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一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 ?教學分析【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科學精神著眼于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闡述全面從嚴治黨的意義,運用具體事例展現中國共產黨依憲執政、依法執政的方式法治意識運用具體事例展現中國共產黨依憲執政、依法執政的方式,了解黨依法執政的表現。公共參與引述憲法序言,說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闡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的必然性。【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教學難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英國的大炮破壞了中國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br/>--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思考](1)材料中所提的“解體”是指什么?(2)分析西方列強入侵給近代中國的重大影響。教師講述:那從材料中“解體”指的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瓦解,伴隨著外來的入侵,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轉變,各種政治勢力在中國交錯較量。今天我們一起要學習第一課第一框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新課講授一、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圖片展示探究分析教師講述: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1)原因:帝國主義的入侵,打斷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2)國情: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創設情景]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一是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的中國。二是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這種基本國情,從根本上決定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和歷史任務。[探究任務](1)結合材料說明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主要矛盾。(2)面對當時的國情,中國面臨什么樣的歷史任務?提示:這一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時期。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提示: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教師講述:2.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1)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它們相互交織。(2)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3.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1)決定因素: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2)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二、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近代的歷史是一部苦難的歷史。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沉淪、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戰,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史詩。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的出路、前途和命運問題上,各種政治力量進行了異常激烈的較量,并相繼提出自己的方案。第一種方案:先后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極力維護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要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二種方案,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第三種方案,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探究任務](1)前兩種方案為什么行不通?(2)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為什么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提示: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規律,注定了第一種方案會失敗。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和不徹底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第二種方案也失敗了。提示: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人民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并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教師講述:1.三種建國方案代表政治主張實踐結果第一種先后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極力維護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其代表者的統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種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沒有得到人民群眾認可,它的多數代表者后來也承認這個方案在中國無法實現第三種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最終贏得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成立:1924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2)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意義:中國人民在斗爭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4)前景: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北京城往西100多公里,順著一條奔流的小溪,可以到達一個群山環抱的小山村——堂上村。1943年,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誕生在這里,并從這里傳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歌曲原名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后來,毛澤東作了修改,在“中國”前面添加了“新”字。[探究任務] 為什么毛澤東在“中國”前面添加了“新”字?說一說你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斷中國”的理解。教師講述:1.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1)社會條件:中國在由封建社會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其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也在發生變化。(2)出現:隨著官辦和外國人開辦的工業企業的創建,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近代產業工人。(3)特點①中國工人階級人數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組織成為階級力量。②他們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重壓迫之下,富有斗爭精神,具有革命性。③他們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先進性。④中國產業工人成為一支日趨重要的社會力量。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擔當(1)成立條件: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2)目標: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3)使命: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4)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5)成就①推翻了三座大山。②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③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④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3.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判一判] (1)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 (×)(2)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三、課堂結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個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8年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驗證了一條真理: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國。?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