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1.1 植物的生殖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生殖和發育,世代相續,生生不息。2.有性生殖: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傳粉并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胚→種子) 3.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扦插、嫁接、壓條、組織培養等。 4.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體叫砧[zhēn]木。嫁接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經嫁接產生的新植物體保持原接穗植物的性狀。例如,將甜桃嫁接到毛桃樹上,接穗長成的新枝上會結出甜桃。蘋果、梨、桃等果樹常進行嫁接繁殖。扦插就是指從植物體上剪取一部分莖、葉或根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發芽長成新植株的方法。甘薯、葡萄、菊、月季等進行扦插繁殖。5.植物的組織培養是利用無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組織培養要求在無菌條件下進行。組織培養可用來培育植物新品種,可在短期內大量繁殖植物,還可培養脫毒植株。〖練習〗將馬鈴薯的塊莖切成小塊來種植時,每一小塊都要帶有一個芽眼,理由是有一個健壯飽滿的芽,才是繁殖成功的關鍵。芽可以成長為新的個體。沒有芽的馬鈴薯小塊,在土壤中會很快腐爛,很難實現繁殖的目的。§7.1.2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家蠶通過有性生殖方式產生后代。家蠶的一生要經過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完全變態發育,幼蟲在發育過程中要蛻皮4次。比較家蠶的幼蟲、成蟲和蛹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并填寫下表。時期形態特點生活習性幼蟲身體柔軟,具有環節,胸腹部有8對足主要以桑葉為食,有蛻皮現象。化蛹前吐絲結繭成蟲有三對足,兩對翅,體被白色鱗毛不取食,幾乎不能飛行,雌雄交尾后,雄蛾死亡,雌蛾產卵后也死亡蛹體表光滑,體型呈橢圓柱狀不食不動,羽化成蛾,破繭而出變態發育: 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 幼蟲與成體的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叫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 舉例:家蠶、蜜蜂、蝶、蛾、蠅、蚊 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 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 蝗蟲的發育:受精卵→若蟲(又叫跳蝻)→成蟲。若蟲蛻皮5次后才能發育成成蟲。家蠶有性生殖,發育為變態發育發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幼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有顯著不同,為完全變態發育蝗蟲有性生殖,發育為變態發育發育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幼蟲與成蟲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相似,為不完全變態發育3.蛙生殖發育特點:有性生殖、體外受精、水中發育、變態發育。 4.列表比較早期蝌蚪與成蛙在外部形態上的不同點。比較早期蝌蚪成 蛙外形特征身體分為頭、軀干和尾部,沒有四肢身體分為頭、軀干和四肢,沒有尾頭部感覺器官不發達,頭后兩側有鰓視覺、聽覺敏銳,無鰓(有肺),適于陸地上生活軀干、四肢、尾通過軀干和尾部的擺動產生運動,適于在水中游動后肢強大,前肢短小,適于陸地上跳躍。后肢趾間有蹼,適于在水中游泳§7.1.4 鳥的生殖和發育 1.鳥卵的結構和功能 卵殼和卵殼膜對卵起保護作用,在卵殼上有許多氣孔可以透氣,以確保卵進行氣體交換。卵白對胚有營養和保護作用。卵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在卵黃外面包裹著卵黃膜。未受精的卵,胚盤色淺而小;已受精的卵,色濃而略大,這是因為胚胎發育已經開始。2.鳥類的生殖發育過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3.鳥類生殖特點:體內受精,卵生(有性生殖的一種形式)。6.列表比較昆蟲、兩棲動物和鳥類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并簡要分析不同生殖方式對環境的適應性。生物種類生殖方式發育方式昆? 蟲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完全變態或不完全變態兩棲動物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卵生多為變態發育。在變態發育中,幼體離不開水鳥? 類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受精卵經過孵化發育成雛鳥,雛鳥發育為成鳥,沒有變態發育7.“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描寫了鳥的繁殖行為中的占區筑巢行為。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 ? 變異:是指子代和親代個體間的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7.2.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生物的性狀:遺傳學中把生物體所表現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和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大鼠生長激素基因→轉基因超級鼠)。 4.生物遺傳下去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而不是性狀本身。 5.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7.2.2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 :細胞核內能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一條染色體上包含一個DNA分子。一條DNA上有許許多多的基因,一個基因只是DNA上的一個片段,生物的各種性狀都是分別由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條染色體上攜帶著許多基因。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5.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如人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6.生物體的各種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了子代。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7.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要減少一半,成對的染色體彼此分開,分別進入不同的生殖細胞中。8.為什么無性生殖的后代,個體之間十分相像呢?這與染色體和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狀況有關嗎?無性生殖過程都不涉及性別,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參與,也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新生的個體是由母體直接產生的。通過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只具備母體的遺傳特性,所以,無性生殖的后代能夠較穩定地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個體之間十分相像,與染色體和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狀況無關。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上控制生物性狀的特定片段叫基因,基因位于染色體上。§7.2.3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DD × dd Dd × Dd D、d D、d DD Dd Dd dd 1 : 2 : 1基因型比例: DD:Dd:dd=1:2:1 表現型比例: 3 :1 “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并稱為20世紀科學史上著名的三大計劃。§7.2.5 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由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的,叫可遺傳變異;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如沒有影響到遺傳物質基礎,是不遺傳的,叫不遺傳變異。因為有可遺傳的變異,就能不斷產生新的生物類型,生物就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由此可見,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對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第三章 生物的進化5.生命起源的過程:無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大分子物質→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根據米勒以及其他學者的實驗結果可以推測,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因此,生命的起源從無機物生成有機物,這一階段是完全能夠實現的。多數學者認為:原始大氣中的無機物到有機物,再到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是在原始地球上進行。7.根據隕石中含有構成生物體所需要的有機物的事實可以推測: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能夠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帶到地球。〖§7.3.2生物進化的歷程 1.學習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比較法比較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通過對各個事物特征的比較,可以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1)化石在地層中埋藏的順序比較:在越古老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陸生生物化石越多。2)始祖鳥的身體結構既與爬行動物有相同之處,又和鳥類有相同之處,是爬行動物向鳥類的過渡類型。(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3)蛋白質分子差異比較:動植物體都有細胞色素C的事實說明動植物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差異越小;親緣關系越遠的生物,細胞色素C的差異則越大。——分子生物學上的證據。無脊椎動物進化歷程:單細胞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脊椎動物進化歷程:魚類→ 兩棲類→ 爬行類→ 3.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形態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生理功能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環境由水生到陸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