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生物教學的幾點思考 摘要:生物教學要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我們教師就得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的能力。新課程標準既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教學方法的更新換代是迫在眉睫。關鍵詞:激發興趣 生物學核心價值 情感調節 科學探究式教學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并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就能獲得任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觀察、思考生物現象、認識現象本質及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過程中感到興奮和激動,使之體會到學習生物知識的樂趣和成功的愉快。從而以興趣激發起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這是生物學教學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興趣的根源在哪里?1、興趣在于探索隱蔽的現象或事物。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常常會熟視無睹,而揭示這些現象的本質,卻會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絢麗多彩,可作為學生觀察、研究的對象十分豐富。我們應該把生物教學的背景擴大到廣闊美麗而又蘊含許多奧秘的自然環境之中,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生物知識,探索生物現象的本質。如在講述《有機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節時,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實和現象的聯結點上,即“在陽光下每一片綠葉都在進行生命活動”。對學生說:“在陽光下每一片綠葉都在進行生命活動,這生命活動在盛夏尤其活躍,沒有這種復雜的生命活動,樹木便無法活下來。這種生命活動不僅能夠決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2、運用知識,激活思維,是興趣不竭的源泉。盡最大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創造者”,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實踐中,應堅持走課內外相結合之路:課內,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識并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外,重實踐、重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探索新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講述《花的結構》一節內容時,課外要求學生觀察各種花的形態、結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比較各種花的異同,大多數學生會驚訝地意識到自己經??吹降母鞣N植物的花盡管形狀、大小、顏色多種多樣,可是它們的結構卻是基本相同的。課外讓學生完成教材中動動手的內容,收集有關花的詩句、名言、諺語等。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查閱了很多資料,表現得興趣盎然。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在校園中,學生會有很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有興趣去完成活動課。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對生物課的興趣。這種做法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影響將是十分深遠的。二、深化對新課程的理解與掌握,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新課程改革之后,生物學科的實用性得到進一步體現,對傳統教材的內容有著一定程度的修改。廣大初中生物教師作為學生們的第一知識傳授者,自己首先必須理解新的教材和理念,盡快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才能夠正確地開展自己的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實驗教學的重視,應該著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驗環境,鼓勵學生在生物學習中多親自動手實驗,加深理解,實驗內容不一定僅僅拘泥于教材要求,還可以適當增添一些學生們感興趣的領域。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細心地指導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給予贊揚,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一些動手能力稍弱的同學,應該多給予鼓勵和幫助。三、突出師生互動,體現生物學的核心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新型的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應該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相互關愛的結果,是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和靈魂的沃土。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皫熒印钡母灸康氖且龑Ш团囵B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師生互動”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實施“師生互動”,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心理、情感、體驗,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去。 例如,在學習“伸肘和屈肘”時,可事先激發學生進行制作“肘關節模型”。課堂上,教師不急于講解,而是先展示掛圖和模型,同時演示自己的上肢,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爾后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可以綜合運用情景激發,師生互動,直觀演示,將模型、掛圖及自己的上肢對照起來,逐一指出肘關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尺骨、橈骨等各結構的位置及名稱,再演示部分結構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和探討,從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動作就是這樣完成的結論。這樣的設計主要是體現學生的生物學核心價值中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這種開放性的課堂,學生興趣高漲,這樣的課堂,真正的師生互動,促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完成認識上的飛躍。在這樣高昂的激情下,順便讓學生再分析健康體育課上的引體向上、俯臥撐等動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輕而易舉了。四、突出情感調節,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響認知水平。一個人在愉快時,就容易通過感知覺接受外界信息,一個人在憂郁、苦悶時,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形。教師就要根據情緒對學生認知活動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緒來促進學生的認知過程,提高教與學的效益。 例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時,關于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知識,學生覺得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在講此知識之前,先講個故事或諺語,比如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克隆”技術、“一母生九子,母子十個樣”等,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處于愉快、興奮的正面情緒狀態下,再畫出若干個從屬關系的包涵圖表來解釋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關系,學生就會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應用情感調節,對提高教學質量是有很大幫助的。 五、注重教學信息的反饋調節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意味著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越鞏固。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信息的獲得、反饋和調節上。教學過程是一個結構復雜、影響因素眾多且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的系統。在課堂上教師應不斷地從學生學習中取得反饋信息,了解教學情況,并相應調節教學的內容、難易、進度、方向,使學生忙而有序、忙有所獲。在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鼓勵,這種做法能夠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創新潛能得到激發。當學生獨立思考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及時給以提示、點撥;當學生對某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時,教師應及時引導或轉移學生討論的主題。六、科學探究式教學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 學生學習有多種方式,傳統的學習方式是由教師集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于課堂,把自己對該堂課內容的認識與理解毫無保留地給學生,學生的任務就是接受,毫無商量的余地。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所以,才有越來越多的“書呆子”被送出學校??茖W探究式教學正是為了徹底擺脫這種陳舊的學習方式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是對話更是交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可以是參與者、組織者、評價者。在這種師生關系中,教師的結論不再是學生必須接受的權威知識,而是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的命題。這種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探究、質疑,在實際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主動性、動手能力得到充分有效地培養,從而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從而體現生物學的核心內容-------科學探究。 主要參考文獻【1】馬琰,有效評課----觀課議課的研究與實施,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4【2】程銳創,教學模式和課程的選擇與應用,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