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章 動物的運動 1. 動物運動的意義: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其運動方式表現出與環境相適應的現象。動物的運動有利于動物的個體生存和繁衍種族。2. 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運動系統的作用:起著支持、連接、保護和運動的作用。 3. 骨的基本結構: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結合課本圖); (1)骨膜中含血管、成骨細胞等,血管為骨提供營養,成骨細胞有再生、修復功能;(2)骨質包括骨密質與骨松質。骨密質特點:位于骨干外周部分,致密堅硬,有較強的抗壓能力。骨松質特點:位于骨干內側和骺端,呈蜂窩狀(終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位于骨松質內)(3)骨髓特點:幼年時骨髓腔與骨松質內的骨髓都為紅骨髓,有造血功能;在成年階段,骨髓腔內的紅骨髓被脂肪取代,稱為黃骨髓,暫時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如失血過多)可恢復造血功能。(4)長骨具有既堅硬又輕便的特點:堅硬性(與骨密質有關);輕便性(與骨松質、骨髓腔有關)4. 骨的生長包括兩個方面:長長和長粗。骨膜內層成骨細胞的作用: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骺端軟骨層細胞的作用:與骨的長長有關。 5. 骨的成分主要是:有機物和無機物。有機物主要是:骨膠蛋白,它的特性是:使骨具有韌性;無機物主要是:鈣鹽,它的特性是:使骨具有堅硬性。骨是人體最大的“鈣庫”;時期 有機物 無機物 骨的特性兒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硬度小,不易骨折,易變形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彈性小,硬度大,易骨折成年 約為1/3 約為2/3 既堅固又有彈性6. 關節是指能活動的骨連結,結構包括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 (結合課本圖形)關節面: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關節具有靈活性和牢固性兩個特點。靈活性的結構特點是:關節腔內的滑液,關節面上有一層關節軟骨。 牢固性的結構特點是:關節頭、關節窩外有關節囊,在關節囊周圍有韌帶加固。 7. 骨骼肌是一個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兩部分。人體有600多塊骨骼肌。肌腱:由結締組織構成,起固定作用,分別附著于相鄰的骨上。 肌腹:屬于肌肉組織,是骨骼肌收縮的部分,內有血管和神經 8. 骨骼:人體有206塊骨,全身的骨由骨連結構成骨骼。全身的骨骼可分為中軸骨和四肢骨兩大部分。9. 軀體運動的形成: 是以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骨骼肌收縮為動力形成的。骨骼肌收縮時,牽引骨繞著關節活動,產生運動,這過程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一個運動通常是由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的。運動消耗的能量來自于肌細胞內的線粒體將有機物氧化分解。10. 屈肘與伸肘: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舒張; 直臂提重物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收縮。(結合課本圖)第16章 動物的行為11. 動物的行為:動物體在內外刺激下所產生的活動表現。動物的行為受神經系統與激素的調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這是在漫長的進化(自然選擇)中逐漸形成。 12. 根據動物行為的發生,可分為先天性行為(本能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最簡單的學習行為是一種習慣化。 13. 社群的判斷:是否有分工合作、等級劃分等。常見的有:狼、獅子、猴、蜜蜂、螞蟻、白蟻、狒狒等。14. 動物行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觀察法與實驗法的本質區別:是否對研究對象(動物)施加外界影響。聯系:實驗法是以觀察法為基礎,離不開觀察法;觀察法可以沒有實驗法。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動物 15. 生物圈中已知的動物約有150多萬種。16. 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與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17. 食物鏈與食物網: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各種生物之間復雜捕食與被食(吃與被吃)的營養聯系形成食物鏈與食物網。生物之間存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18. 動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圈中的動物,與它棲息的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動物不僅適應環境,從環境中獲得生活必須的物質與能量,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環境 。19. 我國許多的特有珍稀動物: 哺乳類——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鰭豚;鳥類——褐馬雞、黑頸鶴;爬行類——揚子鱷;兩棲類——大鯢;魚類——白鱘、中華鱘。20. 自然保護區:四川臥龍、王朗自然保護區(保護金絲猴、大熊貓),陜西建立洋縣保護區(保護朱鹮),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保護斑頭雁、棕頭鷗等)。 21. 生物多樣性:(1)三個內涵: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其中,遺傳多樣性是基礎;(2)保護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最根本的是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 (3)保護生物多樣性三項措施包括:就地保護、易地保護、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護是最有效的措施;易地保護是補充措施。就地保護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22. 微生物概念:在生物圈中凡是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按作用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綠色植物為主(利用光能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 消費者:動物為主(自身不合成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促進物質能量流動)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為主(把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注意:蚯蚓和糞金龜子等腐食性動物也是分解者)23. 微生物的分類無細胞結構:如病毒、類病毒和阮病毒等。單細胞微生物:如細菌、藍藻、酵母菌等。多細胞微生物:如大型真菌等。24. 微生物的生活場所:主要場所是土壤,重要場所是動植物的體表或體內。25.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有:腐生、寄生、自養等。(1)腐生:如細菌(枯草桿菌、乳酸菌)、真菌(蘑菇)、霉菌等,屬于分解者<異養>。(2)寄生:如細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屬于消費者<異養>。(3)自養: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如藍藻、硫細菌、硝化細菌),屬于生產者<自養>。26. 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如根瘤菌、黏球菌。 27.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酵母菌:釀酒(無氧條件下產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產生二氧化碳);乳酸菌:制酸奶(無氧條件下),制泡菜(無氧條件下);甲烷細菌:產生沼氣; 食品的腐敗:與枯草桿菌或霉菌有關;抗生素:由霉菌和放絲菌產生;醋酸桿酸:制醋。28. 微生物的主要類群:細菌、真菌、病毒。(見課本圖)? 結構特點 營養方式 生殖方式 常見種類細菌 個體為單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未成形的細胞核;有些有特殊的結構:鞭毛(運動)、莢膜(度過不利環境)。 腐生、寄生 分裂生殖 ?真菌 有的是單細胞,有的是多細胞(具有菌絲)。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真正的細胞核; 腐生、寄生 孢子生殖 酵母菌(出芽生殖)、霉菌、大型真菌等。病毒 無細胞結構,由蛋白質的外殼和包含遺傳物質的內核組成。 寄生 復制 植物病毒、動物病毒、細菌病毒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29. 生殖: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由生殖系統來完成的。 30. 男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見課本結構圖)主要性器官(性腺):是睪丸,功能為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附睪(貯存精子)、輸精管(輸送精子)、陰莖(排出精液和尿液)。 31. 女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p66) 主要性器官(性腺):是卵巢,功能為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作用的場所);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嬰兒產出(分娩)、月經排出的通道)。32.發育的過程:(開始在輸卵管中,后來在子宮中)(1)受精卵在輸卵管形成,在進入子宮的過程中,進行細胞分裂形成胚胎。(2)胚胎在子宮中發育到第二個月末,外貌已初具人形,從此時到出生前的胚胎叫做胎兒。(3)懷孕(妊娠):胎兒在子宮內的發育時間一般為280天(40周)左右的過程。(4)分娩:胎兒發育成熟后由母親的陰道產出的過程。33. 胚胎發育過程所需的營養提供:初期為卵黃;發育后期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內獲得養料和氧氣,并排出廢物。(胎兒、臍帶、胎盤結構圖見見課本)。 34. 發育:人的發育是從受精卵分裂開始的,分為胚胎發育和出生后的發育,通常所說的發育,是指從嬰兒出生到性成熟的階段(出生后的發育)。注意分期(初中階段屬于青春期)35. 青春期發育特征:身高和體重突增,腦和內臟功能趨于完善,性發育和性成熟。注: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生殖系統)的差異;第二性征:男性表現為長胡須、喉結突出、聲音洪亮而低沉。女性表現骨盆寬大、乳腺發達、聲調較高。36. 月經與遺精的出現標志著具有了生殖能力37. 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計生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38. 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的差異。39. 昆蟲的變態發育包括不完全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見課本相關圖)不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如蝗蟲、蟋蟀、椿象、蜻蜓和螻蛄等的發育過程。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如家蠶、蜜蜂、蝴蝶、金龜子、蚊和蒼蠅等的發育過程。40. 青蛙(兩棲動物)生殖發育特點是:卵生,體外(水中)受精、體外發育,變態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見課本相關圖)蛙幼體(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陸地和水中,用肺和皮膚(輔助)呼吸。41. 鳥類的生殖發育特點:卵生,體內受精,體外發育。 鳥卵(已受精)的結構中,胚盤發育成雛鳥;卵黃提供主要營養;卵白提供營養和水分;系帶固定卵黃;氣室提供氧氣;卵殼及卵殼膜保護卵。(結合結構圖見p83) 42. 有性生殖: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特點:后代具有較強的生活力和變異性。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點。43.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特點: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但后代生活力會下降。 44. 植物的無性生殖:(注意課本相關圖)(1)營養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壓條。嫁接成活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要緊密結合。(注意:區分接穗和砧木)嫁接法常用于改良果樹的品質和培育優良品種。 (2)組織培養原理:細胞全能性。 第20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45. 性狀是指: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征總稱。 46. 相對性狀是指:同一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遺傳概念:親代與子代性狀相似的現象。變異概念:親代與子代或子代個體間存在性狀差異的現象。 47. 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起遺傳作用的是DNA分子。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48. 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常染色體:與決定性別無關的染色體。 49. 人體細胞的染色體由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組成:男性,22對常染色體+XY性染色體;女性,22對常染色體+XX性染色體。精子染色體組成:22條+X或22條+Y;卵細胞染色體組成:22條+X。生男生女取決于卵細胞同哪種精子結合,卵細胞與X精子結合則生女(性染色體組成為XX),卵細胞與Y精子結合則生男(性染色體組成為XY)。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為1:1。生殖細胞也叫配子,是聯系上下代的橋梁。50.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51. 在體細胞中,基因成對存在,位于成對染色體上的不同基因,稱為等位基因,包括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用大寫字母表示)和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用小寫字母表示)。 基因型:生物個體的基因組成,常用字母組合表示,如AA、Aa和aa。(注意:只有兩個隱性基因組成的基因型才會表現出隱性性狀)人體成對的基因,與成對的染色體一樣,分別來自父方、母方。表現型:生物個體的某一具體的性狀表現,常用文字描述表示,如單眼皮、雙眼皮等。 52. 性狀表現是遺傳物質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53. 生物變異是生物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包括: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①可遺傳的變異是: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性狀的變異可在后代重復出現。②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環境條件的改變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改變。54. 遺傳病: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疾病。遺傳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質。常見遺傳病:白化病、紅綠色盲、血友病、先天性癡呆等。55.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禁止近親結婚,可以降低隱性遺傳病的發病率) 禁止近親結婚、遺傳咨詢(又叫遺傳商談),與有效的產前診斷、選擇性流產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遺傳病發病率,改善遺傳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提高人口素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