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 物:七年級(下)復習要點 班 級 姓 名 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4.1 人的由來一、概述人類的起源和進化(B)1、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現代類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和猩猩。2、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腦進一步發達——語言的產生。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3、區分事實和觀點(C):事實:對事物客觀的說明或敘述。觀點:對事物做出主觀的判斷和推測。二、舉例說出人對生物圈的影響(B) 1、森林遭到濫砍亂伐后,導致水土流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 2、人為排放過多的廢水廢料到湖水中,導致湖水里藻類等浮游植物因營養物質豐富而瘋長,影響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 3、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到大氣中,容易導致酸雨的產生,對各種生物和各種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過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會導致全球的溫度的提升,形成“溫室效應”。 4、含有汞、銀、鎘的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會引發各種疾病:水俁病、痛痛病等。三、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C) 四、概述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成右圖) (B)結構功能結構功能輸精管輸送精子附睪貯存和輸送精子尿道排出精液和尿液睪丸(是男性主要的性器官)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五、概述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成右圖)(B)結構功能卵巢(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的場所)子宮胚胎和胎兒發育的場所陰道精子進入和胎兒產出的通道六、描述受精過程(A) 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細胞都是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受精的場所是輸卵管。七、描述胚胎發育的過程(A) 發育:從受精卵形成胚胎并且長成為性成熟個體的過程 (1)受精卵在移入子宮的過程中,不斷分裂發育成胚泡。移入子宮以后,植入子宮內膜,這個過程稱為懷孕; (2)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是胎盤。 (3)懷孕40周(280天左右),胎兒基本發育成熟,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一過程稱為分娩八、描述青春期的發育特點(A)形態特點:身高、體重迅速增長 大腦功能特點 心臟 結構、功能完善化 肺功能 性器官的發育:性發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征,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調節。性發育 第二性征的發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調節。 青春期形態發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 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征是性發育和性成熟。九、養成青春期的衛生保健習慣(C) 遺精是一種正常現象。“精滿自溢”,精液過多就會排出。 女孩月經期應該注意保持心態良好,堅持適當的運動,注意個人衛生等。 樹立偉大的理想,開展正常的人際交往,做到自尊自愛。4.2.1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一、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A) 六大營養物質: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維生素。 脂肪:人體內主要的儲能物質;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動(植)物油、肥肉、大豆等糖類:人體內主要的供能物質;富含糖類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麥、饅頭、馬鈴薯、紅薯等 蛋白質:為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提供原料;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奶、蛋、魚、肉等水: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約占體重的60﹪-70﹪。維生素:人體需求量少,不能供能,但生命活動又必不可少的物質。無機鹽的種類缺乏時的癥狀維生素的種類缺乏時的癥狀食物來源含鈣的無機鹽佝僂病、骨質疏松癥維生素A夜盲癥肝、乳制品、魚類、西紅柿、胡蘿卜等含磷的無機鹽厭食、貧血、肌無力維生素B1神經炎、腳氣病糙米、花生、瘦肉、酵母和楊梅等含鐵的無機鹽缺鐵性貧血維生素C壞血病水果、蔬菜等含碘的無機鹽地方性甲狀腺腫維生素D佝僂病、骨質疏松癥動物肝臟以及牛奶等含鋅的無機鹽生長發育不良4.2.2 消化吸收、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二、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A) 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消化系統 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 分泌消化液,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膽汁, 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三、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B)1、食物的消化(淀粉、蛋白質、脂肪的消化的起止部位及最終產物) 唾液淀粉酶 酶(腸液、胰液)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腸):淀粉 麥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腸液)蛋白質的消化(胃、小腸):蛋白質 氨基酸 膽汁(肝臟) 酶(腸液、胰液)脂肪的消化(小腸):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膽汁不含消化酶2、營養物質的吸收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a、與小腸消化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小腸長5-6米;小腸內表面有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擴大了消化食物的面積;小腸內表面有腸腺。b、與小腸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小腸長5—6米;小腸內表面有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擴大了吸收營養物質的面積;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和毛細淋巴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胞,有利吸收營養物質。 3、設計一份合理的食譜(C) 早、中、晚餐的能量應當分別占30%、40%、30%。三餐應該按時。 要合理補充各種人體所必須的五類食物,可以形象比喻成“平衡膳食寶塔”(如圖)4、關注食品安全 食用蔬菜水果之前,應該浸泡、沖洗,或削皮;買食品時,應注意檢驗是否合格,是否變質等;發芽的馬鈴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4.3 人體的呼吸一、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完成右圖)(A) 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 呼吸道: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呼吸系統 氣體進出肺的通道,清潔、濕潤、溫暖吸入的氣體肺:氣體交換的場所。組成單位是肺泡,肺泡外面包繞著毛細血管,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適于氣體交換。一分鐘大約進行16次有節奏的呼吸。二、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B) 1、肺的通氣①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動作。②呼吸運動原理:肋間肌和膈肌的收縮和舒張→胸廓擴大和縮小→肺被動地擴大和回縮→形成壓力差→吸氣和呼氣肋間外肌膈肌胸廓的變化肺的變化容積的變化氣壓的變化容積的變化氣壓的變化吸氣收縮收縮增大變小增大小于外界氣壓呼氣舒張舒張縮小變大縮小大于外界氣壓2、肺泡內的氣體交換二氧化碳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血液 肺泡 氧氣由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當吸入的空氣到達肺泡時,空氣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隨呼氣的過程排除體外。3、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 氧氣組織里的氣體交換:血液 組織細胞 二氧化碳 血液中的氧氣運送到組織細胞處,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氧氣可以透過較薄的血管壁進入到組織細胞內,同時,細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也通過擴散作用進入到血液中。進入細胞的氧氣,最終在細胞內的線粒體中參與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4.4.1 血液、血管和心臟一、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組成 1、血液的組成和功能(填寫右圖) 血漿 成分:水、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 功能: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 紅細胞 血細胞 白細胞 血小板 血液數量(個/升)體積結構生理功能血細胞紅細胞(4.0—5.5)×1012中等含血紅蛋白,成熟后無細胞核主要運輸氧氣;也運輸部分二氧化碳。白細胞(5.0—10)×109最大有細胞核能吞噬侵入人體的病菌,起保護和防御作用。血小板(1.5—3.5)×1011最小形狀不規則促進止血,加速血液凝固血漿約占血液總量的55%90%以上是水,還有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重要物質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2、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功能:種類功能結構特點圖 示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較厚,管腔較小,彈性大,血流速度快,不斷分支。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管壁較薄,彈性小,管腔較小,血流速度較慢,通常具有靜脈瓣。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由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血流速度慢。 3、輸送血液的泵-心臟(如右圖)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肌構成。 有四個腔:左心室 連接主動脈,壁最厚右心房 連接上、下腔靜脈右心室 連接肺動脈 左心房 連接肺靜脈瓣 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間,只朝向心室開) 動脈瓣(位于心室與動脈之間,只朝向動脈開) 作 用:保證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心臟的功能: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4.4.2 血液循環二、概述血液循環(如右圖所示)(B)(1)循環途徑:體循環是血液從左心室出發回到右心房;肺循環是血液從右心室出發回到左心房。(2)血液在心臟處的流動方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3)循環途徑體循環的途徑: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部及內臟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肺循環的途徑: 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4)肺循環和體循環在心臟處匯合。三、學會出血的初步護理(B):毛細血管出血:血液呈紅色,自然止血,應消毒;動脈出血:血色鮮紅,血流猛急,在受傷動脈近心端進行止血;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流緩和,在受傷靜脈遠心端進行止血。4.5 人體廢物的排出一、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A)(如右圖)腎臟:形成尿的場所輸尿管膀胱 排尿的通道,膀胱有貯尿的作用尿道二、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B)(如左圖)1、尿液的形成(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的血漿成分都可以濾過,在腎小囊內形成原尿(其內含有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等被重吸收到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中。余下的水、無機鹽和尿素形成尿液。區別:血漿(水、葡萄糖、蛋白質、無機鹽和尿素)、原尿(水、葡萄糖、無機鹽和尿素)和尿液(水、無機鹽和尿素)2、尿的排出:尿首先通過輸尿管到達膀胱,當膀胱里的尿儲存到一定量時,通過尿道排出尿液。3、排尿的意義:排出廢物,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三、描述排泄途徑(A) 排泄的概念:體內物質分解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途徑:1)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 2)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注意與排遺區別:食物消化后形成的殘渣排出體外的過程是排遺。4.6.1 人體對外界的感知三、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信息(B)1、眼與視覺(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如右圖) 外膜 角膜 鞏膜 虹膜 眼球壁 中膜 睫狀體 脈絡膜 內膜(視網膜) 房水 內容物 晶狀體:雙凸鏡 玻璃體(2)視覺的形成: 經晶狀體折光 沿著視神經傳導 外界光線 在視網膜上成像 產生神經沖動 視覺中樞(形成視覺)(3)眼的衛生保健:近視:晶狀體的前后徑增加(過度變凸),物象落在視網膜前,形成近視。矯正:戴凹透鏡遠視: 眼軸的前后徑減小 ,物象落在視網膜后,形成遠視。 矯正:戴凸透鏡2、耳與聽覺 外耳:耳廓(收集聲波)、外耳道 中耳:鼓膜(接受刺激,產生震動)、聽小骨、鼓室(有咽鼓管與咽相通,調節鼓膜兩側壓力差)(1)耳: 半規管內耳 前庭 感受頭部位置的變動的情況,與維持身體平衡相關(如暈車) 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這些細胞可以將聲波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聽覺中樞 注意:遇到巨大的響聲時,要迅速張口,使咽鼓管張開,使鼓膜內外的氣壓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2)聽覺的形成沿外耳道 沿著聽小鼓 沿著與聽覺有關的神經聲波 鼓膜 產生振動 耳蝸 產生神經沖動 聽覺中樞 傳導 (形成聽覺)3、 鼻: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許多對氣味十分敏感的細胞。4、 舌:上表面和兩側有許多對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夠辨別酸、甜、苦、辣、咸等。 5、皮膚:感受外界冷、熱、痛、觸、壓等刺激的功能。4.6.2 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一、描述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A)1、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神經元。其結構(如右圖)和功能:(1)結構 細胞體 突起 軸突:一條,長而分支少 樹突:數條,短而呈樹狀分枝(2)功能:感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興奮是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導的) 2、神經系統的組成中樞神經系統: 腦、脊髓 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脊髓的結構和功能:二、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B)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反射弧應當包括五個部分(如右圖):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3、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蓋處的韌帶(感受器)→傳入神經→脊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大腿肌肉(效應器)。4、反射的類型:簡單的反射:人生來就具有,如:縮手反應,眨眼反應,排尿反應,膝跳反射。復雜的反射:通過長期生活積累形成,如:望梅止渴、聽見上課鈴聲進教室。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是復雜的,也是人類所特有的,如談梅生津、談虎色變。三、舉例說明人體的激素參與生命活動調節 激素由內分泌腺分泌,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通過導管,直接進入到腺體內的毛細血管,并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部。1、人體主要內分泌腺的位置和名稱: 垂體、甲狀腺、胰島、腎上腺、性腺、胸腺2、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在人體中的作用及分泌異常的表現:名稱腺體作用過少過多生長激素垂體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幼年:侏儒癥幼年:巨人癥;成年:肢端肥大癥甲狀腺激素甲狀腺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幼年:呆小癥;成年:甲狀腺功能不足,地方性甲狀腺腫成年:甲狀腺功能亢進胰島素胰島降低血糖濃度糖尿病(通過注射胰島素制劑來治療)低血糖3、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的關系:人體的生命活動的調節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的調節4.7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考點1 概述人口增長對生物圈的影響:資源匱乏等。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酸雨、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增強、水污染、噪聲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環境污染。2、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考點2 認同保護生物圈要從自身做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