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_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復習題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_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復習題綱

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單元知識結構圖】
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的背景: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1、東漢末年的兩場戰役
戰役特點
戰役名稱
時間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作用)
以少勝多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袁紹
曹操勝利
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孫劉聯軍
曹操失敗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①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地位;②經濟上:實行屯田,恢復農業生產;③軍事上: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
(2)赤壁之中:曹操失敗的原因:①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②曹操驕傲輕敵;③戰術失誤。
孫劉聯軍勝利的原因:①組成聯軍,戰略得當;②采用火攻,戰術得當;③利用地理氣候條件。
2、三國鼎立
政權
時間
都城
建立者
發展狀況

220年
洛陽
曹丕
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

221年
成都
劉備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西南地區開發。

222年
建業
孫權
造船業發達,發展海外貿易。
3、230年,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
三國鼎立示意圖,寫出序號所代表的政權名稱
 ①魏 ②蜀 ③吳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西晉的興亡(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1、建立:時間:266年,建立者: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司馬炎就是晉武帝。
2、統一:280年,西晉滅吳,實現統一。
3、衰落:晉惠帝時發生“八王之亂”,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4、滅亡:公元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
二、八王之亂
1、原因:①晉武帝分封同姓諸王,導致宗室諸王勢力過大;②晉惠帝昏庸無能。
2、時間:晉惠帝時  3、目的:爭奪中央政權  4、主要地點:洛陽一帶
2、影響:(1)這場內亂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2)西晉從此衰落。(3)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逃往南方,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五胡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1、時期:東漢、魏、晉時期
2、內遷的路線:氐族和羌族,由西南東遷入陜西關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鮮卑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
3、作用:促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4、十六國:(1)西晉滅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稱為十六國。(2)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大,并統一了黃河流域。措施: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進行改革,緩和了胡漢之間的矛盾。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時間:317年,建立者: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
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
3、興盛:淝水之戰后,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宴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4、滅亡:420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420—589年,中國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史稱地“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
②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開發時間:魏晉南北朝時期
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1)農業:
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影響: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從中得到的啟示:(1)要重視引進先進的技術;(2)要政治清明,保持社會安定;(3)發展經濟要因地制宜;(4)加強區域間經濟合作與交流。
掌握P92頁課后活動題。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前秦與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
2、概況:
(1)時間:公元383年   (2)作戰雙方:前秦 與 東晉
(3)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淝水之戰的影響:
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2)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4、前秦苻堅失敗的原因:
(1) 從前秦方面看:苻堅驕傲輕敵;前秦軍隊內部有民族矛盾,軍心不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
(2)從東晉方面看:東晉團結一致,不畏強敵,奮勇抗戰,指揮得當。
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戰術得當等;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于一個政權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
5、與淝水之戰有關的成語或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東山再起
6、淝水之戰同以前歷史上哪幾次戰爭相似?(以少勝多的戰爭)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紀后期,鮮卑族建立;
(2)統一北方:439年統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遷都洛陽(494年)(2) 改說漢語;(3)改穿漢服;(4)改用漢姓;(5)鼓勵與漢族聯姻;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5、你從孝文帝身上學到了什么?
學習他順應歷史潮流、堅持改革、積極進取、擁有智慧、以身作則的精神和優秀品質。
6、如何評價孝文帝改革?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北魏孝文帝?
評價: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時期: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民族交融表現:
表現1
居所交融
錯居雜處,定居生活
表現2
生產交融
胡人從事農業生產;漢人學習畜牧經驗
表現3
生活交融
服裝、食物、用具
表現4
政治交融
沿襲中原,君主專制
表現5
文化交融
內行各族大多使用漢語,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
表現6
民族心理交融
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隔閡逐漸減少
3、民族交融的特點: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
4、民族交融的影響:(1)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2)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3)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列表對比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點
過程
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
結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響
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
不同點
側重點
側重于富國強兵
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目的
為了實現國富兵強,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貢獻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1.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2.突顯了以民為本的務實精神。
科技
南朝
祖沖之
《綴術》
《大明歷》
1.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
3.1415926-3.1415927,領先世界近千年。
2.《大明歷》—當時最先進歷法。
3.機械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
書法
魏晉
鐘繇

獨創楷書書法,稱為絕世之作。
胡昭

——
東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書”
1.其書法被稱為古今之冠。
2.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3.王羲之被稱為 “書圣”。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擅長人物畫。
石窟
南北朝


1.山西大同:云岡石窟。
2.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書法發展的物質條件是漢代造紙術的發明。
書法成為專門的藝術是在東漢以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景泰县| 江安县| 贵溪市| 宾阳县| 海林市| 安庆市| 南皮县| 尼勒克县| 海盐县| 辉南县| 湟中县| 栖霞市| 万载县| 广安市| 驻马店市| 福鼎市| 桂林市| 徐水县| 兴义市| 垣曲县| 宁德市| 大竹县| 彰化县| 孝义市| 姜堰市| 浦城县| 阜宁县| 缙云县| 仪征市| 镇赉县| 交城县| 江华| 揭阳市| 三明市| 伊宁市| 庐江县| 岑溪市| 潼关县| 西丰县| 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