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情景導入學習目標 近代以來,為了救亡圖存,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探索,但是,他們最終都失敗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打敗了封建軍閥、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回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過的路,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了解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的悲愴歷程,分析多種嘗試終歸失敗的原因。[重點·科學精神] 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難點] 理解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重點·政治認同]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 教材“探究與分享1” 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人民備受列強欺凌,處境悲慘,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不能作主。1.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近代西方國家沖破封建制度的羅網,取得日新月異的進步時,中國仍然處于日趨沒落的封建專制統治之下,經濟、政治、文化都日趨落后。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2.近代以后,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近代以后,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 教材“探究與分享2” 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各種嘗試,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歸根到底是因為沒有先進的、正確的理論指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正確道路。3.探索復興之路為了探索復興之路,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1.(1)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2)近代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提示:(1)× (2)×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 教材“探究與分享3” 在十月革命以后,中國的先進分子在各種社會主義的思想中,經過反復的比較、推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由此產生了一批贊成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中國早期信仰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物,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其代表有李大釗、陳獨秀。二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左翼骨干,其代表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三是一部分原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如董必武、林祖涵、吳玉章等。1.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傳播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2.中國共產黨成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3.中國革命的兩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4.毛澤東思想創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5.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2.(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和歷史的選擇。( )(2)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提示:(1)√ (2)× 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背景材料】1900年5月28日,以當時的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發動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9月 7日,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年是舊歷辛丑年,所以這個條約稱為《辛丑條約》。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等等。思考:《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以上的史料,說說你的感悟。 《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等。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1.中華民族的復興(1)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2)為了探索復興之路,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2.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在當時世界發展的大格局下,不可能模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道路。這是因為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目的,就是要維護其在華特權,決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①鴉片戰爭及《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甲午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后,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行不通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救國救民的杰出人才B.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C.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條件D.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缺乏杰出的領導[解析] A、B、D的說法沒有講出最關鍵的原因,不選;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C正確。[答案] C 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背景材料】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思考:簡述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十月革命使得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中國獲得解放的希望,使得中國的知識分子看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先進性,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并且對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革命斗爭道路的選擇影響非常大。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1.不同點(1)革命對象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革命是要消滅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整個資產階級、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2)革命的動力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有四大動力: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有三大動力: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3)革命性質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性質的革命。2.相同點和聯系(1)領導力量相同。都是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2)所屬革命相同。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階段,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任務,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革命。(3)同時,兩者又是緊密銜接的兩個階段。中國革命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而不經過資本主義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個步驟。它指的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B.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C.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D.解放戰爭與抗日戰爭[解析]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C正確。[答案] C中國由封建社會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在世界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下,中國的歷史進程發生了改變,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的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的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特點是: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了,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依舊保持著;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但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與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結成反動同盟,共同壓迫和剝削中國人民,它們像兩座大山一樣壓在中國人民身上;不僅工人、農民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就連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也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迫。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近代中國革命的基本任務是什么?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就成為近代中國革命的基本任務。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一、選擇題1.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是( )A.資產階級 B.帝國主義C.封建主義 D.官僚資本主義解析:選B。近代中國所遭受的最大的壓迫是來自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是帝國主義,B正確。2.近代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________決定的。( )A.基本國情 B.中國共產黨C.農民階級 D.帝國主義解析:選A。近代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A正確。3.近代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主要原因在于( )A.中國的資源被掠奪B.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C.民族資本主義產生D.獨立自主的地位進一步喪失解析:選D。本題考查對“半殖民地”概念的理解,主要指領土主權遭到破壞,D正確。4.下列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解錯誤的是( )A.由資產階級領導B.以工農聯盟為基礎C.目的是推翻“三座大山”D.人民大眾的民主革命解析:選A。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A錯誤,符合題意。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是( )A.無產階級 B.農民階級C.小資產階級 D.民族資產階級解析:選A。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A正確。6.近代中國社會的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C.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D.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解析:選A。鴉片戰爭后,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A正確。7.中國近代史表明,帝國主義沒有也不能滅亡中國的根本原因在于( )A.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斗爭B.國際正義勢力的支持C.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D.中國清王朝力量異常強大解析:選C。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這是帝國主義沒有也不能滅亡中國的根本原因,C正確。二、非選擇題8.有人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社會主義革命。請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評析。答案:這個觀點是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資產階級性質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并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的革命。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情景導入學習目標 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設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簡單概括黨的八大確定的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以及如何解決這一矛盾?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明確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重點·政治認同] 了解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 理解黨的八大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的規定。[難點·科學精神]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教材“探究與分享1”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只要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已經具備,就應先進行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然后再去發展落后的生產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造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這些條件是:革命的全國勝利使中國進入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鞏固的人民民主專政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根本政治保證。沒收官僚資本,建立了相對強大且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領導作用;國家已經積累起對個體農業及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際經驗。1.過渡時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2.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3.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一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二是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三是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四是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4.社會主義制度建設(1)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2)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現代化。( )(2)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提示:(1)× (2)√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 教材“探究與分享2” 黨和國家制定了正確的方針路線,合理調整資本,實行“一五”計劃。廣大工人、農民的艱苦奮斗,有高漲的工作熱情。與他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并得到友好國家的援助。1.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2.黨的八大召開黨的八大最重要的貢獻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1)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2)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4.實現的偉大飛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5.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意義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2.(1)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提示:(1)× (2)× 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背景材料】當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之后,中國向哪里去?向資本主義,還是向社會主義?有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毛澤東思考: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毛澤東這句話的理解。 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是中國近代史上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使以社會主義救中國的愿望變為現實。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1.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個體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2.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3.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時期的總路線。其特點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以工業化為主體,三大改造為兩翼,二者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這條總路線的實質是使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變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其中“一化”是指實現( )A.社會主義現代化B.農業合作化C.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D.科學技術現代化[解析]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個體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一化”是指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C正確。[答案] C 在艱辛探索中前進【背景材料】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社會主義社會還有沒有矛盾?毛澤東在1956年指出,有一些天真爛漫的想法,仿佛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是不會再有矛盾存在了,否認矛盾存在,就是否認辯證法。思考:談談你對上面看法的認識。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探索中前進1.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2.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4.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習近平曾指出:不論發生過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么苦難和困難,中華民族5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最主要的貢獻表現在( )A.確立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B.對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了規定C.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D.確立了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解析] 1956年召開的黨的八大,是黨在全國執政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它通過的重要決議較多,但最主要的貢獻是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對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了規定,B正確。[答案] B1956-1966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成就工業建設方面,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棉紗、原煤、發電量、鋼和機械設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很大增長。石油工業的發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經實現原油的全部自給。電子工業、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興工業逐步建設起來,初步改善了工業布局,形成了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郵電等事業都有較大發展。十年新修鐵路8 000公里,全國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了鐵路,寧夏、青海、新疆等第一次通了火車。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并逐步收到成效。全國農用拖拉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6倍以上,農村用電量增長70倍。這十年的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高等院校畢業生近140萬人,為前七年的4.9倍。經過整頓,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科學技術工作取得比較突出的成果,國防科學技術的進展最為顯著。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進展。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些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國科學技術達到的新水平。上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一、選擇題1.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是指( )A.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B.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C.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D.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解析:選C。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是1949年10月-1956年,C正確。2.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國農村不同階級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導致這一比重變化的原因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貧農、中農85.545.292.191.4富農、地主14.554.87.98.6A.農業合作化運動B.土地改革已經完成C.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D.農村互助組的成立解析:選B。從表格中的數據來看,1950年時被富農、地主占有的土地到1954年大部分轉移到了貧農、中農手中,這意味著農民翻身成為土地的主人,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被廢除了,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就是土地改革的完成,B正確。3.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在艱辛探索中前進。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借鑒蘇聯經驗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B.結合中國國情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C.決定中國民主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D.確立了“一化三改”的總路線解析:選B。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我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B正確,排除A;C、D不符合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這一時間要求,不選。4.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的標志是( )A.新中國的成立B.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C.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D.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解析:選C。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意味著國家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C正確。5.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①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②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獲得較快發展 ③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精神面貌得到了改變 ④形成并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選A。③④不屬于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不選;①②符合題意,入選。6.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獨創性理論成果,為在新的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________。( )①寶貴經驗 ②物質保障 ③經濟基礎 ④理論準備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選B。理論成果能夠為在新的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不能提供物質保障和經濟基礎,①④正確,排除②③。7.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有其歷史必然性。下面認識正確的是( )①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②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飛躍④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選A。題干強調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有其歷史必然性,③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選;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因素是毛澤東思想指引,④不選;①②符合題意,入選。二、非選擇題8.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已經創造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這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簡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答案:(1)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逐步實現國家對個體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9-2020學年高中政治部編版(2019)必修1教案:第二課第一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doc 2019-2020學年高中政治部編版(2019)必修1教案:第二課第二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