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學七年級上(北師大版)教材分析廣西師大附中 皮星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教材共分為三個單元七章書并包括一個引言《致同學們》。從《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來看,本書涵蓋了《標準》10個一級主題中的第2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4主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全部內容,第3主題“生物與環境”在教材中涉及其中的“生物的存在依賴一定的環境”這一二級主題,而作為新課改標志之一的科學探究在教材中貫穿始終。本教材的編寫思想與新課改精神相統一,重在培養學生生物學科的興趣及科學素養;培養學生信息收集與處理、分析、得出結論,并將知識遷移用于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即培養“科學、技術、社會”的(S.T.S)思想;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是以往教材中缺乏的。新教材將情感教育滲透于每一節課中,使學生樂于探究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同時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一、從教材內容選擇、內容組織和呈現方式以及知識分類分析1、教材內容選擇(1)教材從學生發展和社會需要出發,結合生物學科特點,突出人與生物圈,意圖在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學會健康地生活。教材第1單元第1章《生命的世界》一開頭便提出生物圈這一概念,明確其范圍,點明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包括我們人類自己。在隨后的第1章第2節中講到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初步讓學生了解到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在教材的最后一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談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談到我國的植物資源、珍惜植物、植物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介紹我國的綠色生態工程“三北”防護林,讓學生認識到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從而樹立環保意識,正確處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從學科知識看,本冊教材主要是學習植物,因此在有關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內容學習中主要以植物間接說明人與生物圈的關系。(2)教材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注意與相關課程內容銜接、難易適度。教材的編寫不像傳統教材那樣,一開始就學習細胞,而是從認識生命開始,宏觀地了解生物圈,在第1單元《認識生命》,由感性到理性,通過學生課外收集資料、課堂介紹交流生物、課后匯總整理,從現象到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通過觀察一滴水中的生命總結出生物的特征;然后通過實驗,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緊接著,介紹生物學科學史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從表面看,前面的兩章書羅嗦了31頁似乎還沒有進入生物學知識體系的正題,但是深入研究一下人的認知規律,初一學生心理特點和知識基礎,會發現前兩章書給學生由小學《自然》科到初中的《生物學》一個緩沖和過度,讓學生先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生物學,才能有后面章節的深入研究、學習。科學探究是貫穿始終的,因此在開頭要讓學生養成這種觀念。另外,從各章的內容安排來看,主要以問題串導入,引導學生感知材料和理解教材,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度。比如第6章《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節《種子萌發形成幼苗》開頭提出三個問題“一粒種子是怎樣長成幼苗的?什么樣的種子萌發能夠形成幼苗?種子需要怎樣的環境條件?”這些問題引起學生注意,然后通過活動“觀察種子的結構”對種子產生感性認識,再通過探究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從本質上了解種子如何萌發形成幼苗。(3)教材反映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思想。如在第5章第1節《光合作用》的學習中,學習完光合作用的實質后,讓學生思考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使科學變成一種實用技術,再懂得運用于社會,在生產實踐中做到“合理密植、立體種植”。同樣的,在學習完蒸騰作用、運輸作用后也有運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應用、討論。(4)教材將學生活動作為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在教材中共有活動、建議活動51個,其中活動有34個內容包括課外資料收集、課堂討論、實驗觀察、科學探究等,本教材中共有8處活動為探究實驗;建議活動17個,其中1個為探究實驗。在全書各節中至少有一個活動,最多的如《光合作用》一節共有5個活動,3個建議活動。可見,教材的設計都是借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活動中“做科學”,用親身參與來體驗知識的習得。(5)教材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活動34個、建議活動17個、演示9個、小資料13個、思考與練習19個處、課外讀4個。這些內容中,活動是學生要做的、演示是教師上課要做的,而建議活動、小資料、課外讀是讓有興趣的學生擴大視野、提高能力而設置的。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即給一般學生最低要求,也有給學有余地的學生提升、擴展。2、內容組織和呈現方式(1)實現學科知識內在邏輯與學生認知邏輯的統一,不追求學科系統性和完整性。比如在第4章《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1節《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突然加入動物學、人體生理學的知識,從傳統的將《生物學》劃分為《植物學》和《動物學》的體系來看,這是很混亂的,但從知識的內在邏輯來看,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用這一方式呈現符合學生認知的邏輯。(2)內容呈現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培養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比如在《光合作用》一節中,先創設一株幼苗能長成參天大樹的情景,然后用5個活動(其中一個為探究活動),3個建議活動,引導學生探索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在活動中學習,潛移默化地養成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堅持真理的實事求是。(3)教材圖文并茂,可讀性強。全書為彩頁,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圖片162張,其中實物拍攝的為79張,模式圖83張。從一定角度上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對生物有直觀感性認識,更喜歡生物學。3、知識分類知識分類可分為事實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命題性知識。事實性知識既生物事實、現象和過程、專業術語、本冊書中有如“生物學家已經發現、命名和記錄了200多萬種生物,其中70%以上是動物(絕大多數是昆蟲)”這類的知識點共有81處。方法性知識即程序性知識,包括趨勢、順序、分類、類別、準則、方法等,這類知識主要集中在顯微鏡的使用、制作裝片,觀察細胞等處;命題性知識即概念、原理法則、理論模型,本冊書提到“生物圈”、“生物學”、“光合作用”等概念19處,談到“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重要原理。二、上這套教材的感受1、教的方面看教材的理念是先進的,但是要把握好,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素質,從表面看,整本書的內容像是陪學生“玩”,“玩”得好就能寓教于樂,在“玩”中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習得。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我發現很難“玩”出水平。一方面,教材中要求的必做活動多達34個,而一個學期能用于教學的課時也就是36節左右,這么頻繁的活動讓教師很難各個精心準備;另一方面由于地區差異、學生素質差異等也很難達到每個活動應有的效果。因此,我認為在教材上規定的活動中應精選一些。根據具體情況操作,達到“精兵簡政”的效果。探究實驗是主旋律,全書有8處,但我認為似乎8個實驗走入了同一的探究模式,“問題——假設——檢驗——結論——交流——評價“,其實探究還可以有“問題——閱讀——歸納——結論”及“問題——實驗——歸納——結論”等形式。不要束縛了學生的科研方式。2、學的方面學生在如此豐富多彩的課本前顯得興趣十足,完全被精美的圖片所吸引,因此普遍較喜歡生物學科。一些活動安排的時間有待調整,如“觀察變形蟲”,在進行此活動時天氣已經較冷,培養暫且不說,就學生觀察來看,天冷變形蟲不愿活動,學生較難觀察發現,教學效果不好。2004.1.14于寶積山生物學七年級上(北師大版)教材分析廣西師大附中 皮星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教材共分為三個單元七章書并包括一個引言《致同學們》。從《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來看,本書涵蓋了《標準》10個一級主題中的第2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4主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全部內容,第3主題“生物與環境”在教材中涉及其中的“生物的存在依賴一定的環境”這一二級主題,而作為新課改標志之一的科學探究在教材中貫穿始終。本教材的編寫思想與新課改精神相統一,重在培養學生生物學科的興趣及科學素養;培養學生信息收集與處理、分析、得出結論,并將知識遷移用于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即培養“科學、技術、社會”的(S.T.S)思想;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是以往教材中缺乏的。新教材將情感教育滲透于每一節課中,使學生樂于探究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同時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一、從教材內容選擇、內容組織和呈現方式以及知識分類分析1、教材內容選擇(1)教材從學生發展和社會需要出發,結合生物學科特點,突出人與生物圈,意圖在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學會健康地生活。教材第1單元第1章《生命的世界》一開頭便提出生物圈這一概念,明確其范圍,點明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包括我們人類自己。在隨后的第1章第2節中講到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初步讓學生了解到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在教材的最后一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談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談到我國的植物資源、珍惜植物、植物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介紹我國的綠色生態工程“三北”防護林,讓學生認識到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從而樹立環保意識,正確處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從學科知識看,本冊教材主要是學習植物,因此在有關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內容學習中主要以植物間接說明人與生物圈的關系。(2)教材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注意與相關課程內容銜接、難易適度。教材的編寫不像傳統教材那樣,一開始就學習細胞,而是從認識生命開始,宏觀地了解生物圈,在第1單元《認識生命》,由感性到理性,通過學生課外收集資料、課堂介紹交流生物、課后匯總整理,從現象到認識生物多樣性的本質;通過觀察一滴水中的生命總結出生物的特征;然后通過實驗,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緊接著,介紹生物學科學史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從表面看,前面的兩章書羅嗦了31頁似乎還沒有進入生物學知識體系的正題,但是深入研究一下人的認知規律,初一學生心理特點和知識基礎,會發現前兩章書給學生由小學《自然》科到初中的《生物學》一個緩沖和過度,讓學生先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生物學,才能有后面章節的深入研究、學習。科學探究是貫穿始終的,因此在開頭要讓學生養成這種觀念。另外,從各章的內容安排來看,主要以問題串導入,引導學生感知材料和理解教材,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度。比如第6章《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節《種子萌發形成幼苗》開頭提出三個問題“一粒種子是怎樣長成幼苗的?什么樣的種子萌發能夠形成幼苗?種子需要怎樣的環境條件?”這些問題引起學生注意,然后通過活動“觀察種子的結構”對種子產生感性認識,再通過探究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從本質上了解種子如何萌發形成幼苗。(3)教材反映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思想。如在第5章第1節《光合作用》的學習中,學習完光合作用的實質后,讓學生思考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使科學變成一種實用技術,再懂得運用于社會,在生產實踐中做到“合理密植、立體種植”。同樣的,在學習完蒸騰作用、運輸作用后也有運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應用、討論。(4)教材將學生活動作為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在教材中共有活動、建議活動51個,其中活動有34個內容包括課外資料收集、課堂討論、實驗觀察、科學探究等,本教材中共有8處活動為探究實驗;建議活動17個,其中1個為探究實驗。在全書各節中至少有一個活動,最多的如《光合作用》一節共有5個活動,3個建議活動。可見,教材的設計都是借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活動中“做科學”,用親身參與來體驗知識的習得。(5)教材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活動34個、建議活動17個、演示9個、小資料13個、思考與練習19個處、課外讀4個。這些內容中,活動是學生要做的、演示是教師上課要做的,而建議活動、小資料、課外讀是讓有興趣的學生擴大視野、提高能力而設置的。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即給一般學生最低要求,也有給學有余地的學生提升、擴展。2、內容組織和呈現方式(1)實現學科知識內在邏輯與學生認知邏輯的統一,不追求學科系統性和完整性。比如在第4章《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1節《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突然加入動物學、人體生理學的知識,從傳統的將《生物學》劃分為《植物學》和《動物學》的體系來看,這是很混亂的,但從知識的內在邏輯來看,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用這一方式呈現符合學生認知的邏輯。(2)內容呈現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培養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比如在《光合作用》一節中,先創設一株幼苗能長成參天大樹的情景,然后用5個活動(其中一個為探究活動),3個建議活動,引導學生探索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在活動中學習,潛移默化地養成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堅持真理的實事求是。(3)教材圖文并茂,可讀性強。全書為彩頁,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圖片162張,其中實物拍攝的為79張,模式圖83張。從一定角度上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對生物有直觀感性認識,更喜歡生物學。3、知識分類知識分類可分為事實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命題性知識。事實性知識既生物事實、現象和過程、專業術語、本冊書中有如“生物學家已經發現、命名和記錄了200多萬種生物,其中70%以上是動物(絕大多數是昆蟲)”這類的知識點共有81處。方法性知識即程序性知識,包括趨勢、順序、分類、類別、準則、方法等,這類知識主要集中在顯微鏡的使用、制作裝片,觀察細胞等處;命題性知識即概念、原理法則、理論模型,本冊書提到“生物圈”、“生物學”、“光合作用”等概念19處,談到“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重要原理。二、上這套教材的感受1、教的方面看教材的理念是先進的,但是要把握好,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素質,從表面看,整本書的內容像是陪學生“玩”,“玩”得好就能寓教于樂,在“玩”中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習得。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我發現很難“玩”出水平。一方面,教材中要求的必做活動多達34個,而一個學期能用于教學的課時也就是36節左右,這么頻繁的活動讓教師很難各個精心準備;另一方面由于地區差異、學生素質差異等也很難達到每個活動應有的效果。因此,我認為在教材上規定的活動中應精選一些。根據具體情況操作,達到“精兵簡政”的效果。探究實驗是主旋律,全書有8處,但我認為似乎8個實驗走入了同一的探究模式,“問題——假設——檢驗——結論——交流——評價“,其實探究還可以有“問題——閱讀——歸納——結論”及“問題——實驗——歸納——結論”等形式。不要束縛了學生的科研方式。2、學的方面學生在如此豐富多彩的課本前顯得興趣十足,完全被精美的圖片所吸引,因此普遍較喜歡生物學科。一些活動安排的時間有待調整,如“觀察變形蟲”,在進行此活動時天氣已經較冷,培養暫且不說,就學生觀察來看,天冷變形蟲不愿活動,學生較難觀察發現,教學效果不好。2004.1.14于寶積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