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教學計劃主備教師:第單元 內容 生物圈中的人 總課時 48課時教學目標 1.知道人類起源和發展人類個體發生和發育的大致過程;了解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的大致過程及相關的結構基礎。2.通過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實驗探究等活動,分析探究相關知識。 3.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進一步形成保護生物圈意識。教 學 重點難點 人體的營養,人體的呼吸,人體內物質運輸,廢物的排出及生命活動的調節。發生在肺內氣體交換輸送血液的泵,神經調節基本方式。教材分析 在本單元學習內容中,有許多為學生設計的學習活動,以便于學生動腦動手主動地學習。學情 分析 經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生物這門課有一定了解,本學期的學習內容與自己息息相關,學生應該感興趣,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如思維不夠靈活,在課堂上不積極發言、展示所學等等。思路 設計 在教師引領下,指導學生依每節學習目標及預習提綱課 時 分 配 序號 內容 課時 課型 第一章 人的由來 6 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 7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 4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運輸 6 第五-七章 人體內廢物排出、生命活動調節、對生物圈影響。 25 本單元的評價方式 自評、互評、教師評價6學 期 教 學 計 劃 20 年 月 日年級七 年 級學科生物第 二冊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人類起源和發展與人類個體發生和發育的大致過程;了解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的大致過程及相關的結構基礎;知道一些基本的衛生保健措施的科學依據;了解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生物圈密切關聯,人類活動與生物圈有十分重要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實驗探究等學習活動加以對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并發展合作探究能力,進一步養成勤于思考,樂于探索、勇于實踐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教 學 資 源 分 析 教材的基本結構:本冊教材由一個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組成,包括七章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人的由來。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六章,依次是人體的營養,人體的呼吸,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人體內廢物的排出和人體內生理活動的調節。第三部分為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教材內容體系:突出了人與生物圈為主線構架體系,由七章組成,內容結構嚴謹,突出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重點:對人體的營養、人體的呼吸,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人體內廢物排出及生命活動調節的掌握。 難點:對發生肺內氣體交換,輸送血液的泵,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及生命活動調節 其它:對人的由來,及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的理解。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學這門課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學期學習的生物圈的人與自己息息相關,學生應該感興趣,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如基礎知識不夠牢固,思維不夠靈活,實驗方面問題等針對存在的問題,在新學期,努力做好每個學生工作,因材施教,逐步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設計 在教師的引領下,指導學生依每節的學習目標及結合預習提綱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明確每節學習要點和知識框架。 教學評價方案 課堂提問,小組評價,課堂作業,期中期末檢測 教具 投影儀、多媒體 課時 共約48課時。20-----20 學年度 下 學期 教 學 進 度 表 生物 科 七 年級 教師 周次 時 間 內 容 備 注1 3.4——3.6 1.1(1) 2 3.9——3.13 1.1(1) 1.2(2) 3 3.16——3.20 1.3(1) 第一章小結(1) 2.1(1) 4 3.23——3.27 2.1(1) 2.2(2) 5 3.30——4.3 2.3(2) 6 4.7——4.10 第二章小結(1) 3.1(1) 7 4.13——4.17 3.2(2) 第三章小結 8 4.20——4.24 4.1(2) 期中復習(1) 9 4.27——4.30 10 5.4——5.8 期中復習(1) 11 5.11——5.15 期中講評(1) 4.2(2) 12 5.18——5.22 4.3(2) 4.4(1) 13 5.25——5.29 第四章小結(1) 5.(2) 14 6.1——6.5 第五章總結(1) 6.1(2) 15 6.8——6.12 6.2(2) 16 6.15——6.19 6.3(2) 6.4(1) 17 6.23——6.26 6.4(1) 第六章小結(1) 7.1(1) 18 6.29——7.3 7.2(2) 7.3(1) 19 7.6——7.10 第七章小結(1) 20 —— 復習 21 —— 復習 22 —— 復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單元教學計劃.doc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學期教學計劃.doc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進度表.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