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生物復習提要(北師大版)射洪縣仁和中學校 何仁偉第一單元 認識生命第一章生命的世界1、生物的多樣性生物的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統稱為生物多樣性2、生物的特征生物需要營養,大部分能進行呼吸,都能排除廢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都能進行生長和繁殖。生物區別于非生物:它們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時能夠作出的規律性反應,叫做應激性。生物產生后代的過程叫做繁殖。應激性、生長、繁殖、新陳代謝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3、生物分類按形態特點分:植物、動物、真菌、細菌、病毒等。按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用途分: 作物,家禽,家畜,寵物4、生物圈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以海平面為標準)大氣圈的下層,整個水圈和巖石圈的上層(水圈以下150米生物最多提供的條件(生物):營養物質,陽光,空氣,生存空間5、生態系統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了生態系統。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環境。進一步劃分為陸地、濕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可細分為荒漠、草原和森林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可進一步劃分為沙漠、鹽堿土荒漠生態系統等。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有一定調節能力,但有限度6、生物與環境:生物的生存空間統稱為環境。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環境,要受到環境的影響。生物適應環境,也能影響和改變環境。環境中影響生物形態、生理、分布的因素稱為生態因素。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土壤、溫度、濕度等多種因素。生物因素:指生物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生物間相互關系常見類型:競爭、捕食、合作、寄生7、生物對環境的影響適應:保護色等 影響:疏松土壤,防風固沙等第二章探索生命8、生物學發展歷程A法國拉馬克首次提出生物學這個科學名詞。B瑞典科學家林奈創立了統一的生物命名法,被稱為“分類學之父”。按大小和從屬關系排列為界、門、綱、目、科、屬、種。C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成為生物進化理論得創始人。D林奈和達爾文運用觀察描述的方法,英國哈維用結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實驗方法,發現血液循環。實驗方法的運用才使得生物學進入實證科學的行列。E美國沃森和英國克里克發現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使生物學的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階段。9、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生命現象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理、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的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一切生物學知識都來源于對大自然的觀察與實驗。生物學研究的方法有:觀察、調查、分類、實驗、比較、文獻等方法。10、實驗法的一般步驟:A、發現并提出問題B、收集與問題相關的數據C、作出假設D、設計實驗方案E、實施實驗并記錄F、分析實驗現象G、得出結論。實驗1:光對鼠婦的影響探究實驗 提問:光是否影響鼠婦生活假設:鼠婦適于陰暗環境,光有影響 變量:光實驗2:植物影響空氣濕度裸地,草地,灌叢 裸<草<灌 中<晚<早第二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第三章細胞11、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12、練習使用顯微鏡A、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放大倍數越大,所看到的細胞數量約少B、倒像 C、玻片標本:分永久的和臨時的 D、生物繪畫方法(56頁) E、高倍換低倍鏡,視野光線變暗(平面反光鏡和小光圈可以將視野調暗,凹面反光鏡和大光圈可以將視野調明)使用步驟:1取鏡安放2對光(三轉,到白亮視野)一轉轉換器,二轉遮光器,三轉反光鏡 3放置玻片標本4觀察(三轉)一轉粗準 順時針方向向下 二轉粗準 逆時針方向向上 三轉細準 使視野清晰。5清潔收鏡(用擦鏡紙)13、細胞結構(含圖)14、動植物細胞比較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細胞壁沒有有細胞膜有有細胞質有線粒體,沒有液泡和葉綠體有線粒體,有液泡,綠色部分有葉綠體細胞核有有15、細胞中的物質有機物(含碳能燃燒):糖類、蛋白質、脂類、核酸(細胞核中)無機物(無碳不能燃燒):水、無機鹽、維生素16、胞膜能夠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植物細胞:線粒體、葉綠體(吸收光能轉換成化學能) 動物細胞:線粒體17、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是遺傳信息庫細胞核是細胞中最重要的結構,對細胞的生命活動起控制作用,細胞核在生物的遺傳中也有重要作用。18、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過程:細胞核一分為二,細胞質一分為二,中間長出細胞膜和細胞壁重要:染色體新老三不變(形態、數目和DNA)19、細胞結構與功能細胞壁 進行物質交換細胞膜 控制細胞的活動細胞核 保護細胞大液泡 支持細胞葉綠體 儲存遺傳物質線粒體 儲存糖分、色素等多種物質 進行能量交換第四章生物體的結構層次19、生物組成動物:細胞-器官-系統-動物體 細胞分化: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八大系統:消化、呼吸、泌尿、循環、運動、神經、生殖、內分泌系統上皮組織:是由許多緊密排列的上皮細胞和少量的細胞間質所組成的膜狀結構。通常被覆于身體表面和體內各種管、腔、囊的內表面以及某些器官的表面。上皮組織具有保護、分泌、排泄和吸收等功能。結締組織:是由細胞和大量的細胞間質構成。結締組織是動物組織中分布最廣、種類最多的一類組織,包括疏松結締組織、致密結締組織、網狀結締組織、軟骨組織、骨組織、脂肪組織、血液等。具有支持、連接、保護、防御、修復和運輸等功能。結締組織具有連接、支持和防御等功能。肌肉組織:是由具有收縮能力的肌細胞構成。可將肌組織分為骨骼肌(橫紋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種:骨骼肌(橫紋肌)附著在骨骼上,一般受意志控制,也稱為隨意肌,使機體運動。心肌為構成心臟的肌肉組織,心肌能夠自動有節律性地收縮,不受意識支配,為不隨意肌。 平滑肌廣泛存在于脊椎動物的各種內臟器官。平滑肌收縮不受意識支配,為不隨意肌,使內臟器官蠕動。 肌肉組織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等功能。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的組織。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形態和功能單位,具有感受機體內、外刺激和傳導沖動的能力。神經細胞由胞體和突起構成。神經細胞胞體位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灰質或神經節內,細胞膜有接受刺激和傳導神經興奮的功能。神經細胞突起根據其形態和機能可分為樹突和軸突。樹突一個或多個,自胞體發出后呈樹枝狀分支,可接受感受器或其他神經元傳來的沖動,并傳給細胞體。軸突只有一個,其起始部呈圓錐狀,向后逐漸變細、變長,末梢形成的分支呈樹根狀,其功能是將細胞體產生的沖動傳至器官組織內。神經膠質細胞是一些多突起的細胞,突起不分軸突和樹突,胞體內無尼氏體。膠質細胞位于神經細胞之間,無傳導沖動的功能,主要是對神經細胞起支持、保護、營養和修補等作用。神經組織的細胞有很長的突起,能接受刺激和傳導神經沖動,由外胚層分化形成。植物: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細胞分化:六大器官: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構成 分生組織:根尖分生區莖、葉頂端 起分裂作用 營養組織:全身 細胞壁薄、液泡大 輸導組織:莖、葉脈、根尖成熟區 運輸作用 保護組織:根、莖、葉表面分生區: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細胞排列齊根 冠:大,不齊,保護作用成熟區:根毛,吸收水和無機鹽伸長區:停止分裂,長和最快的地方吸收水和無機鹽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五章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19、葉片結構:表皮,葉肉(葉綠體),葉脈A.表皮:為葉片表面的一層初生保護組織,通常有上、下表皮之分,上表皮位于腹面,下表皮位于背面。表皮細胞扁平, 排列緊密,通常不含葉綠體,外表常有一層角質層。有些表皮細胞常分化形成氣孔或向外突出形成毛茸。氣孔能調節大小(保衛細胞),靠近氣孔腔的外壁厚,內壁薄 吸水-大(保衛細胞) 失水-小(保衛細胞) 二氧化碳進入氣孔,水蒸氣由氣孔出來,吸水和失水的過程為蒸騰作用B.葉肉:為表皮內的同化薄壁組織,通常有下列兩種。(1)柵欄組織:緊靠上表皮下方,細胞通常1至數層,長圓柱狀,垂直于表皮細胞,并緊密排列呈柵狀,內含較多的葉綠體。在兩面葉或針形葉,柵欄組織亦分布于下表皮上方或整個表皮內側四周,但亦有一些水生及陰生植物的葉是完全沒有柵欄組織的。(2)海綿組織:細胞形狀多不規則,內含較少的葉綠體,位于柵欄組織下方,層次不清,排列疏松,狀如海綿。C葉脈:為貫穿于葉肉間的維管束。主脈部分維管束較粗大,側脈及小脈部分維管束較細小,通常為木質部在上方的有限外韌型,較少為木質部在中間的雙韌型。維管束四周主要為薄壁組織,漸靠近表皮則常有厚角組織或厚壁組織。20、光合作用 原料:水和二氧化碳 條件:光 產物:有機物和氧氣 場所:葉綠體 實質:無機物變有機物,光能變成化學能 意義:制造有機物是動物和人的食物來源,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定(碳氧平衡) 應用:合理密植 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1將天竺葵放在黑暗一晝夜(運走淀粉) 2葉片的一部分上下兩面遮光(遮光完全) 3幾小時去掉紙片 4酒精中隔水加熱,葉片變黃白色(防止爆炸) 5用水清洗,放于培養皿中加碘 6觀察顏色變化(遮光不變藍,不遮光變藍) 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氧氣助燃實驗:淀粉遇碘變藍銀邊天竺葵葉邊無葉綠體,加碘內邊藍,外不邊藍 (植物利用光在葉綠體中,合成有機物,并將光能轉化化學能,釋放氧氣)21、呼吸作用 原料:有機物和氧氣 產物: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場所:任何活細胞(線粒體)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2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較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和氧氣場所葉綠體線粒體必需條件光產物有機物和氧氣二氧化碳,水聯系22、吸收作用A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B根毛適于吸收特點:植物根部生有大量的根毛,擴大了根的吸收面積。根毛細胞的細胞壁極薄,細胞質少,液泡大。當根毛穿過土壤顆粒的空隙時,與土壤顆粒緊密地黏附在一起,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C 一般情況下,根毛的細胞液濃度總是大于土壤溶液濃度,于是,根毛細胞吸收土壤里的水分。若土壤溶液濃度大于根毛的細胞液濃度時,根毛細胞就會失水。D植物生活需要多種無機鹽,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三類無機鹽。E含氮、磷、鉀的三類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91頁)氮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成分。蛋白質是作物生命過程的物質基礎。氮存在于葉綠素、維生素和多種酶中。氮肥充足,作物生長茂盛,葉色濃綠;氮肥缺乏,葉片發黃,植株矮小,分蕖少,產量低;氮肥過多,又會使作物貪青遲熟,莖葉脆弱,病蟲嚴重,容易倒伏,招致減產。 磷是細胞核的主要成分,能幫助幼芽和根生長,促進幼苗發育和植物體內各種代謝作用,使作物早開花,早結實,磷不足,會造成作物根部生長不好,莖葉呈現紅色、紫色或赤褐色,開花遲,成熟晚,籽實不飽滿。 鉀多存在于作物幼嫩的富有原生質的組織和細胞里面,能增強光合作用,糖類的合成和積累,提高抗寒、抗病、抗倒能力,使作物健壯、堅韌、籽大粒飽。鉀缺乏,會造成作物莖稈軟弱,根部發育不良,容易倒伏,葉尖和邊緣發黃、變褐,株矮籽小。 23、蒸騰作用 植物體的水分蒸騰主要是通過葉片的氣孔來完成的。根吸水輸到葉,水分以氣體的形式由氣孔排出提外的過程 意義:1降低植物體的溫度 2促進根吸收水分 3促進水和無機鹽的運輸 水循環:1提高水和無機鹽的運輸 2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 3補充地下水24、運輸作用莖葉結構 樹皮 ,韌皮部(篩管),形成層,木質部(導管) 篩管(活細胞)運送有機物向下 導管(死細胞)運送水和無機鹽向上水分和無機鹽通過木質部(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有機物通過韌皮部(篩管)自上而下運輸導管分子均是死細胞,篩管分子是長形的活細胞水分運輸的途徑:根(根尖成熟區根毛根的導管)—莖(木質部導管)—葉(葉脈中的導管)—下表皮氣孔(吸收水分氣孔變大,失水時,氣孔變小)—大氣第六章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25、種子結構不同種子都有種皮和胚菜豆:種皮和胚(胚根、胚軸、胚芽、2片子葉)玉米:種皮(果皮),胚乳,胚(胚根、胚軸、胚芽、1片子葉)單子葉植物(子葉一片,營養在胚乳中)和雙子葉植物(子葉兩片,營養在子葉中)26、種子萌發 自身條件:發育成熟而完整的胚,有足夠的供胚發育的營養儲備,種子一定要活著(處于休眠狀態的種子不能萌發) 環境條件: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和適量的水分 (有光無光對種子萌發不影響) 農民為什么春天播種(適宜的溫度) 播種前為什么要浸濕(一定水分)如何保持時間長(低溫、干燥)為什么要松土(充足空氣)27、種子發芽率 過程:吸水,運輸,萌發 注意1隨機抽取2經常澆水3保持適宜的溫度4連續7天,每天記錄5重復1-2次6計算全班平均值28、莖的生長枝條上著生葉的部分是莖的節,節與節之間的部分叫節間。葉原基——幼葉——成葉 芽原基——側芽——側枝 芽軸——節間29、根生長 根底生長靠分生區增加細胞數 成熟區:跟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部分 伸長區:跟長的最快的部分 分生區:分裂產生新細胞 根冠:保護 芽的結構:幼葉(葉),芽軸(莖),芽原基(芽) 芽的分類:葉芽-枝條-莖葉芽 花芽-花 混合芽=葉芽,花芽不同的植物需不同的無機鹽:氮(枝葉茂盛) 磷(花果實形成)鉀(莖,淀粉形成)30、花的結構結構:雄蕊:花絲和花藥(精子) 雌蕊:柱頭、花柱、子房和胚珠(卵細胞) 花瓣,萼片,花托受精卵發育成胚,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壁發育成果皮 種類:單性花:雄花和雌花(自花傳粉,如水稻) 雙性花 傳粉,花粉落入柱頭上,長出花粉管,進入花柱,子房,釋放四個精子,一個與卵子結合為受精卵發育成胚,珠被發育為種皮,整個胚珠發育為種子。子房壁發育成果皮,由果皮和種子共同構成果實。第七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31、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它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A綠色植物是生產者。B維持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C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32、我國植被的主要類型:A熱帶雨林,西雙版納是我國著名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B常綠闊葉林,長江流域最為典型。C落葉闊葉林,華北和東北D針葉林,大興安嶺和阿爾泰山地E草原,松遼平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F荒漠,我國屬溫帶荒漠,西北部。33、我國的珍稀植物銀杉,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水杉。珙桐樹,也被稱為“鴿子樹”,著名的“活化石”之一。桫欏又名樹蕨,現今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34、世界四大生態工程羅斯福大草原工程(美國),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蘇聯),綠色壩建設(北非五國: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埃及)和中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中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譽為中國的“綠色萬里長城”,是四大生態工程之最。 “三北”指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地區,包括陜、甘、寧、青、新、晉、冀、京、津、蒙、遼、吉、?13個省(區市),總面積406.9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42.4%。(詳見13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