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3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考點一.結合實例,了解區域的含義1.區域概念: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指標劃分出來的地理空間;2.區域一般性特征:區域有一定的區位特征,內部特征相對一致;區域之間有明顯差異;有的區域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有的區域邊界具有過渡性,如干濕區;考點二:結合實例,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1.比較區域差異的基本方法:(1)自然要素特征: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交通位置等; 地形——地形類型、地勢高低等; 氣候——氣候類型、氣候特點等; 水文——補給類型、水量、汛期等; 植被——植被類型、植被覆蓋率等;(2)人文要素特征: 農業——農業地域類型、農業結構、主要農作物等; 工業——工業區、發展條件、布局類型等; 人口城市——人口數量、城市化水平等; 資源能源——主要類型、分布區等;2.案例一:比較區域差異、探究區域差異形成原因英國日本地理位置緯度位置地處中緯度,位于溫帶地處中緯度,位于亞熱帶、溫帶海陸位置島國,亞歐大陸西岸島國,亞歐大陸東岸地形特點地勢低平,低山丘陵相間山地丘陵為主,多火山地震成因----------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氣候特點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濕潤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成因受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異,受季風影響水文特點河網較密,流量平穩,航運便利河流短小,水流急,水力資源豐富成因地勢低平;氣候濕潤,水量豐富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比較濕潤,水量豐富礦產、能源煤鐵石油較豐富礦產貧乏農業特點畜牧業為主種植業為主成因氣候溫和濕潤,適合牧草生長夏季高溫多雨,有利于糧食作物生長工業分布區老工業區集中在太平洋沿岸老工業區集中在英格蘭中部區位條件國內原料燃料缺乏,利用優越海洋運輸條件煤鐵資源豐富3.案例二:我國三大自然區差異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地形海拔較低,平原廣闊海拔較高,多山地、高原、盆地海拔最高,高原為主氣候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區寒冷干燥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年較差大,終年少雨高原氣候,氣溫低,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成因受季風影響深居大陸內部海拔高水文多外流河以雨水補給為主,夏秋為汛期,冬春為枯水期多內流河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流量小,夏季汛期,冬季斷流(季節性河流)西北部為內流區,東南部為外流區,多大江大河發源地農業北方旱地農業,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南方水田農業,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灌溉農業、草原牧業、山地牧業高原畜牧業;河谷農業;成因南方水熱充足;北方熱量少,水分少;多為干旱半干旱氣候;海拔高,氣候嚴寒;河谷地帶海拔較低,氣溫較高;人口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眾多集中于山麓綠洲地帶、河流沿岸,呈點狀、帶狀分布集中于河谷地帶4.案例三:松嫩平原和長江三角洲(人教版)松嫩平原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位于溫帶,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位于亞熱帶,地處我國東部沿海中部,長江入海口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西部降水較少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雨熱同期土地條件黑土廣布,耕地多為旱地,人均耕地多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人均耕地少礦產資源石油豐富礦產貧乏農業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春小麥、玉米、大豆等,一年一熟;西部發展畜牧業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工業重化工基地綜合性工業基地考點三:結合實例,理解在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1.案例一:長江中下游平原(人教版)(1)影響:①開發早期,水系稠密成為人們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人們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②成長階段,人類改造自然能力增強,利用水系發展交通,改良土壤發展水稻生產;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地、桑蠶、棉花生產基地;③后期階段,耕地規模小,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下降;(2)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對策:①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值的農產品;②發展科技,提高單產等;2.案例二:美國匹茲堡(1)影響:①初期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制約較少,人類對環境影響弱,人地關系基本協調;美國“鋼都”發展有利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五大湖和運河的水運條件;②成長階段,資源開發規模擴大,城市由點到面擴展,人地關系開始不協調;產業由匹茲堡等個別中心,逐漸出現城市芝加哥、底特律、布法羅等;③后期階段,出現環境、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問題;如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地價上漲、勞動力價格提高、經濟增長緩慢;高失業率,人口減少(大量外遷)等。(2)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對策:①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②加大技術革新,改造傳統部門;③發展潛力大的新興工業部門;④治理污染,改善投資環境等;考點四:結合實例,理解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人教版)1.舉例說明產業轉移的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稱為產業轉移;國內的產業轉移叫區域產業轉移;跨國的產業轉移叫國際產業轉移;2.運用案例,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1)勞動力因素: 案例:20世紀下半葉東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日本(50年代)→韓國、我國臺灣香港等地(60—70年代)→我國東部沿海地區(80年代)→我國中西部地區(90年代后期);原因:不同地區,勞動力數量、價格差異較大,使得產品生產成本差異較大;轉移規律: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勞動力因素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導致產業在空間上不斷轉移;(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 案例:20世紀60年代的東亞出口加工區;原因:企業家總希望在內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區位投資建廠; 轉移規律:發達國家社會消費水平較高,內部交易成本也很高;發展中國家通過改善投資環境(發展基礎設施、提供優惠條件和服務、提供勞動力等),以減少企業生產內部交易成本,吸引發達國家投資;(3)市場因素: 案例: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的汽車制造企業到我國興辦汽車廠;原因:一方面國內市場趨于飽和,另一方面一個國家的產品銷往另一個國家往往受到多方面限制,因此企業為避開限制,直接到市場廣闊的國家或地區投資建廠;(4)其他因素:國際產業轉移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他還有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案例:我國沿海企業向內地轉移;廣東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日本傳統產業向海外轉移等;3.產業轉移對產業移入區和遷出區地理環境的影響:(1)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或地區,原主導產業向國外轉移,可使國內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加快本國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2)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國際產業轉移使各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產業,從而促進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產業轉移促使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重點生產處于不同階段的產業,形成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產業可分為開發期、增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發展階段。如信息產業處開發和增長期,紡織工業處于成熟或衰退期)產業轉移還通過企業把轉移國和轉移對象國對同一產品的生產活動聯系起來,形成產品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合作。(3)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改變區域地理景觀:如東亞出口加工區由原來的鄉村地區變成高度工業化地區;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遷入區會帶來環境污染,遷出區環境污染狀況得到改善;(4)改變勞動力就業空間分布:遷出區常會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遷入區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考點五:結合實例,理解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1.案例一:南水北調工程對調出區和調入區的影響(1)積極意義:社會效益:①改善供水區的投資環境,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②緩解地區爭水矛盾,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效益:③促進供水區的經濟發展;生態效益:④增加城市用水,美化環境,改善衛生條件;⑤緩解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積擴大趨勢,控制地面沉降;(2)環境問題:①長江徑流量減少,海水會上溯,引起河口鹽度升高;②引起長江泥沙淤積加重,使航道淤塞;③不利于凈化長江下游排放的污水,降低水質;④對水生生物生長帶來不利影響;⑤東線工程沿線地區土壤易發生鹽堿化;2.案例二: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積極影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對東部地區①提供廉價能源(緩解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帶動用戶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③推動天然氣化工、發電等產業發展;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利用結構,改善東部大氣環境;對西部地區①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②推動西部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③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發展;④增加就業機會;沿線農村推廣使用天然氣,可減少農民對薪柴需求,保護環境;不利影響:管道經過地區地形復雜,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要嚴格保護沿線環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