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每課知識點總結第一章?第一節?人類的起源和發展1、19世紀著名的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提出了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于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2、在哺乳動物中,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可能是黑猩猩。3、亞洲的直立人是從非洲遷徙過來的屬于觀點。4、在東非大裂谷地帶,古人類學家發現了許多早期古人類化石,化石是石化了的遺體、遺物、遺跡。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是露西少女。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他們大約生活在距今50萬∽20萬年前。5、促進森林古猿下到地面生活的環境變化是森林大量消失。6、促使森林古猿下到地面生活后,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身體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的向著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則解放出來,臂和手逐漸變得靈巧,能夠使用和制造工具。7、人類起源于發展示意表:森林古猿 地面直立行走 前肢解放 制造工具、從事勞動 大腦發達 語言文字 人類社會8、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根本區別是:運動方式不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腦發育的程度不同。第二節?人的生殖1、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P9側面和正面示意圖) 睪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陰囊:保護睪丸(1)內生殖器 附睪:貯存和輸送精子 (3)外生殖器 輸精管:輸送精子 陰莖:排精、排尿(2)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2、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P9側面和正面示意圖)卵巢: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1)內生殖器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的場所 (2)外生殖器:即外陰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精子進入和胎兒產出的通道3、精子和卵細胞都是生殖細胞。精子:小,需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似蝌蚪,有長尾,能游動。卵細胞:球形,成熟的卵細胞是人體內最大的細胞。4、一個人的發育起始于受精卵的形成。受精(1)概念: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 (2)場所:輸卵管5、懷孕(1)概念:精子與卵子結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不斷進行分裂,逐漸發育成胚泡,胚泡緩慢移動高子宮,最終植入子宮內膜,這就是懷孕。(2)場所:子宮6、胚胎的發育和營養 發育:受精卵 胚胎 胎兒 嬰兒 營養:胚胎發育初期所需要的營養來自細胞質中的卵黃;胚胎在子宮里的發育:胎兒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液體——羊水中,通過胎盤、臍帶從母體中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胎兒每時每刻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也是通過胎盤經母體排出。8周成胎兒(出現人形)。 胎盤:是胎兒和母體交換物質的器官。7、分娩:成熟的胎兒(38周,約266天)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從懷孕到分娩大約需要40周(280天)左右的時間。第三節??青春期1、身體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2、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的器官功能明顯增強。3、青春期是一生中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青春期正是學知識、長才干、樹立遠大理想、塑造美好心靈的關鍵時期。(1)青春期發育:形態特點:身高、體重迅速增長 大腦功能特點 心臟 結構、功能完善化 肺功能性器官的發育:性發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征,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調節。性發育 男性受雄性激素的調節,女性受雌性激素的調節 第二性征的發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調節。(2)男孩第二性征:長喉結、變聲、出胡須、出現腋毛陰毛、陰莖睪丸發育等。女孩第二性征:乳房發育、臀部變圓、出現腋毛陰毛等。3、進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發育,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遺精是指男子進入青春期后,有時在睡夢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現象。月經是指女子進去青春期后,每月一次的子宮出血現象。4、進入青春期后,隨著身體的發育性意識開始萌動,常表現為從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愿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變化。第二章 第一節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1、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等六大營養物質。(膳食纖維為第七營養)(1)三大能源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糖類: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也是構成細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質,單位質量釋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況下,重要的備用能源物質,貯存在體內。蛋白質: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是建造和修復身體的重要原料,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還能被分解,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2)非能源物質:水,無機鹽,維生素水:是人體的主要成分,約占體重的60%~70%。人體內的營養物質以及尿素等廢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運輸。 無機鹽:量少作用大。 鈣:兒童缺乏導致佝僂病,雞胸,O型腿,中老年人會骨質疏松。 磷:缺乏導致厭食、肌無力、骨痛。鐵:構成血紅蛋白,缺乏導致貧血缺碘:甲狀腺腫大或者兒童智力發育障礙缺鋅:生長發育不良、味覺發生障礙。 維生素:需要量很小,卻是人體必需從食物中攝取的有機物。維生素A:。缺乏時,皮膚粗糙,夜盲癥、干眼癥 維生素B1: 缺乏時,神經炎,腳氣病、食欲不振維生素C: 缺乏時,壞血病,抵抗力下降維生素D: 缺乏時,佝僂病、骨質疏松癥a病人不能正常進食時,往往需要點滴葡萄糖液,這是因為葡萄糖能為人體提供能量。b病人幾天吃不下東西,身體明顯消瘦,這是因為儲存在體內的脂肪等營養物質消耗多而補充少。c兒童、青少年以及傷病員為什么多吃一些奶、蛋、魚、肉?原來,這些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的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2、膳食纖維是指除淀粉以外復雜的糖類,包括纖維素,果膠等。 作用:能促進腸胃的蠕動和排空;可以減少患大腸癌的機會;降低人體內過高的血脂和血糖;有利于預防糖尿病和維持正常的體重。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進入人體方式直接被吸收的物質:小分子物質,如水、無機鹽、維生素等經分解后再被吸收的物質:大分子物質,如淀粉、蛋白質、脂肪等2、食物的消化與營養物質的吸收是靠消化系統來完成的。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器官 消化系統 作用: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作用:分泌消化液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膽汁,參與脂肪消化。(膽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通過乳化作用增大脂肪與酶的接觸面積,有利于脂肪消化。)3、小腸的結構特點: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特點:(1)最長,一般5----6米長; (2)內表面具有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積);( 3)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種結構有利于吸收營養物質; (4)有各種消化液,含消化液的種類最多,含量也最多。小腸吸收的營養物質大多數經血液匯集到肝臟。(肝臟可以將暫時不要的葡萄糖合成為糖原貯存起來,以備需要時利用。肝臟還可以將一些有毒物質轉化為無毒物質。)4、食物的消化(三種物質消化曲線圖P31) 物理性消化: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胃、腸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拌,并與消化液混合。 化學性消化:通過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種成分分解為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被消化的物質 消化場所 消化液 消化的最終產物淀粉 口腔、小腸 唾液、腸液、胰液 葡萄糖蛋白質 胃、小腸 胃液、胰液、腸液 氨基酸脂肪 小腸 膽汁、腸液、胰液 甘油+脂肪酸5、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 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非營養物質) 小腸(主要的吸收場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大部分脂肪成分從小腸絨毛的毛細淋巴管( 淋巴管 血液循環)吸收;其他從小腸絨毛的毛細血管吸收。被吸收后,隨著血液運往全身各處。 大腸: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一部分維生素。第三節??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1、合理營養:全面而平衡的營養。 “全面”:攝取的營養素(六大類營養物質和膳食纖維)要齊全:“平衡”:攝取的各種營養素的量要合適,與身體的需要保持平衡。2、“平衡膳食寶塔”從塔基到塔頂依次是谷類、蔬菜和水果類、魚肉蛋等動物性食物類、豆奶類、油脂類。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要做到:(1)按“平衡膳食寶塔”進食;(2)保證每日三餐、按時進餐。(3)早中晚攝入能量分別占30%、40%、30%。3、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十條基本原則見課本P334、食用蔬菜水果:用清水浸泡、沖洗,也可以削去外皮。買肉要看肉是否是檢疫合格的。廚房和炊具經常保持干凈,才不會污染食品。判斷食品是否過期要看食品袋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5、購買包裝食品時,要關注包裝袋上的:營養成分、是否有添加劑、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廠家、廠址等。6、在我國,將產自良好生態環境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食品,統稱為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類。第三章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1、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道和肺。2、呼吸道是的組成:鼻、咽、喉、氣管、支氣管。3、呼吸道的作用:(1)保證氣體流通:有骨及軟骨作支架。(2)對空氣進行處理,使達到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但處理能力是有限的,我們應該盡量確保環境空氣的新鮮、清潔):鼻內生有鼻毛----清潔空氣;鼻腔內有黏膜,可分泌黏液-----清潔和濕潤空氣;氣管壁內有纖毛及腺細胞(痰的形成:氣管和支氣管內表面有纖毛,能不停的塵粒、細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過咳嗽排出體外;腺細胞分泌黏液使氣管濕潤,并能抵抗細菌、病毒等物質。)鼻腔內的毛細血管-----溫暖空氣。4、哮喘:支氣管類疾病。常因吸入花粉、灰塵、獸毛等引起。患哮喘時,由于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變窄,病人表現出呼吸困難。5、肺炎:由細菌、病毒等感染引起。表現出發燒、胸部疼痛、咳嗽、呼吸急促等。6、塵肺:長期在粉塵較多的場所工作的人易患的一種職業病。患者后期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目前無較好的治療。7、吞咽與呼吸的關系:食物和氣體都要經過咽,通過咽后,食物進入食道,氣體進入喉。吞咽時,會厭軟骨蓋住喉口,避免食物進入氣管;呼吸時,會厭軟骨抬起,使氣流暢通無阻。(邊吃邊笑時,會厭軟骨抬起,使食物進入氣管,引起咳嗽,嚴重時使人致死。)8、聲音的發聲部位:喉部的聲帶震動所出。、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功能:發生氣體交換的場所。位置: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兩葉,右肺三葉。一分鐘呼吸16次。結構:肺泡外面包繞著毛細血管,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3、人在平靜呼吸時,肋間外肌、膈肌、肋骨、胸骨、胸廓和肺的變化:體內氣體的交換: 肋間肌肉和膈肌 肋骨 胸廓 膈頂部 肺 肺內氣壓 氣體吸氣 收縮 向上向外 擴大 向下 擴張 減小 進入呼氣 舒張 向下向里 縮小 向上 縮小 擴大 排出(1)原理:氣體的擴散作用(2)氣體交換過程:a吸氣時,空氣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b呼氣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隨呼氣的過程排出體外。5、進入血液中的氧,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里,最后被細胞內的線粒體利用。6、肺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①肺泡數目多;②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③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第四章 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1、血液循環系統:血液、血管和心臟。功能:將來自消化道的營養物質和肺部的氧,迅速運往全身各處,同時將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及時運走。2、 血漿:由水、血漿蛋白、葡萄糖、無機鹽等構成,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血液的成分 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 血細胞: 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運輸、防御保護。種類 形態特點 功能 病癥紅細胞 兩面凹的圓餅狀,成熟的紅細胞無細胞核 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貧血白細胞 比紅細胞大,有細胞核 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 發炎血小板 最小,形態不規則,無細胞核 止血和加速凝血 血紅蛋白:紅細胞中含有的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含氧低的地方與氧分離。第二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1、三種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種類 功能 分布 結構特點動脈 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 較深 管壁厚,彈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靜脈 把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較深或較淺 管壁薄,彈性小,管腔大,四肢靜脈內有靜脈瓣,血流速度慢毛細血管 連通最小動脈和最小靜脈之間的血管 分布廣,遍布全身各器官組織 管壁極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血流速度最慢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3、出血的初步護理:毛細血管出血:血液呈紅色,自然止血,應消毒;動脈出血:血色鮮紅,血流猛急,在受傷動脈近心端進行止血;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流緩和,在受傷靜脈遠心端進行止血。?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由心肌構成 有四個腔:右心房 連接上、下腔靜脈 左心房 連接肺靜脈右心室 連接肺動脈 左心室 連接主動脈,壁最厚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間,只朝向心室開) 動脈瓣(位于心室與動脈之間,只朝向動脈開) 保證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血液流向:心房 心室 動脈2、心臟工作情況:①心房收縮,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②心室收縮,血液從心室經動脈流向全身;③全心舒張,血液經靜脈流回心臟。3、血液循環:(哈維發現)(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支動脈→全身毛細血管(物質交換)→小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動脈血(含氧高,血鮮紅)變靜脈血(含氧低,色暗紅)。(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氣體交換)→肺靜脈→左心房。靜脈血變動脈血。 注:肺動脈中流的靜脈血,肺靜脈中流的動脈血。4、冠脈循環是指血液有主動脈基部的冠狀動脈流向心肌內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靜脈流回由心房的循環。作用:給心臟自身輸送氧和營養物質和運走廢物5、心率:每分鐘心臟跳動的次數。平均是75次/分鐘(60—100次/分之間),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6、血壓: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血壓正常值:收縮壓12~18.7千帕(140-90毫米汞柱),舒張壓8~12千帕(90-60毫米汞柱)。異常癥:血壓高于18.7/12千帕為高血壓;血壓持續低于12/6.7千帕為低血壓。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1、發現人: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2、ABO血型系統有A、B、AB、O四種血性。3、輸血原則: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課本P70表3輸血關系表)4、異型輸血:在沒有同型血而又情況緊急時,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輸入少量的O型血;AB?血型的人。除可以輸入O型血外。還可以接受少量的A或B型血。5、成年人血量相當于本人體重的7%--8%。一次失血量超過800--1000毫升,會出現頭暈、心跳、眼前發黑和出冷汗等癥狀:一次失血超過1200--1500毫升,就有生命危險。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300毫升不會影響健康。6、成分輸血①原則“缺什么補什么”; ②意義:提高病人輸血治療的效果,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避免大量的血液浪費;③實例:貧血-輸入紅細胞,燒傷病人-輸入血漿,出血性病人-輸入血小板。 7、無償獻血制度:1998年起,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提倡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1、1)人體廢物的來源:細胞代謝產生2)廢物排出①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排出體外的過程。②排遺:食物消化后的殘渣排出體外的過程。 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3)排泄途徑 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2、 腎臟:形成尿液 泌尿系統 輸尿管:輸送尿液 的組成 膀胱:暫時貯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腎單位:1)是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單位2)結構: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4、腎臟中的兩條路徑(1)血路:入球小動脈→腎小球毛細血管→ 出球小動脈→腎小管外毛細血管→腎靜脈 (2)尿路:腎小囊→腎小管→收集管5、尿的形成(1)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當血液流經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中。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中,而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6、尿的排出途徑:腎臟中形成的尿液,經輸尿管流入膀胱。當膀胱內的尿液儲存到一定量時,人就產生尿意,進行排尿,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7、排尿的意義(1)排出廢物(2)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3)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8、人工腎臟:根據腎臟的工作原理制成,可以模擬腎臟的工作,過濾人的血液,進行血液透析。腎臟功能衰竭的人可以使用人工腎臟。 第六章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1、眼的結構和功能⑴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⑵瞳孔:光線的通道,可控制光線進入的多少(亮處-瞳孔小,暗處-瞳孔大);⑶角膜:無色,透明,可以透過光線;⑷晶狀體:透明,有彈性,像雙凸透鏡,能折射光線(近處-曲度變大,遠處-曲度變小);⑸睫狀體:內含平滑肌,可調節晶狀體曲度;⑹鞏膜:白色,堅韌,保護眼球的內部結構;⑺脈絡膜:含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給視網膜提供營養,相當于相機的“暗室”;⑻視網膜:含有對光線敏感的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是眼球的成像場所,相當于相機的“膠卷”;⑼視神經:傳到圖像信息;⑽玻璃體:支撐眼球壁,并折射光線。2、視覺的形成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折射光線)→玻璃體→視網膜(形成物像)→視覺神經→大腦一定區域(形成視覺的場所)→形成視覺。3、近視眼①原因:晶狀體的凸度過大或眼球的前后徑過長,遠處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落在視網膜的前方。②矯正:可配戴凹透鏡()。③預防: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4、耳的結構和功能(1)外耳包括耳郭(收集聲波)和外耳道(傳導聲波)。(2)中耳由鼓膜、聽小骨、鼓室(有咽鼓管與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內外大氣壓的平衡)組成。(3)內耳由半規管、前庭(半規管和前庭能感受自身運動狀態和頭在空間的位置)、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組成。(4)聽覺的形成過程:外界聲波→外耳道→骨膜(產生振動)→聽小骨(感受聲音信息)→耳蝸→聽覺神經→大腦一定區域(形成聽覺的場所)→形成聽覺。5、其他感覺器官:鼻腔上端的鼻黏膜能感受氣味。舌上表皮及兩側的突起能辨別的味道是酸甜苦咸。皮膚能感受外界冷熱觸痛壓等刺激。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組成1、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大系統。??(1)中樞神經系統:腦(大腦、小腦和腦干三部分)、脊髓組成。??(2)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組成。2、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功能(1)大腦包括左右兩個大腦半球,表面是大腦皮層,具有感覺、運動、語言等視覺中樞。(2)小腦:運動協調、準確,維持身體平衡。(3)脊髓:能對外界或體內的刺激產生有規律的反應,還能將對這些刺激的反應傳導到大腦,是腦與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道。(4)脊神經分布在軀干的皮膚和肌肉里;腦神經大部分分布到四肢的感覺器官、皮膚、肌肉等處。? (5)腦和脊神經還有通向內臟器官的神經。3、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 樹突:短的突起,多個,能接受信息; 軸突:長的突起,一個,能傳出信息。)神經纖維:神經元長的突起外都套有一層鞘,與突起共同組成。 神經:神經纖維集結成束,外包有膜,構成一條神經。 神經末梢: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4、神經元的功能: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5、各個神經元的突起末端都與多個神經元的突起相連接,形成非常復雜的網絡。這個網絡就是人體內的信息傳遞和處理的結構基礎。第三節??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1、反射:指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者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2、膝跳反射:快速叩擊膝蓋下面的韌帶,大腿的一些肌肉就會迅速收縮,從而使小腿突然抬起。用來檢測人體神經系統對刺激發生反應的狀況。?3、反射弧:反射的結構基礎。? 反射弧的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視覺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4、反射的類型⑴簡單反射:簡單的、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反射中樞在脊髓,如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縮手反射。⑵復雜反射:出生以后通過長期生活積累,逐漸形成的。反射中樞在大腦皮層;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是人類特有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談虎色變第四節 激素調節1、內分泌腺:沒有導管,分泌物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并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2、人體最主要的分泌腺有垂體、甲狀腺、胸腺、腎上腺、胰島、卵巢、睪丸等。3、三種重要的激素名稱 腺體 作用 分泌過少 分泌過多生長激素 垂體 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 幼年時:侏儒癥 幼年時:巨人癥; 成年時:肢端肥大癥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幼年時:呆小癥;缺碘時:地方性甲狀腺腫 成年時:甲亢胰島素 胰島 調節糖類在體內的吸收、利用和轉化 糖尿病 低血糖4、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第七章??第一節?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自1949年后明顯加快。人口的增長會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2、計劃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3、計劃生育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晚婚是指提倡比法定結婚年齡(那不得早于22周歲,女比的早于20周歲)晚2---3年結婚。晚育是指提倡婚后初次生育達到晚婚年齡。少生是指穩定低生育水平。優生的措施是男女青年婚前檢查、孕婦定期檢查身體和科學分娩等,意義:避免生出具有遺傳疾病的孩子。4、計劃生育的意義:有利于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學習。5、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有:亂砍濫伐、濫捕亂殺、環境污染和生物入侵等。6、生物入侵:生物隨著商品貿易和人員往來遷徙到新的生態環境中,并對新的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現象。不受時間和國界的限制。 應當提高對生物入侵危害的認識,早確實需要引進外來物種時,必須有嚴格的科學論證和申報審批手續,出入境部門要加強對有害生物的檢查。7、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水污染;噪聲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第二節?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1、酸雨:①具有較強酸性的雨水。pH小于5.6。 ②酸雨的成分:水、硫酸、硝酸③酸雨的形成原因:人為的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造成的。我國的酸雨主要是因為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和機動車輛排放的尾氣而形成。④酸雨的危害:a使土壤中的養分發生化學變化,植物不能吸收利用各種養分;b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使水生生物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甚至造成死亡;c引起水源酸化,影響威脅人類的健康;d危害植物的芽和葉,嚴重時使成片的植物死亡。3、控制措施:???(1)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 (2)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4、廢電池成分:電池里面含有多種化學物質,有的還含有汞銀鎘等重金屬。 水俁病—汞 痛痛癥---鎘5、水污染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各種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6、溫室效應:概念: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即能使太陽光順暢地投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熱量,起著溫室上的玻璃一樣的作用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開采和使用后果:地球氣溫不斷上升,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漸上升,一些地球的臺風暴雨更加頻繁,還有一些地球則更加干旱,最終造成農作物減產和多種生物的生存危機。第三節??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1、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步驟:分組進行調查,收集各種相關資料,寫出評價報告,寫出計劃,匯報、交流,向當地有關部門反映。2、退耕還林還草:目的: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原則: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3、保護環境的主要措施:(1)退耕還林還草,建立生態農業。(2)對工農業和生活中污染物排放進行綜合治理,減少各種污染。(3)建設生態城市,減輕城市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4)加強物種引入或入侵的監測,避免物種引入或入侵對生態環境的破壞。(5)控制人口增長和結構比例,避免人類對自然資源掠奪式開發與利用的出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