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2 人口與城市考點一 人口增長模式1.不同發展階段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四個階段人口增長特點人口增長模式了解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①原始低增長高高低原始型生產力水平低,經濟落后,死亡率高②加速增長高低高傳統型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快,醫療進步,死亡率下降;多子多福的觀念等;③增長減緩下降低減慢過渡型實行控制人口政策,出生率下降④低速增長低低低現代型經濟發達,養老福利和保險制度健全,生育觀念變化,出生率低2.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極不平衡(1)從大洲看: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的是 亞、非、拉 ,最高的是 非洲 ; 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的是 歐、北美、大洋洲 ,最低的是 歐洲(德、法等出現負增長);(2)從國家看:不同國家目前人口增長模式主要人口問題金字塔圖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從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人口增長較快;青少年兒童比重大;塔基寬發達國家現代型(“低低低”型)人口增長慢,老齡化嚴重;塔基窄中國已進入低出生率階段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多;老齡化嚴重;---------考點二 人口遷移1.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案例分析: 類型時間遷移方向和特點遷移原因國際人口遷移二戰前15—19世紀歐洲遷移到 美洲 ;(從舊大陸到新大陸)非洲黑人到 美洲 ;亞洲人大量遷出當勞工;歐洲殖民擴張;非洲黑人被販賣;二戰后由 發展中國家遷往 發達 國家;短期流動工人多;(目前世界勞工聚集地主要是北美、歐洲、西亞等)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人口遷移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老工業區向新工業區的遷移;如美國人口由 東北部 向 西部和南部 遷移;新工業區由于 經濟發展快(就業機會多) , 環境潔凈 等,吸引人口遷入。我國人口遷移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民工流動,從農村到城市,從西部內地到東部沿海;從較貧困地區到較發達地區。城市經濟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生活條件好等。2.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礦產、自然災害等)社會經濟因素(經濟水平、政策、戰爭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考點三 人口容量1.環境承載力含義: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 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環境人口容量指一個地區資源環境能承載的 最大 人口數量,即最高人口。(它是一個 警戒 值) 具體來說,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 資源 及其他 資源 、 智力 和 技術 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2.人口合理容量含義:指 最適宜 人口數,能保證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規模。3.比較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 相同之處數值大小不同①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的特點。是一個理想值、虛數、估計值。(不是精確的數值)②研究意義:有利于制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①一般來說, 人口合理容 量要小于 環境人口容 量。②全球環境人口容量為110億左右,人口合理容量為60億左右;③我國人口承載量最高應控制在 16 億左右,我國人口合理容量為8—9億人。4.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資源 、 科技 、 對外開放程度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 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資源 (主要是土地和水);與環境人口容量成負相關的因素是 消費水平。5.我國必須謀求人口合理容量:我國人口與可耕地、淡水資源矛盾已十分突出,應堅持實施“ 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的基本國策,使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考點四 城市化1.城市化主要表現:(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規模擴大;(3)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上升(最重要標志);2.城市化進程和特點: 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起步早晚目前所處階段后期成熟階段中期加速階段目前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低(平均40%左右)目前城市化速度城市化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快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原因城區環境質量下降,郊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交通和通信現代化等;城市經濟水平高,農村勞動力過剩等原因3.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有利影響:合理的城市化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2)不利影響:城市化速度過快會帶來許多問題。例如:①對土地:耕地減少;綠地減少,水泥地面增多等;②對生物:建筑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減少;③對水文:河道淤塞,易形成洪澇災害;減少降水對地下水補給(或造成對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污染);④對氣溫和降水:出現“熱島”現象;煙塵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霧天氣;⑤對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⑥對交通和居住等: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等。考點五 城市服務功能1.城市服務功能含義:城市是區域管理中心、服務中心、經濟中心。2.城市規模與服務功能的關系:小城市,級別較低,服務種類較少,服務范圍較小,數目較多,彼此距離較近;大城市,則相反。3.影響城市級別的主要因素:資源和交通。城市等級的主要劃分依據:城市的人口規模。4.城市的服務范圍:一個城市的服務范圍除了城市本身外,還包括這個城市附近的小城鎮和廣大的農村地區。任何一個城市都有其一定的服務范圍,但這個實際范圍不固定,也沒有明確的界線,可能會有一些顧客來自服務范圍以外。5.中心地理論中的服務范圍:(六邊形服務范圍規律)理論中,同級別城市服務范圍相互排斥的,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是相互嵌套的。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是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的三倍。實際生活中,同級別中心地服務范圍是相互嵌套的。(距離原則、交通原則、行政原則等)考點六 城市空間結構1.城市主要功能區:(1)在城市發展初期,城市功能區混雜布置,功能不清。城市功能區是隨著城市發展而形成的。城市之間分工也越來越明顯。(2)目前各類城市共有的功能區是: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功能復雜的城市還有行政區、文化區等功能區。(3)功能區之間一般無明確的界限;往往以某功能為主,兼有其他功能;2.城市主要功能區分布特點: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面積最小最大、最基本職能、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布特點呈點狀或塊狀分布市中心、街道兩側工業革命以后出現分化出現高級與低級住宅區,位置上背向發展向城市外緣移動沿交通干線分布區位條件便捷的交通條件大量的消費人口①高級住宅區多在城市外緣;(地勢較高、上風地帶、靠近文化區、環境優美的地區);②低級住宅區多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環境較差);①降低生產成本;②保護城市環境;3.影響城市功能區的主要因素:因素作用舉例歷史城市功能分區的形成基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附近形成行政區,而不是商業區;浦東陸家嘴和浦西外灘聯結,形成上海中心商務區;經濟對城市功能區分化影響顯著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處,形成商業區;在地租較低的城市外緣形成工業區;社會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收入水平差異,導致高級和低級住宅區的出現;某個種族占優勢,就形成聚居區;如北美和歐洲的唐人街、黑人區;政策因素對城市功能區也有影響。4.影響城市功能區形成的最主要因素:(1)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塊土地用于哪種活動,主要取決于各種活動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2)影響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離市中心遠近和交通通達度。(3)地租分布規律: 一般來說,離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距交通干線越近,穿過道路越多,地租越高。(4)各類功能區付租差異(如圖):圖中A范圍為商業區,因為商業活動支付地租最高。(市中心有大量消費人群,市場最優)圖中B范圍為住宅區,因為住宅區支付地租最高。(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購物)圖中C范圍為工業區,因為工業支付地租最高。(既可降低成本,又保護環境)以上只考慮距離市中心遠近因素,城市地域結構呈同心圓模式。5.常見的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如圖):模式形成理解各功能區位置共同特征同心圓模式自單一核心向外擴展低級住宅區位于城市內緣;高級住宅區位于城市外緣;①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處;②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扇形模式沿交通線呈扇形或楔形向外延伸低級住宅區靠近輕工業區;高級住宅區背向發展;多核心模式沿不同核心發展起來重工業區位于城市外緣;6.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1)對城市建筑的影響:例:美國紐約等現代化大城市,市中心多摩天大樓;而歐洲城市歷史悠久,則多古老建筑。(2)對城市格局的影響:例:北京皇宮位于城市中心,重要建筑物沿中軸線排列,體現皇權至上;美國首都華盛頓,象征民主與法制的國會大廈和白宮處于城市中心。例:杭州山水城市,體現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