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自然科學的先驅波蘭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說經典力學和實驗物理學的先驅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率先用望遠鏡觀察天空,得到天體運行的結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偉大的應該物理學家,理學家牛頓建立了牛頓三大定律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波爾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物理學的定義: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結構,物體間相互作用和物體運動最一般規律的自然科學。伽利略被后人譽為實驗物理學的先驅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1)提出問題(2)猜想與假設(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5)分析與論證(6)評估(7)交流與合作第2章 物體的運動 1.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2. 參照物:在研究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或者說被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 3.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4. 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5.長度的主單位是米,用符號:m,常見值:我們走兩步的距離約是 1m,課桌的高度約0.75m。 6.長度的單位還有km、dm、cm、mm、?m,nm,它們關系是: 1km=1000m=10m;1dm=0.1m=10m 1cm=0.01m=10m;1mm=0.001m=10m 1m=10?m;1?m=10m。 4.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線、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測量時,尺要沿著所測長度,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3).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5.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盡量減少,而不能消除,常用減少誤差的方法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6.特殊測量方法: 7. 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方向不變的運動(任何相同的時間間隔內所通過的路程相同)。 8. 速度: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9 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公式:v=s/t 推導式:s=vt t=s/v(注意單位,計算的書寫格式)速度的單位是:m/s;km/h,1m/s=3.6km/h10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 聲現象知識歸納 1 . 聲音的發生: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轉換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理想實驗法)。聲速:在15℃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m/s。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空氣體快。 4.利用回聲可測距離:S=v 5.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音色。(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它與發聲體的頻率(快慢)有關系。(2)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聲源與聽者的距離有關系。 6.減弱噪聲的途徑:(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7.可聞聲: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的聲波。 8. 超聲波: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波,具體應用有:聲吶、B超、超聲碎石。 9.次聲波: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主要產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發、海嘯地震等,另外人類制造的火箭發射、飛機飛行、火車汽車的奔馳、核爆炸等也能產生次聲波。第3章 光現象知識歸納 1. 光源: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太陽,螢火蟲等)。 2.不可見光包括有:紅外線和紫外線。特點:紅外線能使被照射的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紫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另外還可以滅菌 。 3. 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應用:小孔成像(倒立實像),影子,激光準直等) 4.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m/s,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m/s。 5.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應用:平面鏡成像,倒影) 6.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7.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8.平面鏡成像特點:(1) 平面鏡成的是虛像;(2) 像與物體大小相等;(3)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4)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另外,平面鏡里成的像與物體左右倒置。 9.平面鏡應用:(1)成像;(2)改變光路。 10.平面鏡在生活中使用不當會造成光污染(鏡面反射)。 1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的現象(筷子被折斷,水看起來變淺了,海市蜃樓,彩虹)。 12. 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空氣中的角度最大) 13光的色散,本質是光的折射。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14.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它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所以也叫會聚透鏡。 凸透鏡成像: (1)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距:f (2)物體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f2f)。如幻燈機。 (3)物體在焦距之內(u 口訣:一倍焦距分虛實,兩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 15.人的眼睛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照相機內的膠片(光屏)。 16.近視眼晶狀體太厚對光的會聚能力太強,需要配戴凹透鏡;遠視眼太薄對光的會聚能力太弱,需要配戴凸透鏡。 17.望遠鏡(物鏡:兩倍焦距以外,目鏡一倍焦距以內),顯微鏡(物鏡,一倍焦距到兩倍焦距之間,目鏡:一倍焦距以內)。第5章 質量與密度 1.質量(m):物體中含有物質的多少叫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不隨形狀,狀態,位置和溫度而改變。 2.質量國際單位是:千克。其他有:噸,克,毫克,1噸=10千克=10克=10毫克(進率是千進) 3.測量工具:托盤天平 4.天平的正確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2)調節平衡螺母,(左偏右調)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3)把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左物右碼)直到橫梁恢復平衡;(4)質量等于右盤中砝碼總質量加上游碼所對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應注意:(1)不能超過最大稱量;(2)加減砝碼要用鑷子,且動作要輕;(3)不要把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藥品直接放在托盤上。 7. 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密度單位是kg/m(還有:g/cm,1g/cm=1000kg/m);質量m的單位是:kg;體積V的單位是m。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不同種類的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8.水的密度ρ=1.0×10kg/m 9.密度知識的應用: (1)鑒別物質:用天平測出質量m和用量筒測出體積V就可據公式:求出物質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質量:m=ρV。 (3)求體積: 第6章 力知識歸納 1.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4.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合是N。1牛頓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5.實驗室測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 6.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彈簧測力計的用法:(1)認清最小刻度和測量范圍;(2)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調零),(3)測量時彈簧測力計內彈簧的軸線與所測力的在同一直線上;⑸觀察讀數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垂直。(6)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圖就是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具體的畫法是:10.重力:地面附近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11. 重力的計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與質量的比值:g=9.8 N/kg,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g=10 N/kg);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12.重垂線是根據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 14.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是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 有關系。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粗糙些。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觸面光滑和減小壓 力;(2)用滾動代替滑動;(3)加潤滑油;(4)利用氣墊。(5)讓物體之間脫離接觸(如磁懸浮列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