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溫日較差、年較差的大小 以至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霧的形成:白天氣溫高,空氣可容納較多的水汽,到了夜間,溫度下降,空氣中可容納的水汽含量減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會凝結成霧。特別是秋冬季節,由于夜長,而且出現無云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山熱較夏天更迅速,珠,形成霧。秋冬清晨的氣溫最低,便是霧最濃的時刻。——山谷比山頂水汽更易凝結形成霧) 在大尺度地形區,海拔越高,日較差越大(如青藏高原,海拔高,日較差大)在中小尺度地形區,海拔越高,日較差越小(例如泰山日較差一年四季總低于附近平原上的濟南:見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上冊第50頁“表2.4”(見下表) 為什么山地比附近平原氣溫日較差小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受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來源影響。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熱源直接來自下墊面,所以氣溫隨下墊面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受下墊面溫度變化的影響,對流層大氣越靠近下墊面,平均氣溫越高,氣溫的日變化幅度越大;離下墊面越遠,平均氣溫越低,氣溫的日變化幅度越小。(山頂與大陸接觸的面積小)第二,受山地云霧熱力狀況作用的影響。泰山海拔高,氣溫低,大氣中云霧多,白天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大。第三,山地氣溫受周圍“自由大氣”的調節作用的影響。山地海拔高,空氣流動性好,利于與周圍“自由大氣”進行交換。白天山地氣溫升高時,由于氣溫低、日較差小,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氣”對其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夜晚,由于山地上空大氣稀薄,保溫作用弱,氣溫下降快,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氣”減小了山地氣溫的下降幅度,所以山地氣溫日較差就小于附近平原氣溫日較差。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低凹地形,空氣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通風不良,熱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間常為冷空氣沿山坡下沉匯合之處,加上輻射冷卻,故氣溫日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圓面積小的關系,氣溫受地表影響小而主要受周圍空氣的調節,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氣溫日較差通常比同緯度的平地小氣溫日較差小,平地則介于兩者之間,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質量、水汽、雜質相對較少。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大,晚上大氣逆輻射弱,所以氣溫日較差較大; 那么大尺度地形區為什么又會“溫度的日較差與高度成正比,海拔越高,日較差越大”呢?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氣密度小,受大氣熱力狀況的影響,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低,晚上大氣對地面輻射的保溫作用差,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所以氣溫的日較差就大?。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水域面積大,大氣質量、水汽、雜質集中在對流層底部。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晚上大氣逆輻射強,所以氣溫日較差較小。 現將氣溫日較差與年較差規律總結如下,供同學們參考。 氣溫日較差亦稱氣溫日振幅,是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其大小與緯度、季節、天氣情況及地表性質等有關。 1.氣溫日較差與緯度的關系:緯度越高,日較差越小。 原因:緯度越高,太陽高度的日變化越小。 2.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 3.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沿海比內陸日較差小。 4.氣溫日較差與海拔的關系: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區,則海拔越高,日較差越大。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或稱氣溫年振幅。其大小與緯度、海陸分布等因素有關。 1.氣溫年較差與緯度的關系:緯度越高,年較差越大。 原因: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2.氣溫年較差與海陸的關系:離海越遠,年較差越大。 原因: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青藏高原氣溫年較差與我國同緯度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這是因為:青藏高原屬于中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氣溫不太高;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