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地理必背知識點(一)1 我國位于 東半球, 北 球;在 亞歐 大陸的 東部, 太平洋的 西 岸。?2 我國陸地面積 960萬 平方千米,共 20個鄰國,任列舉一鄰國名 俄羅斯 。 ?(14個陸上鄰國,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 ?3 我國的行政區劃分 省 、 縣 、 鄉 三級。我國省級行政區劃中包括 23 省,5 自治區, 4 個直轄市, 2 個特別行政區。(共34個)?4 我國人口特點: 人口數量多 、 人口增長快 。 ?5 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不均,以 黑河 和 騰沖 一線為界, 東 多 西 少。?6 我國民族分布特點: 大雜居 , 小聚居 ;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 西北 、 西南 ?和 東北 地區。 ??7 填出下列民俗所屬的主要民族: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 ,潑水節 傣族 (孔雀舞、竹筒飯、高腳樓) ,長鼓舞 朝鮮族 ,鍋莊舞 藏族?8 我國地勢特點 西高東低 , 呈階梯狀分布 ;?9 我國地形特點 復雜多樣 , 山區面積廣大 ; ?10第一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 祁連山 —— 橫斷山 , 第二三級階梯界線: 大興安嶺 —— 太行山 —— 巫山 ——雪峰山?11我國氣候特點: 復雜多樣 , 季風氣候顯著 ?12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特點: 冬季南北溫差大 ? 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特點: 除青藏高原,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13我國降水地區分布規律 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14 我國溫度帶劃分 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 及一個高原氣候區。?15我國干濕地區分 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16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 大興安嶺 —— 陰山 —— 賀蘭山 ,季風氣候最典型 的特點是 雨熱同期 ,十分有利于農業生產,但災害也較嚴重,如夏季風異常帶來 水旱 災害,冬季風異常帶來 寒潮 和凍雨。 ?17我國南北方河流比較,南方河流流量 大 ,汛期 長 ,原因在于降水 多 ,雨季 長 。?18 自然資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兩類,如: 水(土地、生物) 資源屬于可再生資源, 礦產資源 屬于非可再生資源。 ?19我國自然資源基本國情: 總量豐富 , 人均不足 ??20我國土地資源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 每一寸土地 ,切實 保護 耕地 。?21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不均勻,地區分布: 東 多 西 少, 南 豐 北 缺 時間分布:夏秋多,冬春少?22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節約用水 , 保護水資源 ?23解決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途徑: 修水利工程 ; 解決時間分布不均, 修水庫 ,試舉一例: 三峽 ?解決空間分布不均, 跨流域調水 ,試舉一例: 南水北調?24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交通運輸業是“ 先行官 ”,農業是“ 基礎 ”工業是“ 主導 ”?25我國交通運輸業以 鐵路運輸 為主,大連的主要鐵路線是 哈大 線。 ?26我國農業種植業主要分布在 東部季風區 ,又以 秦嶺 —— 淮河 一線為界,分為北方 旱 田區和南方 水 田區 ?27我國四大牧區主要有 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 、西藏牧區。 ?28我國林區主要分布在 東部季風區 (東部季風區、西部非季風區)三大林區:東北林區(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西南林區(橫斷山區),東南林區(人工林) ?29我國四大工業基地主要是 遼中南 、 京津唐 、 滬寧杭 、和 珠江三角洲 基地。 (遼中南:著名的重工業基地; 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滬寧杭: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30我國最早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是 北京中關村 。大連計劃發展成為中國的“班加羅爾”(班加羅爾是 印度 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以下我國部分之最 ?31我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級行政區: 黑龍江省 ; 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鄰省最多的省級行政區: 內蒙古自治區、陜西省 ? 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 東北平原 最大的盆地: 塔里木盆地 ?地勢最低的盆地: 吐魯番盆地 最高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 ? 最長、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長江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黃河 最長的內流河: 塔里木河 面積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青海湖巧記地理知識15法學習地理需要記憶許多知識,這里有知識巧記15法供參考。 一、諧音記憶法。? ? ? ? 運用該法可把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經過總結抽象編成順口 溜、趣味語言好學易記。如地殼的物質組成按從多到少順序排列為:氧、硅、鋁、 鐵、鈣、鈉、鉀、鎂等元素,可記為“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二、精編提綱法。? ? ? ?地理課內容多而復雜,要想全部記憶不可能也不必要。精編 提綱,就是把教材內容歸類,列出重點,把需要記憶的知識盡量集中,使內容系統 有條理,而且概括,方便記憶。 三、單字記憶法。? ? ? ? 就是通過減少記憶語言數量從而達到易記目的,把一長串地 理語言簡成一些單字便于記憶。如:我國 200mm 等降水量線為張家口—蘭州—拉薩— 喜馬拉雅山一線,可記為:張、蘭、拉、喜一線;農業商品率高的國家為:美國、 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新西蘭、荷蘭、丹麥,可記憶為美、加、澳、法。新、 荷、丹等。 四、歌訣記憶法。? ? ? ?就是把一些地理事物等編成歌訣,幫助記憶。這樣節奏感強, 便于背誦。例如,我國的主要煤礦可編成以下歌訣:雞西鶴崗平頂山,阜新峰峰和 開灤,太原大同陽泉煤,淮北徐州加西山。 五、類似聯想記憶法。? ? ? ? 有些地理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有類似之 處。通過類似聯想有助于發現地理事物的共性,強化記憶。例如,里海與日本的面 積大約均為 37 萬平方千米。又如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氣候區內的自然帶均為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六、游戲記憶法。? ? ? ? 有的地理知識可以適合做游戲,可通過此法幫助記憶,寓學 于樂。例如復習長江、黃河時,學生可分為兩大組,分別代表長江和黃河;每大組 再分為三小組,分別代表上。中、下游。這樣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根據有關內容, 開展答題接力游戲。 七、關系聯想記憶法。? ? ? ? 根據地理事物之間的因果、從屬、并列等關系增強知識 記憶的方法。如因果關系:地球自轉一地轉偏向力一盛行風向一洋流的流向;從屬 關系:總星系一銀河系一太陽系一地月系;并列關系:風化作用一侵蝕作用一搬運 作用一沉積作用一團結成巖作用。 八、綜合記憶法。? ? ? ? 把零散的地理現象與地理事物進行組合。概括,把它們聯系 起來進行綜合記憶。如夏季風及雨帶的推移可歸納為具有“三停兩跳”來加以記憶: 5 月停在南嶺,6 月跳到長江中下游,停留 1 個月左右,7~8 月跳到華北、東北。 九、直觀形象法。? ? ? ? 就是對地理事物的特點、特征,利用現有或自制模型、圖片, 幫助記憶。例如,利用地球儀可以便于理解記憶經緯度的劃分;利用《中國政區圖》 便于記憶各省市區的位置;利用沙土堆成的山地模型,便于理解記憶山地的地貌類 型與等高線。另外,還可借助別的事物來加深記憶。例如,在復習亞洲時,可以借 助左手,使手背向上彎曲,按地圖的方位放好,拇指表示阿拉伯半島、食指表示印 度半島,中指表示中南半島,無名指表示朝鮮半島,小指表示堪察加半島。這樣, 亞洲的幾大半島和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勢特點,就完全形象地表示出來了。 十、理解記憶法。? ? ? ?許多地理知識僅靠死記硬背不僅記憶難度大,而且也記不牢 固。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容易記并記得牢。該法就是在弄懂地理原理的基礎上來 記憶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如:氣旋、反氣旋的風向。氣旋:空氣從四周輻合流向 18 中心;反氣旋:風從中心流向四周。另外,還應記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這 些道理弄懂后,對北半球氣旋呈反時針方向流動,反氣旋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就易于 記憶了。 十一、圖示記憶法。? ? ? ? 許多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在記憶中容易混淆,往往會搞錯, 通過繪圖可以幫助記憶。如北印度洋季風洋流,當冬季吹東北風時,洋流呈反時針 方向流動,夏季則正好相反。 十二、形象特征記憶法。? ? ? ? 抓住地理知識的特征進行記憶,是記憶地理數據的好 辦法。如吐魯番盆地最低處在海平面以下 155m,可記成“一五得五”;撒哈拉沙漠 面積 770 多萬平方千米,可以記成“7 減 7 等于 0”。 十三、設問鞏固記憶法。? ? ? ? 通過設問強記、反復鞏固記憶,可刺激大腦神經加速 記憶。但這種記憶屬短時強記,容易遺忘,這就需要不斷鞏固,與遺忘作斗爭。其 方法可采用不斷設問、回憶或練習運用來進行。 十四、壓縮與字頭記憶法。? ? ? ? ?記憶大篇幅知識時,可“抽筋拔骨”地記住其中關 鍵詞語,回憶時由此提示全部記憶內容。如記憶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可壓縮為:西山 中原東高地。又如記憶黃河的水文特征又可壓縮為:上游流穩水清,中游流急沙大, 下游流緩沙沉。當記憶一組知識時,可把每部分的字頭(或字尾)抽出并排列起來, 編成生動有趣的句子,方便記憶。如我國北方的五大產棉省可記為東(山東)西 (山西、陜西)南(河南)北(河北) 。 十五、比較異同記憶法。? ? ? ? ?找出地理知識相近部分的異同點,進行分析,從中來 比較,加強記憶。例如,我國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三大平原的情況,就可以從 成因、分布、構成、特點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記憶。 總之,只要肯動腦筋,聯系地理課的特征,就能夠總結出多種多樣的巧記妙法, 就可以做到記而不忘且生動有趣。另外,既要善記,又要巧記,只有這樣,才能達 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記憶效果。2018年中考地理知識點梳理之亞洲地理 地形地勢 1.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洲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洲; 2.亞洲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是除南極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3.亞洲地面起伏大,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也有世界陸地表面最低處死海。 4.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復雜多樣的氣候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三帶,且地形復雜,除溫帶海洋性氣候之外,其他氣候類型均有分布。 亞洲氣候的大陸性特征顯著; 亞洲地處世界最大大陸的東部,瀕臨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陸差異特別顯著,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季風最強盛、最典型、影響范圍最廣。?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位置、范圍 (1)緯度位置: 第一步:說出其南北大致所跨的緯度范圍;例:某區域大致位于北緯35度至北緯12度之間。 第二步:說出其所處的主要五帶位置;例:中國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小部分位于熱帶。 第三步:有重要緯線穿過要加以強調;例:北極圈穿過俄羅斯北部,南回歸線穿過澳大利亞中部。 (2)半球位置 第一步:說出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例:東西半球分界線為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兩條經線相對組成的經線圈。 第二步:說出區域所在的半球,并說明其位于分界線的某個方向。比如大部分位于西經20度以東,所以位于東半球。如果跨兩個半球,一定要強調,某條分界線穿過該區域。 (3)海陸位置 第一步:說出其所在更高一級區域內的方位:如中國位于亞洲的東部。 第二步:說出其四面八方相鄰、相望、相連的地理區域名稱。如亞洲東臨太平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2018年中考地理知識點整理之世界地理知識 0、世界海陸比例: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各大洲的分界線 ①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黑海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②亞洲和非洲: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④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3、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 4、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5、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中低緯度的平原和盆地地區, 世界人口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等; 世界人口稀疏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濕熱的熱帶雨林, 7、人口增長過快帶來就業困難、居住條件差、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造成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養老負擔加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8、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 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9、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漢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10、基督教(教堂,圣經,耶穌)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2018中考地理復習主要知識點(一)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干季和雨季。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5、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6、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于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7、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8、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于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9、自然資源 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2018中考地理復習主要知識點(二)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緯線都??東西方向。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于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屬于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的夾角。由于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2018中考地理復習主要知識點(三)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蕩。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歐洲和非洲的地形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后(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并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地球和地圖 1、地球是球體(先看到桅桿,后看到船身;麥哲倫環球航行;登高望遠;月食;衛星圖片) 2、地球自轉的周期:一天(24小時) 方向:自西向東。 產生的地理現象:a、晝夜交替;b、產生地方時差異(例如后半夜起來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賽): 3、地球的公轉周期:一年(約365天) 方向:自西向東。 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a、四季的變化;b、晝夜長短變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區均晝夜平分。(b)任何地點,春秋二分均晝夜平分。(c)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晝越長;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晝越長。(D)凡太陽直射的地區都晝長夜短(除赤道外);c、五帶劃分(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d、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影子長短變化) 4、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A:有指向標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向;無指向標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緯網緯線代表東西方向,經線代表南北方向 B:(分子相同情況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圖幅相同時,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6、相對高度:把兩個海拔相減。 7、等高線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線越稀疏,代表坡越緩。 8、地形部位識別:山頂(畫有黑色三角形▲)、山脊(凸低為高)、山谷(凸高為低)、鞍部、陡崖(等高線重合)、盆地 9、地形類型有5種: 地形區是以某種地形類型為主的一片區域! 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蕩,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沒海拔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