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總復習資料一:地球和地球儀1、地球的形狀:地球是個赤道略鼓,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2、最先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事件:麥哲倫環球航行。3、地球的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4、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自轉公轉旋轉中心地軸太陽周期一天(24小時)一年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太陽東升西落、地方時四季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5、經線與緯線 ?經線緯線概念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弧線赤道和與赤道平行的圓圈?特點①???? 所有經線長度相等②???? 所有經線指示南北方向③???? 經線都是弧線④???? 經線都相交于南北兩極①緯線長度不一,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逐漸縮短②緯線指示東西方向③緯線都是圓圈(除極點外)6、經度與緯度 ?經度緯度度數范圍0°—? 180°0°—? 90°度數變化規律西經—度數向西增大—用W表示東經—度數向東增大—用E表示北緯(N)—度數向北增大—南緯(S)—度數向南增大零度線的確定0°經線叫本初子午線0°緯線是赤道劃分半球的界線20°W和160°E赤道7、高中低緯度的劃分:低緯度:0°-- 30°? 中緯度:30°--? 60°? 高緯度:60°--? 90???????????? 二: 地圖1、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2、圖例:地圖中表示各種事物的符號。? 注記:地圖中描述各種事物的數字或文字。3、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比例尺的三種表示形式: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4、比例尺大小與圖幅大小、內容詳略、實際范圍之間的關系:若圖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越大則表示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精確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則表示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精確度越低。強調:大范圍地區的地圖多采用較小的比例尺,小范圍地區的地圖多采用較大的比例尺。5、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等高線:地圖上陸地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而成的線。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海拔里高外低。? 盆地:等高線閉合,且海拔里低外高。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陡崖:數條等高線重疊。??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 山谷處易發育成河流7、陸地五種地形 地形種類地形特征典型地區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亞馬孫平原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較高,邊緣陡峭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地地面崎嶇,海拔較高,坡度陡安第斯山、喜馬拉雅山丘陵地面崎嶇,相對高度小于200米,坡度較小?盆地四周高,中間低剛果盆地8、高原與平原的共同特點:地面起伏小。??? 不同點:海拔不同山地與丘陵的共同特點:地面崎嶇。????? 不同點:相對高度不同9、大陸架:大陸向海洋延伸部分,深度不超過200米。????????? 三: 海洋與陸地1、全球海洋占71℅,陸地占29℅.2、大洲:大陸以及周邊的島嶼。??????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海峽:溝通兩個海域的狹窄水道。?? ?????半島:陸地向海洋延伸的部分。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亞洲?? ??世界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北美洲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白令海峽溝通了北冰洋和印度洋直布羅陀海峽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霍爾木茲海峽溝通波斯灣和阿拉伯海3、七大洲的面積排列順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4、洲界:亞歐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 亞非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與北美的界線:白令海峽 ??????南北美界線:巴拿馬運河5、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南極洲 ????????????跨經度最廣的大洋:北冰洋跨緯度最廣的大洲:亞洲??? ???????????形狀略呈S形的大洋:大西洋6、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歐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南美洲和北美洲7、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澳大利亞大陸、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印度洋板塊8、板塊是處在不斷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9、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山脈帶、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四:氣溫和降水、1、 ?天氣氣候區別1、? 短時間2、? 多變1、? 長時間2、? 較穩定2、能正確使用天氣和氣候這兩個詞語,熟悉教材P58的主要天氣符號。3、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如果該數值小(大、小),則對人體健康有利。4、人工造林、修建水庫等,能使當地氣溫趨于緩和;亂砍濫伐使氣候惡化。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使全球升溫、旱澇災害頻繁;(原因?危害?措施?)氯氟化合物的排放回破壞臭氧層,導致地面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危及人類健康。(措施?)5、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①、從低緯度向兩極氣溫降低②、同緯度的陸地,海拔高處比低處氣溫低(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③、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并不一樣:7月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1月相反。6、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①、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②、中緯度大陸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③、回歸線穿過的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7、氣溫年較差等于一年內月平均最高氣溫與月平均最低氣溫之差。8、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或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9、北半球:大陸最高氣溫7月,最低氣溫1月;海洋最高氣溫8月,最低氣溫2月;南半球: 大陸最高氣溫1月,最低氣溫7月;海洋最高氣溫2月,最低氣溫8月;南半球與北半球季節相反:冬夏季相反,春秋季相反。10、最炎熱的大陸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陸是南極洲。?五: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與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10、教材P85圖,知道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11、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①、緯度位置: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②、海陸位置: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近海地區降水多;遠離海洋的內陸降水少③、地形:同緯度的陸地,海拔高處比低處氣溫低;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1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特征: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氣候特點A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B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分干、濕兩季C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分旱、雨季D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少雨溫帶主要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分布規律A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B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D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六:世界的居民1、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東部,從全球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人口稀疏區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2、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減去死亡率。人口密度=人口數量/面積。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 人種分布其他黃色人種亞洲東部印第安人和印紐特人屬于黃種人白色人種歐洲、北非、西亞、南亞、大洋洲?黑色人種非洲中部和南部?3、? 聯合國的6種工作語言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4、?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西亞和北非主要使用阿拉伯語;拉丁美洲主要使用西班牙語(巴西使用葡萄牙語) 4、三大宗教的對比:(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亞洲) 宗教分布經典著作代表性建筑其他基督教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圣經》教堂信徒最多、流傳最廣的宗教伊斯蘭教西亞、北非《古蘭經》清真寺教徒:穆斯林佛教東亞、東南亞?廟宇?5、聚落是指人們的集中居住地,可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資源豐富等。理解教材P53-54的民居建筑特色與環境的關系?世界的發展差異1、? 世界面積前6位的國家依次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2、?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其次是印度。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其中亞洲最多(有6個)?3、? 發達國家多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發展中國家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南北對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的商談。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4、國際矛盾和沖突不斷,但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的主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是國際矛盾與沖突的主要原因。5、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是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的主要行政負責人是秘書長,現任秘書長的是韓國人潘基文,任期5年。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是英國、法國、中國、美國、俄羅斯。國際奧委會,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國際體育組織,其總部設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友誼、進步。奧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2008年夏季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 世界貿易組織的英文縮寫是“WTO”, 總部在瑞士日內瓦,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 紅十字會堅持以人道主義為宗旨。6、目前,大量的跨國公司和地區性、全球性的經濟貿易組織出現,世界的經濟發展趨勢是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資源、技術、人才、信息等逐漸成為全球共享的財富。7、當今世界面臨的三大問題:人口爆炸、資源危機、環境污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