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降雨的四種主要類型
降雨的特性取決于上升氣流、水汽供應和云的物理特征,其中尤以上升運動最為重要。因此通常按上升氣流的特性將降水分為對流雨、鋒面雨、地形雨和臺風雨四種主要類型。一、對流雨熱帶及溫帶夏季午后,因高溫使得蒸發旺盛,富含水汽的氣流劇烈上升,至高空因減壓膨脹冷卻而成云致雨,稱為對流雨。它多從積雨云中下降,是強度大、雨量多、雨時短、雨區小的陣性降雨。發展強烈的還伴有暴雨、大風、雷電,甚至冰雹。這種降水大多發生在終年高溫、大氣層結不穩定的低緯度熱帶地區中緯度地區的夏季。地處赤道低壓帶的熱帶雨林氣候,因太陽輻射強,空氣對流運動顯著,主要為對流雨。一般清晨時天空經常無云,日出后隨著太陽高度角的增大,氣溫迅速升高,水汽蒸發后上升,天空積云逐漸增厚。到了午后,積雨云勢如山峰,電閃雷鳴,下起傾盆大雨。傍晚雨停,大自然又恢復了寧靜。一年中每一天幾乎都是如此,沒有季節的變化。我國夏季午后到傍晚也有對流雨出現。二、鋒面雨冷暖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其接觸面稱為鋒面。暖濕空氣因密度小,較干冷空氣輕,會沿著鋒面爬升,而致水汽凝結降雨,稱為鋒面雨。鋒面雨多發生于溫帶氣旋的天氣系統內,故又稱氣旋雨。因為鋒面或氣旋水平尺度大、持續時間長、上升速度慢,易形成層狀云系,產生大范圍的連續性降水。降水均勻,降水強度沒有急劇變化,這是中高緯度地區最重要的降水類型。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夏季的暴雨都是鋒面雨。鋒面雨是我國主要的降雨類型,主要由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雨帶隨鋒面的移動而移動。每年5月,南部沿海進入雨季;6月移至長江中下游,形成一個月左右的梅雨;7—8月雨帶移至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出現伏旱;9月雨帶南撤,10月雨季結束。我國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為了解決我國降水量地區分配不均的問題,我國正在修建“南水北調工程”。有些年份因夏季風進退反常,易引發水旱災害,可修建水庫進行調節。三、地形雨溫濕空氣運行中遇到山地等地形阻擋被迫抬升,氣溫降低,空氣中的水汽凝結而產生的降雨,稱為地形雨。一般形成在山地的迎風坡,而且隨著高度的升高,降水量逐漸增多,到達一定高度時降水量達到最大。再向高空去,降水量又逐漸減少。地形雨的強度和大小除同山地的高度有關外,還同氣流的含水量、穩定性和運動速度相關,如果山體足夠高,氣流水汽充沛,運行穩定,常常成為多雨中心。如喜馬拉雅山南坡的乞拉朋齊,位于西南季風的迎風坡,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2000毫米左右,成為世界的“雨極”。氣流越過山頂,沿背風坡向下流動,則形成增溫、干燥等現象,有些地方還出現干熱的焚風,降水量很少或沒有降水,成為“雨影區”。如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大分水嶺,東側為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西側的墨累—達令盆地形成雨影效應,降水稀少,氣候干燥,嚴重影響了該地混合農業的生產。為了解決灌溉水源問題,澳大利亞修建了“東水西調”工程。四、臺風雨在熱帶洋面出現的熱帶氣旋,其降雨主要是由于海上潮濕空氣的強烈輻合上升作用而形成,稱為臺風雨。臺風是形成于熱帶或亞熱帶海洋上的強大的熱帶氣旋,中心附近風力達到12級或12級以上。熱帶氣旋的范圍雖比溫帶氣旋小,但云層濃密,且環繞在低氣壓中心的氣流強盛,帶來狂風暴雨,會造成河堤決口、水庫崩潰、洪水泛濫。這種熱帶氣旋在亞洲東部和我國沿海地區稱為臺風,在亞洲南部及北美洲東海岸則稱為颶風。我國夏秋季節經常發生的臺風屬于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帶來狂風暴雨,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