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第三章 動物在自然界的作用考點一 動物的運動 關節頭 關節囊1. 運動系統的組成:主要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 關節窩 關節腔 (1)關節組成示意圖(2)關節各部分結構特點及功能名稱 結構特點 功能關節面 由關節頭和關節窩組成,關節面上覆蓋著關節軟骨 軟骨組織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緩沖運動時的震動關節囊 由結締組織構成,包裹著整個關節,且內外都有堅韌的韌帶 把相鄰的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關節囊的內壁還能分泌滑液關節腔 由關節面和關節囊圍成,內有滑液 滑液能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活動靈活【特別提醒】關節的牢固性與關節囊和韌帶有關;關節的靈活性與關節軟骨及關節腔內的滑液有關。關節炎是由于關節囊的病變引起滑液分泌過多,致使關節腔內積液過多并伴隨著腫脹疼痛的疾病。(3)骨骼:骨與骨之間通過關節等方式相連形成骨骼。(4)骨骼?。褐父街诠趋郎系募∪?,由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乳白色的肌腱組成,具有受到刺激而收縮的特性。骨骼肌繞過關節,連接在不同的骨上。Q:為什么骨骼肌的兩端至少要附著在兩塊不同的骨上?A:骨胳肌有受刺激收縮的特性,骨胳肌收縮,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由于肌肉只能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所以每塊骨骼肌的兩端至少應該附著在兩塊不同的骨上。(5)關節和肌肉關系示意圖1在運動中,骨起到杠桿的作用,骨骼肌提供動力,關節起到支點的作用。2脫臼是指關節頭從關節窩中滑脫出來。2. 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1)運動的形成過程:骨骼肌受到神經傳來的刺激會收縮,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2)運動中肌肉的協作關系識圖要點】a.圖中甲表示屈肘動作,此時以肱二頭肌為主的肌群收縮,以肱三頭肌為主的肌群舒張。b.圖中乙表示伸肘動作,此時以肱二頭肌為主的肌群舒張,以肱三頭肌為主的肌群收縮。c.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的狀態對比肌肉動作 肱二頭肌 肱三頭肌屈肘 收縮 收縮伸肘 舒張 收縮提重物 收縮 舒張自然下垂 舒張 舒張引體向上過程中 收縮 收縮完成引體向上動作時 收縮 舒張(3)人體任何一種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還需要其他系統(如神經系統)的調節。運動所需的能量,有賴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各系統的協調配合。【知識拓展】當你做任何一個動作時,都會包括以下步驟:骨骼肌接受神經傳來的興奮―→骨骼肌收縮―→相應的骨受到牽引―→骨繞關節轉動。3.動物運動的意義:強大的運動能力,有利于動物尋覓食物、逃避敵害、爭奪棲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考點二 動物的行為1. 動物行為的概念:指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們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動。2. 動物行為的分類:根據行為獲得的途徑,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3. 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對比 比較 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概念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控制的行為 動物在成長過程中,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建立起來的行為遺傳性 具有遺傳性 不具有遺傳性時間 常伴隨動物一生 具有暫存性,可以建立或消退意義 使動物能適應環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使動物更好地適應復雜環境的變化舉例 嬰兒吮吸 蜘蛛結網 小鳥喂魚 小袋鼠吃奶 菜青蟲取食食物 蚯蚓走迷宮 黑猩猩取香蕉 小狗做算術 大山雀偷喝牛奶【特別提醒】(1)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越復雜,這種能力的強弱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2)同種生物不同個體間學習能力有差異。5. 社會行為(1)概念: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生活的行為。(2)特征: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3)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狒狒、蜜蜂、螞蟻、狼、猴、大象、斑馬、大雁等。【特別提醒】社會行為與群集行為的區別:社會行為有明顯的分工合作和等級關系,如螞蟻、蜜蜂、羚羊、狒狒等;群集行為沒有明顯的分工和等級關系,如群集飛行的蝗蟲、群集取食的蚜蟲、烏鴉的群集行為等。6. 群體中的信息交流(1)通訊:一個動物群體中的某個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做通訊。(2)通訊的方式:聲音、形體姿態、動作、氣味等都可以傳遞信息。例如:螞蟻靠氣味、蜜蜂靠動作、黑猩猩靠聲音等。(3)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在覓食、御敵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7. 性外激素(1)概念:許多動物的個體之間都能進行信息交流,例如,蝶蛾類昆蟲的雌蟲,體表的腺體能夠分泌吸引雄蟲的物質,這種物質被稱為性外激素(2)應用: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做引誘劑,可以誘殺農業害蟲。例如,在田間釋放一定量的性引誘劑,通過干擾雌雄蟲之間的通訊,使雄蟲無法判斷雌蟲的位置,不能完成交配,從而達到控制害蟲數量的目的。 考點三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人為捕殺某種動物,或者隨意引進某種動物,都會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特別提醒】(1)生態平衡:指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狀態的現象。(2)某種金合歡有大而中空的刺,螞蟻棲居其中,并以金合歡嫩葉尖端的珠狀小體為食,但螞蟻對金合歡的生長無害。2. 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生產者)為食。動物攝取的有機物在體內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質,動物的遺體或糞便經分解者分解,釋放二氧化碳、含氮的無機鹽等物質,這些物質可被生產者利用。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使植物能順利地繁殖后代,并有利于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但某些動物數量過多時,也會對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災。【知識拓展】仿生(1) 概念:科學家通過對動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動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2)應用儀器設備 模仿結構 作用宇航服 長頸鹿的血液循環 使宇航員的血壓保持正常熒光燈 螢火蟲的發光原理 由電能轉變為光能的熒光燈雷達 蝙蝠的回聲定位 用以及時探測飛機的方位和距離悉尼歌劇院 烏龜的背甲 用料少,跨度大,堅固耐用潛水艇 魚的鰾 用于海戰,隱蔽性好安全帽 啄木鳥的頭部 在強烈撞擊中保護頭部實驗突破1.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人教八上P50)【提出問題】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還是先天性行為?【作出假設】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實驗裝置】【實施計劃】1. 取饑餓處理的5只小鼠做好準備,將1只小鼠放置在“迷宮”入口,“迷宮”出口處放置食物,觀察并記錄小鼠找到食物所需的時間。2. 五分鐘后,重復上述步驟,同樣的間隔時間進行4次實驗,共計5次,分別記錄每次小鼠找到食物所需的時間。3. 對其余4只饑餓處理的小鼠同樣進行5次實驗,并記錄每次所需時間。【數據處理及分析】根據實驗數據,求出5只小鼠每次找到食物所需時間的平均值。分析數據可知,隨著小鼠“嘗試與錯誤”次數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宮獲取食物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實驗結論】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注意事項】1. 出口處放置的食物應是小鼠喜歡吃的食物,實驗前使小鼠處于饑餓狀態。2. “迷宮”的隔板應設置得高一些,以避免小鼠從隔板上方越過,或者在隔板上方蓋一塊玻璃,這樣既能阻止小鼠翻越隔板,又便于觀察小鼠的行為。3. “迷宮”通道的寬度應較寬,以便于小鼠折返。4. 根據小鼠通常白天躲在黑暗處睡覺,夜晚才出來活動的規律,最好把實驗時間定在晚上。二.探究螞蟻的通訊(人教八上P56)【提出問題】螞蟻是怎樣進行信息交流的?【作出假設】螞蟻是通過氣味傳遞信息的。【實驗步驟】1. 準備實驗用的螞蟻:捕獲的螞蟻應來自同一蟻穴,同時將這些受驚的螞蟻飼養一段時間后再進行實驗,實驗時使螞蟻處于饑餓狀態。2. 將三塊小石頭放在盛有少許清水的容器內(如下圖),形成A、B、C 3個小島,小島間用兩根等長的木條連接起來,螞蟻只能通過由木條搭成的“橋”從一個島到達其他島。3. 先將饑餓的螞蟻放在B島上,食物放在C島上,A島不放食物,觀察螞蟻的行為。4. 小組成員將連接B、C島的“橋”和連接A、B島的“橋”對換,觀察螞蟻的行為有什么變化。5. 在螞蟻爬過的橋上,涂一些有氣味的物質(如香水),觀察螞蟻的行為。【實驗結果】1. 步驟3結果:爬向C島的螞蟻發現食物,爬向A島上的螞蟻“空手”而回。2. 步驟4結果:螞蟻直接沿著對換后的“橋”爬向沒有食物的A島。3. 步驟5結果:螞蟻失去目標,隨處亂爬,找不到食物【實驗結論】螞蟻是通過氣味傳遞信息的。【實驗材料的處理】實驗完畢后,將捕獲的螞蟻放歸大自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