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1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全球氣候變化1.讀圖表,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周期、變化特點(1)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冰期與間冰期更替;當冰期出現時,冰川從高緯度向低緯度、從高山向平原推進;(2)人類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距今1萬年來):冷暖交替;2.讀圖表,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趨勢(1)近代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來):呈波動上升趨勢;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2)說明:全球氣溫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區氣溫都在上升。如我國北方地區氣溫增高比較明顯,而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氣溫上升并不明顯,甚至下降。區域性氣候變化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3.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沿海生存環境:氣溫升高→冰川融化、海水膨脹→海平面上升→海拔較低的國家將面臨被淹沒的威脅;(2)生態系統調整:不利:改變植物群落結構、組成和生物量,生物多樣性;物種易患病、蟲害;有利:植物光合作用增強(高緯度會適合農作物生長并增產);(3)干濕狀況變化、災害事件增加: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部分地區降水會增加; 干旱半干旱區域因蒸發增強會更加干燥;(溫帶草原會退化成沙漠;溫帶耕作業區會退化成草原;) 熱帶氣旋強度和頻率會明顯增加;(低緯度農作物減產)(4)威脅人類健康:熱帶、亞熱帶地區炎熱天氣增加,擾亂人體新陳代謝;改變傳染病媒介的活動范圍、病菌滋生環境,影響人體健康;4.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和對策(1)主要人為原因:①人類大量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②森林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2)主要對策:①減少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CO2):禁止亂砍濫伐,大力植樹造林;采用固碳技術等;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能源方面):改變能源結構,減少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消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適應氣候變化對策: 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規劃建設保護海岸工程等;二.自然資源1.概念: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指人類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如糧食、鋼鐵、閃電等不屬于自然資源。2.主要類型:包括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等。3.性質:可再生資源(土地、水、氣候資源等);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4.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礦業等生產;5.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數量與質量對人類的影響(1)以土地資源為例:人類文明生產特征土地對人類的影響人類對土地的影響采獵文明采集、狩獵土地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影響大極小農業文明種植、養殖土地質量和數量都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導致土地質量下降工業文明大規模機器生產土地用途多樣化土壤污染、土地退化嚴重(2)總結: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人類生存和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弱,開發利用范圍和規模擴大,利用方式多樣化,利用率越來越高。6.樹立科學的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1)自然資源具有分布不平衡性、資源聯系性、數量有限性等;(2)人類要注意資源保護、適度合理開發、綜合利用、循環利用等;三.自然災害1.概念:指在自然界發生的,對人類生命和財產構成危害的事件。2.類型:氣象災害有臺風、洪水、干旱、寒潮等;地質災害有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3.自然災害例舉——以洪災為例(1)主要原因:①自然原因:氣象因素——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等;水系因素——流域的匯水速度快,排水速度慢;突發因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②人為因素:破壞植被——導致流域匯水速度加快;加劇水土流失、河道淤積,河床抬高,排水速度變慢。圍湖造田——使湖泊對洪水的調節作用減弱。(2)防治措施:①工程性措施:中上游修建水庫;中下游退耕還湖、修筑堤壩、疏浚河道、開辟分洪區等;②非工程性措施:中上游嚴禁亂砍濫伐,植樹造林;建立防災管理體制、抗洪管理系統;擬定居民應急撤離計劃、防洪保險等;4.自然災害例舉——以寒潮為例(1)成因:強冷空氣南下形成快行冷鋒;(2)時間: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3)主要危害:出現降溫、大風、雨雪或冰凍天氣;(4)措施:提前發布寒潮警報,可減小其危害。5.自然災害例舉——以臺風為例(1)成因:夏秋季節形成在熱帶或副熱帶海面上,是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西北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或以上的稱為颶風);(2)氣流狀況:北半球為逆時針向中心輻合的大旋渦,南半球相反;(3)結構及相應天氣:臺風眼—晴朗、旋渦風雨區—狂風暴雨(風力最大)、外圍大風區;(4)影響范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亞洲東部和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 (5)主要危害:由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造成;(6)防御措施: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輕臺風災害的重要措施;6.自然災害例舉——以地震為例(1)成因: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2)分布:世界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我國東南部、西南部;(3)防治措施: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加強災害管理,健全減災的政策法規;實施預防措施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