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地理魯教版必修一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地理魯教版必修一知識點

資源簡介










1. 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天體系統
1.最基本的天體類型是恒星和星云。下列是天體的有(正確的在下面劃線):隕星、流星、衛星、星際物質、流星體、彗星。
2.宇宙中相鄰的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了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是有級別和層次的,其中級別最高的是總星系,它是目前人類所認識的宇宙部分。
4.
二、太陽系

1.八顆行星分類
2.運動特征
3.結構特征:地球與其他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許多相似之處。
4.小行星帶位于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哈雷彗星的回歸周期為76年。
三、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普通的原因是結構特征與類地行星相似,運動特征與其他行星一致。
2.地球的特殊性是因為其有生命物質存在,而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包括外部條件和自身條件。其中外部條件包括安全的宇宙環境和穩定的太陽光照。自身條件包括適宜的溫度、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液態水。
四、太陽輻射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1.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分為紫外光、可見光和紅外光三部分。
2.能量分布: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波段。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維持地表溫度,利于生物生長繁衍。
(2)促進大氣、水體運動和生命活動。
(3)為人類生活生產提供能源。
五、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大氣層的結構:A光球層,B色球層,C日冕層。
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A層的黑子,B層的耀斑,其周期約為11年,它們都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對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
(2)對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3)對大氣:兩極地區極夜時高空出現極光;
(4)對氣候:旱澇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相關性。
2. 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
一、地球的自轉
1.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2.周期
時間 旋轉角度 意義
恒星日 23時56分4秒 360° 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太陽日 24小時 360°59′ 晝夜交替周期
3.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均為15°/時。
(2)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赤道最大,極點為0。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
(1)晝夜現象
①成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有太陽光照。
②晝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
(2)晝夜交替
①成因:地球的自轉。
②周期:1個太陽日。
2.產生時差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東邊的時刻總比西邊早。
(2)地方時
(3)時區與區時
①時區: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
②區時:每個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即為該時區的標準時。
(4)日期界線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偏轉原因:地球自轉產生地轉偏向力。
(2)偏轉規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三、地球的公轉
1.公轉特征
(1)方向:自西向東。
(2)周期:一恒星年。
(3)速度:不管是角速度還是線速度,均是近日點(1月初)處最快,遠日點(7月初)處最慢。
2.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1)黃赤交角

(2)影響: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


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緯度變化: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時(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并且越往北,晝越長。反則反之。
(2)季節變化:當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時(冬至日→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漸長。反則反之。
(3)特殊變化:無論何日,赤道上晝夜長短相等。無論何地,二分日晝夜長短相等。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緯度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2)季節變化:
①北半球夏至日
②北半球冬至日
3.四季的劃分
4.五帶的劃分

注意:五帶是熱量帶,其界線是明確的。
3. 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巖石圈物質循環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1.劃分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
2.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將地球內部由表及里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
3.巖石圈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
二、三大類巖石的形成
1.三大類巖石的形成和舉例
巖石 形成及特點 常見巖石
巖漿巖 巖漿冷卻凝固 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具有層理構造,可能含有化石 石灰巖、砂巖和頁巖
變質巖 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發生變質 大理巖、板巖、片麻巖
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1)A沉積巖、B變質巖、C巖漿、D侵入型巖漿巖、E噴出型巖漿巖。
(2)上圖中地質作用中屬于內力作用的數碼是①,屬于外力作用的數碼是②。(填數碼)
(3)下圖為物質循環示意圖,其中丙為沉積巖。

甲為巖漿、乙為巖漿巖、丁為變質巖。
①冷卻凝固作用、②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作用、③重熔再生、④變質作用。
4. 地質作用與地貌
一、內、外力作用比較
引起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 地球內部熱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趨于平坦
二、地質構造
1.地質構造分類及成因

(1)A.背斜,判斷理由:巖層向上拱起,中間巖層老,兩翼巖層新。
B.向斜,判斷理由:巖層向下彎曲,中間巖層新,兩翼巖層老。
C.斷層,判斷理由:巖層不連續并有明顯位移。
(2)圖中巖層1~6的新老關系,依次為1、2、3、4、5、6(由老到新)。
(3)A的地貌類型是背斜谷,其形成原因是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破碎,受外力侵蝕作用形成谷地;B的地貌類型是向斜山,其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不易被侵蝕而形成山嶺。
(4)良好的儲水構造是B,良好的儲油氣構造是A,有泉水出露的是C,適合開挖隧道的是A。(填字母)
2.斷層
(1)斷層中相對上升的巖塊形成塊狀山地,如廬山、泰山、華山等。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谷地,如渭河谷地、東非大裂谷等。
(2)工程建設中遇到斷層應加固或避開。
5. 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
1.讀“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含義:
a.太陽輻射;b.地面輻射;c.大氣吸收;d.大氣逆輻射。
(2)描述大氣的受熱過程:
①部分太陽輻射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溫,即圖中的a。
②地面以長波輻射的方式向大氣傳遞熱量,使大氣增溫,即圖中的b-c。
③大氣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將熱量返還給大地,從而起到保溫作用,即圖中的d。
2.讀“熱力環流示意圖”,回憶下列知識。

(1)在圖中四條“===”上畫箭頭,完成熱力環流。
答案 畫圖略。(箭頭呈順時針)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氣壓高低狀況是甲>乙>丙>丁。
(3)在垂直方向上,隨海拔升高,氣壓降低,氣溫降低。
(4)在同一高度上,氣壓高,等壓面向高空凸出,氣壓低,等壓面向近地面凸出。
(5)若圖示區域甲為陸地,乙為海洋,此圖顯示為黑夜(白天或黑夜)或冬季(冬季或夏季)的盛行風向。
(6)若該圖為城市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其中表示城區的是乙地。
6. 大氣的水平運動及天氣系統
1.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2)風的受力狀況與風向
圖示
受力狀況 只受圖中F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受圖中F1水平氣壓梯度力與F2地轉偏向力的共同影響 受圖中F1水平氣壓梯度力、F2地轉偏向力和F3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風向(高空風) 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 與等壓線平行 與等壓線成一夾角(近地面風)
2.讀“鋒面示意圖”,回憶下列知識。

(1)圖中A為暖氣團,其性質為溫度較高、水汽較多,在其影響下天氣特征為氣溫較高,氣壓較低,天氣晴朗。B為冷氣團,其性質為溫度較低,水汽較少,在其影響下天氣特征為氣溫較低,氣壓較高,天氣晴朗。
(2)冷暖氣團交匯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風、降水等天氣。
(3)根據冷暖氣團的勢力對比可將鋒分為三種類型:
①冷鋒:冷氣團勢力大于(大于、小于)暖氣團勢力,鋒面移動方向與冷氣團運動方向一致。
②暖鋒:冷氣團勢力小于(大于、小于)暖氣團勢力,鋒面移動方向與暖氣團運動方向大致一致。
③準靜止鋒:冷暖氣團勢均力敵,主要的準靜止鋒有江淮準靜止鋒和昆明準靜止鋒。
3.讀下圖,回答相關問題。

(1)圖中虛線箭頭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實線箭頭表示風向。
(2)從氣流狀況方面分析,A表示反氣旋,B表示氣旋。
(3)從氣壓狀況方面分析,A表示高壓,B表示低壓。
(4)從氣流運動方向分析,A形成于北半球,B形成于北半球。
(5)一般情況下,受A控制的地區,天氣晴朗;當B過境時,常出現陰雨天氣。
(6)從圖中可以看出,A的東部吹偏北風,B的南部吹偏西風。
7. 氣壓帶、風帶
讀氣壓帶、風帶分布,回憶以下知識。

(1)寫出下列氣壓帶、風帶的名稱:
A赤道低氣壓帶,B東北信風帶,C副熱帶高氣壓帶,D盛行西風帶,E副極地低氣壓帶,F極地東風帶,G極地高氣壓帶。
(2)寫出下列三圈環流的名稱:
①低緯環流,②中緯環流,③高緯環流。
(3)氣壓帶、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與二分日相比,夏季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
8. 季風環流
讀圖1和圖2,回答相關問題。


(1)圖1代表北半球的冬季,判斷理由是陸地上形成高壓,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氣壓中心M是亞洲(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其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使其僅存在于海洋之上,如北太平洋低壓(阿留申低壓)、北大西洋低壓(冰島低壓)。
(2)圖2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判斷理由是陸地上形成低壓,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氣壓中心N是亞洲(印度)低壓,其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使其僅存在于海洋之上,如夏威夷高壓、北大西洋高壓(亞速爾高壓)。
(3)圖中風向D的成因與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有關。A、B、C的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4)結合圖示和所學知識,填寫下表。
1月 7月
東亞季風 A西北風 C東南風
南亞季風 B東北風 D西南風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5)圖中A季風的性質是寒冷干燥,所經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干燥。
9. 氣候類型及氣候變化
1.氣候類型的分布與影響因素

(1)圖中體現出的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大氣環流和洋流。
(2)單一氣壓帶、風帶控制下的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極地氣候。
(3)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下的氣候類型有地中海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4)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有關的氣候類型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其主要分布在大陸東岸、大洋西岸。
(5)由圖可以看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南緣大陸西岸分布的緯度比大陸東岸高,主要是因為大陸西岸受暖流影響,氣溫較高;大陸東岸受寒流影響,氣溫較低。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特點(寒帶略)
熱量帶 氣候類型 氣候成因 氣候特點 分布規律 典型地區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 全年高溫多雨 南北緯10°之間 亞馬孫河流域、剛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亞
熱帶草原氣候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干、濕季交替明顯 南北緯10°至南北緯20°之間的大陸西岸和內部 非洲中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澳大利亞大陸的北部和南部
熱帶季風氣候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全年氣溫高,雨季集中 北緯10°至北緯25°之間大陸東岸 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中西部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日本南部
地中海氣候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 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地中海沿岸
溫帶 溫帶季風氣候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 我國華北、東北,日本北部和朝鮮半島
溫帶大陸性氣候 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 冬寒夏熱,干旱少雨 南、北半球中緯度的大陸內部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溫和多雨 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 西歐
3.氣壓帶、風帶及季風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云致雨,多陰雨天氣。副熱帶高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氣。副極地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云致雨,多陰雨天氣。
(2)風帶性質:信風——一般是溫暖干燥,但如果是從海洋吹向陸地,則變性為溫暖濕潤。西風——溫涼濕潤,帶來溫差小的陰雨天氣。極地東風——寒冷干燥。
(3)氣團:掌握海洋氣團和大陸氣團的性質及具體氣團對氣候的影響。歸納如下:
①單一氣壓帶、風帶影響下形成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冰原氣候——極地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帶。
②不同氣壓帶、風帶、氣團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干季受信風帶控制;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受西南季風控制,旱季受東北季風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受夏季風(東南季風或西南季風)控制,冬季受冬季風(西北季風或東北季風)控制;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受東南季風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風控制。
4.氣候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
(1)造成兩地氣溫差異的主要因素的判斷方法
①如果是相距較遠的南北兩地,則年均溫大小差異的主要因素一般考慮緯度因素。
②如果是相距較遠的東西兩地,則年(日)溫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慮海陸位置(距海遠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溫明顯偏高,則可能有地形對冬季風起阻擋作用,常考慮地形因素;如果夏溫明顯偏低,則可能位于海拔較高的山地或高原。
③如果是位于大陸同緯度東西岸的兩地,則氣溫大小差異一般要考慮洋流因素。
④如果是距離較近的兩地,氣溫大小有明顯差異,則一般考慮地形因素。
(2)造成兩地降水差異的主要因素的判斷方法
①首先根據經緯度、海陸位置等判斷兩地所處的氣壓帶、風帶位置,即大氣環流的不同。
②如果是相距較近的兩地,降水有明顯差異,一般考慮地形(迎、背風坡)的影響。
③如果是大陸東西兩岸的兩地,除考慮大氣環流因素外,一般還要考慮洋流因素的影響。
5.氣候類型的判斷
(1)根據分布規律判讀氣候類型
一是從緯度位置確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溫度帶;二是從經度位置確定海陸位置(大陸東、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標定位法對照氣候分布模式圖確定氣候類型。
(2)根據氣候特征判讀氣候類型
根據氣候的兩大要素資料來判讀,判讀時可遵循以下三個步驟:以形定位、以溫定帶、以水定型。具體為:以高定球,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6.全球氣候變化


(1)由圖1可知,地質時期氣溫波動特點是波動變化、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由圖2可知,近現代氣溫波動特點是氣溫波動上升,特別是1980年以后氣溫上升速度加快。
(3)全球變暖的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氣候正處于溫暖期,人為原因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過度放牧等。
10. 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的類型與環節
讀“水循環示意圖”,回憶下列知識。

(1)在圖中直線上添加箭頭,完成水循環過程。

(2)主要環節:①⑧蒸發,②④降水,③水汽輸送,⑤地表徑流,⑥地下徑流,⑦下滲,⑨蒸騰。
(3)其中表示海陸間循環的環節有①③④⑤⑥⑦,海上內循環的環節有①②,陸地內循環的環節有④⑧⑨。(填序號)
(4)人類活動對⑤(填序號)環節影響最大,主要表現:改變時間分配規律——修建水庫;改變空間分布規律——跨流域調水。
二、洋流的性質與分布規律
(1)洋流的性質

①圖中實線箭頭表示暖流,是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
②圖中虛線箭頭表示寒流,是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
(2)影響因素
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同時還受地轉偏向力和陸地狀況的影響。
(3)洋流的分布規律
環流系統 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季風環流 西風漂流
海域 南、北半球的中低緯度海域 北半球的中高緯度海域 北印度洋海域 南半球中高緯度的海域
模式 北半球
南半球

三、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讀下圖,回憶下列知識。

(1)洋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有很大的影響
⑥處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使得該地更加溫和濕潤。
⑦處受加那利寒流影響,使得當地氣候更加干燥少雨。
(2)寒暖流交匯處會形成大的漁場,如圖中②④⑥;上升補償流處也會形成大漁場,如圖中⑤。
(3)③和⑧兩處海域風浪較大的是⑧,原因是處于盛行西風帶內,西風漂流強大,且受陸地阻擋,風浪大。
(4)最容易受冰山影響的是④,原因是拉布拉多寒流可以把北冰洋的冰山帶到此處。
11.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下圖表示的是陸地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讀圖完成下列知識。

(1)自然地理環境是由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
(2)此圖反映出陸地環境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常常被作為自然環境標志的是生物。
(3)圖中A、B、C、D箭頭中,表示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貌過程的是C,表示不同溫度帶生長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綠地對城市空氣起凈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壞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2.整體性的表現
(1)協調性: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2)制約性: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3)聯系性:指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一個區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地區。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陸地自然帶的形成





2.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域分異規律 地帶性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典型地區 圖示
從赤道向兩極 緯度地帶性 熱量 太陽輻射 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及中緯度一定范圍內
從沿海向內陸 經度地帶性 水分 海陸分布 中緯度地區
從山麓到山頂 垂直地帶性 水熱狀況 海拔 海拔較高的低緯山地
12. 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
一、自然資源與人類
讀“世界14種重要資源的耗竭年限預測圖”,回憶課本知識。


(1)根據自然資源的概念,圖1甲乙丙丁圖例中,能恰當代表圖2中各種物質的是乙。
(2)圖2中的各種資源都屬于同一類型,即礦產資源。這種資源的形成需要漫長的地質時期,其數量是有限的,屬于不可再生資源。與此相對的是可再生資源,例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
(3)礦產資源的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受地質作用制約,金屬礦分布在巖漿巖地區,煤炭和石油等分布在沉積巖地區。氣候資源、水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分異規律。
(4)從圖2可以看出,礦產可開采壽命與消費增長率之間的關系是消費增長率大的礦產,其開采壽命衰減得較快。事實上,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是要實現資源最優耗竭,減少浪費,延長其資源耗竭時間。
(5)將自然資源的各個共性特征與其相對應的利用原則用直線連起來。
①分布的不平衡性  A.合理規劃,適度開發,循環利用
②資源間的聯系性B.加強科技攻關挖掘潛力,提高資源利用能力和水平
③數量上的有限性C.因地制宜,發揮各地優勢,搞好資源調配
④利用的發展性D.全面評估,注意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
答案 ①—C ②—D ③—A ④—B
二、自然災害與人類

氣象災害 成因 時空分布 危害
洪澇 長時間、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暢 夏秋季節多發,我國東部地區、世界上的季風氣候區、沿海易受臺風影響的地區 毀壞家園、淹沒工廠和農田、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干旱 長時間無降水或少降水,大氣和土壤中嚴重缺水 我國西北地區、華北地區的春季(春旱)、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夏季(伏旱),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的地區 人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干枯死亡,工礦業等社會經濟發展受阻
臺風 熱帶、副熱帶洋面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夏秋季節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灣、墨西哥灣等地 帶來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寒潮 強冷空氣入侵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冬半年 強烈降溫凍壞農作物,帶來大風、雨雪等惡劣天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城市| 金沙县| 正阳县| 和田市| 陈巴尔虎旗| 连江县| 治县。| 乐昌市| 会东县| 红桥区| 五原县| 油尖旺区| 北京市| 湟中县| 金川县| 当阳市| 金溪县| 九台市| 大厂| 北安市| 凭祥市| 凌海市| 都匀市| 康乐县| 上高县| 新河县| 湘潭县| 西充县| 井研县| 蓝山县| 台南县| 林周县| 佛坪县| 贵定县| 准格尔旗| 安国市| 商都县| 洪泽县| 自治县| 宝鸡市| 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