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遺傳基本規律”中基本概念歸類 更新時間:2007-8-2 【大 中 小】黑龍江/王亞萍 一、性狀、相對性狀、隱性性狀、顯性性狀、性狀分離、表現型 性狀:是對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生理和生化等特性的統稱。如豌豆的株高。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如豌豆的高莖和矮莖。 隱性性狀和顯性性狀: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F1所表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為顯性性狀,F1沒有表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為隱性性狀。兩者合稱相對性狀。 性狀分離:在雜種的自交后代中,呈現不同性狀的現象。 表現型: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叫表現型。表現型即性狀。 二、基因、等位基因、顯性基因、隱性基因、基因型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等位基因:在遺傳學上,把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這兩個基因中,一個為顯性基因,一個為隱性基因。 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等位基因中,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叫顯性基因,通常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叫隱性基因,通常用小寫英文字母表示。 基因型:控制某一生物性狀的基因組成叫基因型,一般控制一個性狀的基因是成對存在的。 三、完全顯性、不完全顯性、共顯性 完全顯性: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純合親本雜交,F1的全部個體都表現出顯性性狀,并且在表現程度上和顯性親本完全一樣,充分體現了顯性基因的絕對性,即在等位基因中,只有顯性基因可表達出基因產物,而隱性基因受抑制。完全顯性現象在生物中普遍存在。 不完全顯性:在生物性狀的遺傳中,如果F1的性狀表現介于顯性和隱性的親本之間,這種顯性表現叫不完全顯性,例如紫茉莉的花色遺傳中,純合的紅花和白花相交,F1為粉色花。 共顯性:在生物性狀的遺傳中,如果兩個親本的性狀同時在F1的同一個體上顯現出來,這種顯性表現叫共顯性。如紅毛馬與白毛馬交配,F1是兩色摻雜的混花毛馬。 四、雜交、自交、測交、正交、反交、回交 雜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體之間的相互交配過程,一般用“x”表示。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體之間的相互交配。一般用“ ”來表示。在植物中指自花授粉和雌雄異花的同株授粉。 正交和反交:假設甲♀×乙 為正交方式,則甲 ×乙♀就為反交。 測交:讓F1與隱性純合子相交叫測交,可以用來測定F1的基因型。 回交:F1與親本之一相交。 五、自花授粉、異花授粉、閉花授粉 自花授粉:在同一花內完成傳粉的過程,即兩性花的花粉傳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頭上。 異花授粉:同株或異株的兩花之間的傳粉過程。需依賴昆蟲、風等媒介來完成。 閉花授粉:屬自花授粉,指在花開前處于閉合的花中完成傳粉過程。 六、純合子、雜合子 純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的個體。 雜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成的個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