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1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一.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里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自然環境;2.組成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3. 組成要素:大氣、水、地貌、生物、土壤等;二.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以生物為例)1.生物對地理環境的改造作用改造大氣圈:原始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現今大氣的組成是生物參與的結果,氧主要來源于植物光合作用。 改造水圈: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陸地水分狀況。改造巖石圈:有些沉積巖是生物參與形成的,如煤、石油等;生物出現加快巖石風化,促成土壤形成。2.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到底是由于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三.自然要素間的相互作用舉例——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過程1.以生物循環為例: 光合作用: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從土壤中吸收礦質元素,從水圈中吸收水分,即將無機物合成有機質,將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釋放氧氣; 呼吸作用:植物從大氣中吸收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 分解作用: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以無機物形式歸還到環境中; 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2.以水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為例:參見前面考點。四.地理環境的整體性1.概念: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2.表現:(1)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的協調一致; 如撒哈拉沙漠氣候干燥,水分不足,地表徑流少,物理風化強烈,形成大片沙漠,植被稀少;(2)某一要素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以致整體地理環境改變:如東北森林減少,土壤缺乏枯枝落葉補給腐殖質,又使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降低森林滯留降水的功能,導致降水時易形成洪水,無降水時河水銳減甚至斷流;水土流失使地面溝谷縱橫;如全球熱帶雨林遭到破壞,會引起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整個生態環境失調;五.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自然帶1.地域差異:地域差異是普通存在的,自然環境中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2.自然帶形成:由于各地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形成相應的植被和土壤,并呈帶狀分布構成陸地自然帶。其中氣候是主導因素,植被是自然帶的標志;自然帶以植被類型命名。3.讀自然帶分布圖,了解自然帶名稱及分布:六.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1)比較三種地域分異規律:伸展方向更替方向形成的主導原因典型分布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線方向東西方向緯度變化方向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即以熱量為基礎如非洲沿東經200從赤道向南向北的自然帶變化;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線方向南北方向經度變化方向受水分條件影響較大中緯地區最明顯;如北美大陸、亞歐大陸從大陸濱海向內陸方向的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垂直地域分異---------從山麓到山頂水熱條件的垂直變化高山地區;如安第斯山、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2)判斷基帶:垂直地帶性從山麓到山頂的變化相似于從赤道向兩極的變化規律,山麓基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帶一致;(3)判斷自然帶復雜性:山坡自然帶多少與山地所處地理緯度、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關;低緯度、高海拔山脈表現最明顯;(4)判斷兩坡自然帶差異:同一自然帶下界在陽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陰坡高(南半球中緯度呈東西走向的山脈,北坡為向陽坡,南坡為背陰坡。北半球相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