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早期國家產生和發展時期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開放革新、經濟文化繁榮多元文化碰撞、文明高度發展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趨勢第三單元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一)復習(1)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地聯系的加強,具備了統一的社會基礎;(2)商鞅變法增強了秦國的實力,具有進行統一戰爭的可能性。(3)人民渴望統一,正確戰略方針。疆域: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1、秦朝建立及疆域:建立時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定都咸陽。第一課 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意義:結束了諸侯國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2、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中央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實行郡縣制,地方設郡、縣,由皇帝任免②經濟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貨幣采用圓形方孔錢。③文化上:統一文字,以小篆為標準文字,后演變為隸書④思想上:采納李斯的建議,進行焚書坑儒。⑤交通上:大修馳道,拆除路障,統一車軌。⑥軍事上: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北拒匈奴;開鑿靈渠(連接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南統越族。3、對“焚書坑儒“的正確認識和評價: 加強了思想控制,有利國家統一;但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秦朝統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三公制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焚書坑儒修筑長城大修馳道統一文字開鑿靈渠中央集權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后世所采用,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等。秦始皇采取的措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何影響?以上這些措施有什么意義? 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指統一法律、計量單位、車輪距、文字。指發生在什么時代的歷史事件?發生在秦統一六國之后的歷史事件。這對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史記》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的描述,說出這句話的大意。 國家政令難以通行,文化交流出現障礙,經濟貿易往來不暢。 如果“言語生異,文字異形”你會遇到哪些問題和困難?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驪山陵墓(兵馬俑)阿房宮(復制)秦超統治者窮奢極欲,大興土木;賦稅、徭役繁重;刑罰嚴酷,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激起民眾的反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駕崩于河北沙丘(今邢臺市),二世繼位。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大起義。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只存在了14年。1、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2、公元 年, 建立漢朝,定都 ,歷史上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漢初經濟蕭條,國家貧窮,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第二課、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劉邦前202長安3、文景之治:文景兩朝重視發展耕織生產,努力減輕人民負擔,并且注意法紀,因此社會比較安定。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楚漢之爭: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了將近四年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之爭”。漢高祖劉邦總結秦亡經驗,減輕賦稅和徭役,開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規定田租十五稅一漢文帝減輕賦稅和徭役,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漢景帝認為:農業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三十稅一。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初統治者采取哪些措施?4、西漢的分封制留下什么隱患?諸侯王各自為政,圖謀奪位。“七國之亂” 漢景帝采納晁錯的建議削藩,后來平“七國之亂;漢武帝頒“推恩令”,加強監督制度等。5、漢景帝和漢武帝分別采取什么措施解決諸侯問題?1、漢武帝的主要政績(加強集權統治的主要措施):政治上:①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②建立刺史制度,加強各地官員的監察,以加 強皇帝的權威經濟上: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銷售,增 加中央財政收。民族關系上:①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促進漢朝與西域 的往來。②北擊匈奴(衛青和霍去病)占領河西走廊。文化上:在長安設立太學,地方設立官學,大大推行儒學教育。(西漢時期,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第三課、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格局(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思想上: ①采取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 議,鞏固統一,維護統治,出現思想“大一統”局面。 從思想文化發展角度看:不利于學術發展,禁錮了人民的思想,實 際上是文化專制主義的一種表現。從政治角度看:有利于國家的穩定,維護統治 2、評價漢武帝采取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來加強思想的統一的措施:3、東漢建立和光武中興公元9年西漢滅亡。公元 西漢的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在他統治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史稱“光武中興”。25年 通過以上措施,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經濟發展、權力集中、思想文化趨于一統的局面。漢代講學圖確立了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思想上的統一適應了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有利于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儒家思想獨尊的局面,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實際上是文化專制的一種表現,對學術發展非常不利。漢武帝的做法所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大力推行儒學教育目的是:統一思想,維護統治。 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 ----《春秋繁露.為人者天》 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樣的思想?君權神授史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 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矣。 ------《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怎樣的思想?思想上:讀史料思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四課 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1、西漢與匈奴的關系:秦朝:北擊匈奴修長城 西起臨洮-東到遼東漢初:戰爭失敗-和親(被動和親)漢武帝時:北擊匈奴(衛青和霍去病),取得決定性 勝利,占領河西走廊,設郡管轄,使北部邊 郡安定。(國力強盛 武力反擊)漢武帝之后:和親(主動、平等互利和親)。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提出和親,昭君出塞為漢多兩族的友好相處與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公元前60年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地區正式接受中央管轄的開始。2、西漢與西域的關系: 張騫出使西域,從此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1、絲綢之路東起哪里?最遠到達哪里?(今天指哪里?答:長安、大秦、羅馬2、路線?答:長安—河西走廊—敦煌---新疆---中亞---西亞---歐洲3、西域在今天主要指哪里?新疆、中亞4、絲綢之路開辟的意義 ?開辟了古代東西方交通通道,溝通了亞歐兩大洲,促進了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3、絲綢之路: 開通:張騫出使西域后 路線:長安往西-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亞-歐洲 貿易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歐洲,歐洲和西亞的商品也沿這條通道抵達中國。 文化交流: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希臘、波斯文化在新疆交匯。作用與影響: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溝通了亞歐兩大陸,促進了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4、西漢對西南的經營:漢武帝征討云南,封“滇王”。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 ——新疆地區正式歸中央政權統治。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1)漢初被動和親 西漢與匈奴和戰漢初國力較弱;休養生息,穩定邊疆。措施公主嫁給單于每年贈送大量財物雖然沒從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脅。但大的沖突暫時避免,為西漢爭取了發展生產的時間。結果原因關系:友好共處。原因:西漢國力增強,且實行了和親政策。秦、西漢與匈奴的關系:秦:北擊匈奴,奪取大片土地;修筑長城抵御匈奴。西漢:漢初國力較弱,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國力強盛,對匈奴采取攻勢,大破匈奴。昭君出塞;匈奴的樂器、歌舞傳入漢地;摔跤、賽馬傳入中原。列舉漢與匈奴之間交流的史實: 西漢時期全圖長安西域都護府和秦朝疆域比較發生了什么變化?有何意義?西漢比秦朝疆域有所擴大,增加了西域地區。意義:這是新疆地區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管轄的開始,進一步促進漢族與西域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公元前原因: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新疆地區正式歸中央政權統治。皇 帝 政 治 經 濟 思 想 文 化 民族關系 邊疆治理秦始皇 統一六國,加強中央集權和皇帝權威,設三公,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統一貨幣、度量衡,“修馳道,車同軌” 統一文字——小篆,焚書坑儒 北擊匈奴修長城;南征越族筑靈渠。漢武帝 頒布“推恩令”,加強監察制度。 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儒學教育,設太學、官學 派衛青、霍去病武力反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1)要與時俱進,實行改革,完善各項制度。(2)要以人為本,愛惜民力,采取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措施。(3)要重視科技、文化和人才的培養、選拔。(4)加強民族團結,實現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5)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勤勞節儉,廉潔奉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