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 年 級 生 物 復 習 講 義(沛縣第五中學生物組)第14章 維持生物體內的平衡第1節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1、 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是由血管、心臟、血液組成。2、 血管的類型:動脈、靜脈、毛細血管。3、 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血流速度最快。“把脈”一“脈”指的是橈動脈。4、 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送回心臟。手臂上的“青筋”是靜脈。5、 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之間,;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管壁很薄,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是血液和細胞間物質交換的場所。6、 心臟是由心肌構成,分為四個腔:上面兩個分別叫左心房、右心房,下面兩個腔分別叫左心室、右心室。同側的心房與心室是相通的,它們之間有控制血液倒流的結構是房室瓣。7、 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叫做心率。心率與脈搏一致。8、 與心臟相通的血管:左心房——肺動脈,右心房——上下腔靜脈,左心室——主動脈,右心室——肺動脈。9、 血液的組成:血漿和血細胞。10、血漿的成分:水、蛋白質、葡萄糖和無機鹽、二氧化碳、尿素等。功能: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11、血細胞的類型: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12、紅細胞的數量最多,無細胞核。 紅細胞的功能:運輸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紅細胞是紅色的,因為含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血紅蛋白的特性:在氧濃度高的地方與氧容易結合,在氧濃度低的地方與氧容易分離。13、白細胞:有細胞核;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14、血小板:無細胞核;有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15、輸血的原則:同種血型相互輸。血型不和,會引起紅細胞凝集。一次獻血200~400ml,不會影響健康。16、人的血型一般可分為:A型、B型、AB型、0型。17、人體的血液循環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這兩部分血液循環是同時進行的,并且通過心臟連通在一起,組成完整的人體血液循環途徑。18、體循環的過程: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當血液流經身體各部分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網時,血液中的氧氣和養料輸送給細胞,把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血漿也就從動脈血轉變為靜脈血。19、肺循環的過程: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靜脈血轉變為動脈血。20、某人的左心室每次射向主動脈的血量為70ml,此人的脈搏為70次/分,則:(1)它的心輸出量為4900ml。 (2)心律為70次/分。21、在血液中逐漸入適量的抗凝劑,靜置一段時間后會出現分層現象,上層幾乎透明的液體是血漿,下層紅色不透明的液體中有紅細胞,兩層交界處有一層白色的物質,這主要是白細胞和血小板。22、血液在血管中此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造成的側壓力叫做血壓。心臟收縮時,動脈血壓最低值是12kPa,如果經常低于此值即為低血壓,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的最高值為12kPa,如果經常高于此值即為高血壓。23、從平原到高海拔地區,在最初幾天里,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增多,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血紅蛋白與氧結合,以滿足人體對氧的需要。第2節 人體內廢物的捶出1、人體將體內的尿素、多余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質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泄。2、排泄的途徑:①以廢渣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排出;②以氣體(二氧化碳)的形式,通過呼吸系統排出;③以汗液的形式,通過皮膚排出。3、人體的泌尿系統組成: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其中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是最重要的。4、腎單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單位。腎單位包兩部分,腎小體和腎小管,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5、人體血漿中部分物質經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在腎小囊形成原尿,原尿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全部的葡萄糖、部分無機鹽和大部分水,經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送回血液。6、腎臟形成的尿液經腎盂、輸尿管,流入膀胱,再經過尿道排出體外。7、汗液是由汗腺分泌形成的,汗液中含有尿素、水和無機鹽等物質,通過導管排出體外。7、皮膚分為表皮和真皮兩部分。黑色素細胞位于表皮深處,真皮內含有大量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此外還有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第15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第1節 人體的神經調節1、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構成人體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它的結構包括細胞體和突起,突起又分為軸突和樹突。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能產生并傳到興奮。軸突或樹突以及外面套著的髓鞘組成神經纖維。2、人體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3、腦和脊髓里神經元細胞體密集的部位色澤灰暗叫做灰質。腦和脊髓里神經纖維密集的部位色澤白亮,叫做白質。大腦的表面是灰質,又叫大腦皮層,具有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高級中樞。大腦內部是白質,它可以聯系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并將大腦和小腦、腦干、脊髓聯系起來。脊髓的表面是白質,起傳導作用,中間是蝶形的灰質,脊髓的灰質中有低級的神經中樞。4、小腦的作用在于協調全身肌肉活動,用以維持身體的平衡。人體的呼吸、血液循環等重要生命活動的調節中樞在腦干里,所以腦干有“生命中樞”之稱。5、 動物和人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刺激產生有規律的反應,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有些反射是生來就有的,叫做非條件反射。有些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學習形成的,叫做條性反射。條件反射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神經調節方式,是在大腦皮層的高級中摳的參與下完成的。人類由于大腦皮層具有語言中樞,因此還能建立對語言、文字所發生的條件反射,這是有別于其他動物的。6、反射弧是反射發生的神經結構,也就是反射過程中神經沖動傳導的途徑。它包含五個基本環節: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7、膝眺反射的感受器是膝蓋下方的韌帶,效應器是大腿肌,神經中樞位于脊髓內。8、人體要完成一項反射活動時,必須保持反射弧結構的完整,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反射活動就不能正常進行。第2節人體對信息的感知1、眼由眼球和眼球的附屬結構組成。眼球的附屬結構包括眼瞼、睫毛、結膜、淚器、眼肌等。眼球的主要結構包括角膜(無色透明,通過光線),虹膜(中間是瞳孔,可以調節其大小以控制進光量),晶狀體(相當于雙凸透鏡,對光線具有折射作用,使清晰物象始終落于視網膜),視網膜(有感光細胞感受光線刺激)。2、視覺的形成:物體反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成像于視網膜→視神經→大腦皮層視覺中樞→形成視覺。3、如果晶狀體的調節負擔過大,會導致他的凸度過大或眼球的前后經過長,結果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看不清楚遠處物體,形成近視。近視眼可以配戴凹透鏡進行矯正。4、耳分為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接受和傳導聲波)、中耳(鼓膜、鼓室和聽小骨,傳導聲波,鼓室通咽鼓管)和內耳(半規管、前庭和耳蝸,半規管和前庭與身體平衡有關,耳蝸內有與聽覺有關的感受益器)。5、聽覺的形成: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摳→形成聽覺。第3節 人體的激素調節1、人體的腺體有兩種:一種有導管,分泌物通過導管排出,叫做外分泌腺(例如:汗腺、唾液腺、皮脂腺、胃腺、腸腺屬于外分泌腺)。另一種無導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進入腺體的毛細血管,這類腺體叫做內分泌腺。2、激素是由內分泌腺分泌的對身體有特殊作用的化學物質。激素在人體血液中含量很少,但是作用很大。3、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可以調節人體生長發育,幼年時期分泌不足導致侏儒癥,分泌過多導致巨人癥。4、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嬰幼兒時期分泌不足會引起呆小癥,若飲食中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大,俗簽“大脖子病”。5、胰島(分散在胰腺中)分泌胰島素,可以促進血糖的利用和轉化,從而降低血糖的濃度,若分泌不足,會患糖尿病。另外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分泌較多時,能夠促使人的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睪丸分泌雄性激素。第16章運動與行為第2節 動物的行為1、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它們都能對體內外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反應,這種反應的表現形式就是動物的行為。2、按照對動物所起的作用不同,動物行為可以分為覓食行為、爭斗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和社群行為。3、從動物行為的獲得過程來看:動物的行為可以分為:先天性行為(生來就有,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后天性行為(在遺傳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4、動物行為的特點:第一,無論哪一種行為都是一個運動變化的動態過程;第二,動物的各種行為都是與其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對動物的生存和種族延續有重要作用;第三,每種動物行為的產生都是動物體內遺傳因素、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系統統等相互作用的結果。第17章 生態系統的穩定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1.水分以氣體的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2.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3.氣孔是以葉片散失水分以及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它是由成對的半月形的保衛細胞構成的。4.氣孔的張開與閉合可以調節蒸騰作用的強度,使植物體內經常保持著適量的水分。5.水分從氣孔蒸騰,使植物體內產生一種將水分向上運輸 的拉力,從而能夠促進根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時也吸收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6.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降低植物葉片表面及其周圍環境的溫度,增加空氣的濕度,有利于形成降雨,促進水分的吸收與運輸。7.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將大量的水分以氣體的形式送入大氣,然后以降雨的形式落到地面。8.綠色植物除參與生物圈水循環以外,還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第二節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生物圈中的大多數生物在呼吸過程中,需要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太陽提供的光能,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并放出氧氣。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原料。表達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方程式為: 光合作用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呼吸作用、燃燒等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僅為生物圈中的任何動物提供了各種食物,還為他們進行生命活動提供了氧氣。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和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限度的。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生態系統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生物間的物質和能量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不停的流動,維持著相對平衡。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首先表現在生物物種和數量上的相對穩定。第18章 人的生殖和發育人的生殖人類新生命的孕育和誕生,是通過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精子是男性體內繁衍后代的生殖細胞,產生于睪丸內,卵細胞是女性體內繁衍后代的生殖細胞,產生于卵巢內。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過程叫做受精。受精卵的形成是懷孕的開始,這就意味著一個新生命誕生了。人體的胚胎發育是從受精卵分裂開始的。胎兒通過胎盤從母體血液里獲得氧氣和養料,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通過胎盤排到母體的血液里,由母體排出體外。因此,母親的血液與嬰兒的血液并不相混合。精子和卵細胞在輸卵管處相遇并形成受精卵,此后便移動進入子宮進一步發育形成胎兒。受精卵在子宮內經過約280天的生長和發育,胎兒就要出生了。成熟的胎兒連著胎盤從母體陰道產出的過程,就是分娩。第二節 動物的生殖1.大多數動物是通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而產生新個體的。2.有些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外孵化發育成新個體,這類動物稱為卵生動物。有些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內發育成新個體,這類動物稱為胎生動物。3.大多數卵生動物的受精卵是在體外孵化發育成新個體的。卵生動物的卵細胞里含有共胚胎發育的營養物質。4.鳥卵由卵殼、卵殼膜、卵白、氣室和卵黃等組成。其中胚胎發育的部位是胚盤,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物質的結構是卵白和卵黃。5.雞蛋中將來可以發育成雛鳥的結構是胚盤。他由受精卵的分裂形成,是胚胎發育的部位。6.雌雄個體經過交配,雄性個體把精子送入雌性個體的體內,與卵細胞相遇結合形成受精卵,這種受精方式叫做體內受精。7.魚類和兩棲類的受精方式是體外受精,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受精方式都是體內受精。8.在鳥卵的結構中,對卵細胞具有保護作用的結構有卵殼和卵白。9.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直接由一個動物細胞產出與親代一模一樣的動物后代的過程叫做克隆。第20章 植物的生殖和發育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1.花粉從花藥里散發出來,通過自花傳粉或異花傳粉,落在雌蕊住頭上。在柱頭分泌的粘液的刺激下,花粉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雌蕊的柱頭、花柱到達子房,花粉管里的精子釋放出來,完成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作用。2.綠色開花植物的胚珠里有一個比較大的卵細胞和兩個極核,當花粉管穿過雌蕊的柱頭、花柱,從珠孔進入胚珠以后,末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3.精子與卵細胞相融合的現象叫做受精作用。許多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受精方式是雙受精,它是指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兩個極核相融合的現象。4.果實包括果皮和種子,前者由花的子房壁發育而成,后者由胚珠發育而成。5.胚珠的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卵發育成胚,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由這三部分共同構成種子。6.一朵花中,雌蕊的主要結構是子房,他由外面的子房壁和里面的胚珠組成。前者發育成果皮,后者發育形成種子。7.植物依靠營養器官進行繁殖的方式叫做營養繁殖或無性繁殖,也稱為植物的克隆。常見的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壓條。8.利用組織培養技術,不僅能快速繁殖植物,保持品種的優良性狀,還可以防止病毒的危害。第二節 植物的生長發育1.種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萌發成幼苗,經過生長、發育直至成熟,從而完成綠色開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2.植物的種子都有種皮和胚,種子的主要結構是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他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四部分組成3.蠶豆種子的外形呈腎型,種皮堅韌,對種子的內部結構具有保護作用。種皮里面是胚,他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四部分組成,子葉有兩片,因此他是雙子葉植物。供胚發育的營養物質貯存在子葉里。4.玉米的種子實際是果實,他的最外面是果皮,胚中的子葉只有一片,是單子葉植物,供胚發育的營養物質貯藏在胚乳里。5.玉米種或水稻種子中,遇碘液能變藍色的結構是胚乳,而蠶豆種子中,遇碘液能變藍色的結構是子葉。5.影響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主要有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充足的水分。6.種子萌發時,胚根最先突破種皮,發育成主根,種子中的胚芽發育成莖和葉。7.植物的主干通常由胚芽發育而來,側枝是由主干側面的側芽發育而成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