可以得出什么哲學道理?在今天,你認為哪一種擇業標準是正確的?為什么?(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分析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的原因,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學生回答:略教師點撥: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因此,評價歷史和現實的價值觀念,應考慮當時的條件、背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要與時俱進。★情境三:四人遇大雪,避于廟中有人提單對雪詠詩:(秀才)大雪紛紛落下,(官員)那是皇家瑞氣。(財主)下它三年何妨,(乞丐)放的全是臭屁!◆問題四:為什么同時同地的人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與選擇?(設計意圖:讓學生分析比較秀才、官員、財主和乞丐四人對下大雪的不同看法和評價,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學生回答:略教師點撥: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情境四:三個人同時看到維納斯雕像,醫生說:“一個殘廢人!”。老爺爺說“有傷風氣!”。藝術家說:“這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問題五:即使是同一階層的人,為什么人們的認識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做出的價值判斷也會不同?(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醫生、老爺爺、藝術家三人對維納斯雕像的不同評價,明白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差異性。)學生回答:略教師點撥: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差異性。 那是不是說每個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是正確的?我們怎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小組代表回答:略教師點撥: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選擇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問題六: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集體、社會利益的關系?學生回答:略教師點撥: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集體、社會利益的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要善于從不同角度考慮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利益沒有發生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和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課堂小結】(先由學生小結,老師根據學生小結的情況做適當補充)在人一生中,時時刻刻都面臨著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只有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站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上,堅持真理,走歷史必由之路,才能過有意義的人生,才能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課堂練習】1.價值是人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下列屬于哲學價值判斷的有(D)①田野上的花兒開了②這些花兒很漂亮③山上的果樹掛滿了果實④這些水果真香甜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同為宋朝的文化名流,蘇東坡的《食荔枝》對廣東的荔枝贊不絕口,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蔡襄的《荔枝譜》卻說天下的荔枝,以閩中為第一,蜀州次之,嶺南為下。這說明(A)A.價值判斷總是有主觀性的B.“趣味無商量”,美食評鑒沒有客觀標準C.兩種評價都受鄉土觀念的影響,把自己家鄉的荔枝說成是最好的D.價值判斷有階級性,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觀地看待廣東荔枝的價值3.“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庇纱丝梢钥闯觯?br/>C)A.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景色是不同的 B.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C.階級社會中的價值判斷與選擇與階級性D.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4.既然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會因人而異,那么,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無所謂對錯。”觀點中的結論(B)A.正確,因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屬于主觀范疇B.錯誤,因為衡量人們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正確與否是有客觀標準的 C.正確,因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D.錯誤,因為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課后作業】1.《全優課堂》P85-87頁。2.預習思考:如何實現你的人生價值?【板書設計】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1)含義:(2)二者的關系: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①社會歷史性(3)特點②階級性③差異性2.怎樣才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1)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2)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3.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和人民群眾之間的利益關系四、教學反思1.靈活運用教學資源。在新課講授中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的情景,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分析梳理課本知識;在能力拓展環節,充分運用本校學生存在的生活現象,增強了教學效果,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努力營造生本課堂。高中政治學科的實踐性特點,注重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提升生活經驗,擴展知識技能,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本課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探究,有效地生成知識、培養能力、升華情感。3.前后知識的聯系不夠。一個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由價值觀決定的,價值觀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判斷能和價值選擇體現價值觀。在講學的過程中沒有講清兩者的聯系,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理解。總之,這節課處處以學生的認知特點,生活實際水平為依托,把教學內容生活化、情景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主動接受知識、主動參與能力,收到了較好效果。但也存大不注重前后知識的聯系這一問題,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加以改正。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