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地球專題1.經、緯度計算:經度差與地方時差算經度——地方時每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北極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當地地理緯度經緯線上長度算經緯度——1°經線長111km,1°緯線長111cosфkm(ф為緯度)。東西經-——東(西)經度的增大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反)。南北緯——北緯的度數向北增大東(西)半球——從20°W向東至160°E2.比例尺計算: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3.方向—A在B的什么方向,分清出發點B與目的地A,看緯線的位置定南北(上北下南),看經線的位置關系(經度差小于180°度)定東西4.有關時間計算:①某地時區數=該地經度÷15,對商取整數部分,尾數部分四舍五入;②區時的計算:根據各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即為本時區區時,相鄰的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即求某地區區時=已知地區時±兩地時區,注意東加西減; ③地方時的計算:找出已知的經度與時間,經度差計算:采用同側相減,兩側相加; 時間差=經度差÷地球自轉角速度15°/時或1°/4分;根據東早西晚來加或減時間差;注意考慮行程時間;;結果若小于0,則應加24小時,日期變為昨天。④地方時的判斷方法:日照圖上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00,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00;晨昏線與某緯線的切點所在經線為0:00(切點為極晝)或12:00(切點為極夜)。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的時間為12:00,其對面經線上的時間為0時。晝半球中點經線上的時間是12時,北京時間是指120E的地方時,國際標準時是指0度經線的地方時,太平洋標準時是指120W的地方時。⑤日期界線有兩條:自然界線即地方時0:00經線,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跨過它時日期應加上1天;人為界線即國際日期變更線,也就是180°經線(但兩者有三處并不完全重合),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跨過它時日期應減去1天。注意今天與昨天范圍的描述。6.地球自轉速度計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極點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時15°;②地球上赤道處線速度最大,南北極點為0,任意緯線上線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 ; ③同步衛星的角速度與地球上除極點外的任一點都相等,線速度比對應地面上的點大。7.太陽高度及正午太陽高度計算:①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h=90°)向四周以同心圓的形式遞減,到晨昏線上h=0°,晝半球h>0°,夜半球h<0°。解題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陽高度線圖轉化為日照圖,關鍵是注意中心點或為太陽直射點,或為夜半球中點。②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計算時一般采用緯差法,即兩地緯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陽高度也相差多少(適用條件:①兩地位于直射點的同一側;②兩地對稱分布于直射點兩側)。8.晝夜長短計算:弧比法----某地晝長等于該地所在緯線圈晝弧度數除以15°/時;日出日落法---日出時刻=12-晝長/2=夜長/2;日落時刻=12+晝長/2=24-夜長/2;極晝區晝長為24小時,極夜區晝長為0小時,赤道上各地晝長永遠是12小時,兩分日全球各地晝長均為12小時;緯度法----緯度相同,晝夜長短相等,日出日落時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緯度的兩地晝夜長短相反,即某地晝長=對應另一半球相同緯度值地區的夜長。9.太陽直射點的確定:①直射點經度即太陽高度最大(太陽上中天)的經線,地方時12:00的經線;②直射點緯度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的緯線,直射點的緯度大小與極晝或極夜出現的最低緯度大小互余,直射點緯度大小等于極晝的極點的太陽高度(或正午太陽高度)大小。10. 常見的正午太陽高度角(1)、極點:一天中在極點上看太陽,太陽在地平圈以上作圓周運動,表現為不升不落。極點上,一年中在極晝期太陽高度在0o到23.5o間變化。極點上所見的太陽高度與太陽直射緯度度數相等。(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晝夜等長,所以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在90°和66.5°間變化。(3)、極晝出現的最低緯度的地點,其緯度與該日太陽直射緯度互余。11.太陽回歸運動軌跡圖12。黃赤交角的變化與五帶13.地球公轉軌跡圖判斷依據:地球自轉與公轉方向一致;地軸北軸傾向太陽—夏至日,夏至日地球位于遠日點附近。14.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緯度、海陸、地形、地勢、天氣、氣候、空氣質量、季節晝長。15.衛星發射中心的選擇因素——緯度、氣候、晝夜、人口。16.回收場的選擇因素——地形、氣候、河流、人口、交通。17.晨昏線與經線的關系: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圈在某一時刻重合,與緯線圈垂直相交;春秋分以外的其他時間晨昏線與經線圈相交(夾角為0度-23度26分之間,二至日時夾角達最大),與緯度值相同的兩條緯線相切而與其他緯線相交,相切的緯線的緯度是出現極晝極夜的最低緯度。18.日出、日落的方位:①春秋分,全球正東日出,正西日落;②每年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除發生極晝地區以外的其他各地東北日出,西北日落;發生極晝的地區正北日出、正北日落(其實沒有落到地平面之下,只是落到一天中最低的位置);北極因終日太陽高度不變太陽始終位于正南,③每年9月23日-次年3月21日(北半球冬半年)除發生極夜地區以外的其他各地東南日出,西南日落。④根據日出、日落的方位可以判斷日出、日落的日影朝向。19.發生極晝地區日出時刻的太陽高度:發生極晝地區日出時刻的太陽高度并非都為0,只有出現極晝的最低緯度處日出時刻太陽是從地平線上升起的。兩極發生極晝期間,每天的(正午)太陽高度都不相同,但同一天太陽高度卻始終保持不變。20..正午日影朝向和長短的變化:正午日影的朝向取決于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日影朝向始終朝北(北極除外);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日影朝向始終朝南(南極除外);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正午日影朝向隨季節變化而有南北之別。正午日影的長短可以利用正午太陽高度進行計算,方法如下:設正午太陽高度為H,,物體高度為D,正午影長為L,則cotH=L/D,即L=D cotH 21. 河流兩岸的侵蝕問題: 在河道比較平直時,一般可以從地轉偏向力上來解釋; 如果是彎曲的河道,還是應該根據凹岸與凸岸的情形來判斷:凹岸侵蝕,凸岸相對相對受沉積。港口建在河流凹岸23.地球公轉地理意義的延伸:①一年中晝長(或夜長)最大差值△R隨緯度增加而增加,南(北)極圈及其以南(以北)地區達最大值,為24小時。赤道地區△R為0小時;②南北回歸線至南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即最大的正午太陽高度與最小的正午太陽高度之差)為定值(46度5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