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是必修2 《經濟與社會》第一單元“基本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中的第二課“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一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內容:第一目“市場調節”。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計劃與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兩種基本手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怎樣發揮作用,以及在我國的資源配置中地位的發展變化。第二目“市場體系”。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市場體系的含義,指出了市場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利影響,說明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性、方法措施。第三目“市場缺陷”。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說明市場調節的缺陷在何處,明確市場調節不是處處可用,更不能完全依靠市場調節進行資源配置。二、教學目標1.知道配置資源的兩種基本手段;了解市場調節、市場體系的含義;懂得市場調節的必要性和存在的缺陷。2.能夠結合實際闡述市場調節的方式和優勢,并能夠有條理地分析出市場調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做到從正反兩方面闡釋道理。3.通過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深刻認識中國為什么選擇改革開放,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分析市場調節存在的缺陷,理智認識市場的作用,為下一目充分理解“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打好思想基礎。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資源配置手段,市場調節的含義,市場調節的必要性教學難點:市場體系建設,市場缺陷四、教學過程課程導入:視頻《瞬間中國》、《平凡的世界》片段/播放視頻:《瞬間中國》第一集郭培基播放視頻:《平凡的世界》片段/總結:這兩個視頻,反映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開始的深刻變革。《平凡的世界》中,路遙筆下的雙水村,在孫少安的帶領下,參考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做法,開始實行包產到戶。這是中國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縮影,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肇始。《瞬間中國》中的郭培基是中國第一家個體飯店“悅賓飯店”的創辦者,1980年秋天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口的翠花胡同里開門營業。大家有時間還可以去查閱更多的資料,了解那段歷史,了解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渴望幸福生活的人們是如何沖破計劃經濟的束縛,用智慧、辛勞和創新,逐步實現了富足的夢想。今天這節課開始,我們要開始學習了解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知道它和計劃經濟體制的不同,理解市場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今天的課,主要學習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市場調節資源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于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計劃和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兩種基本手段。我們常講的計劃經濟體制就是計劃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行經濟建設、推動經濟發展,就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那么,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條件下能否發展市場經濟呢?改革開放之初,理論界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中國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證明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過程通過歷史脈絡的詳細梳理,通過觀看計劃經濟與改革開放的兩個視頻,學生分析總結。1.第一階段(1979年至1982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此理論源起于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這次大會確定了調整、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方針政策,揭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2.第二階段(1983年至1986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對“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的發展,改革實踐從農村轉向城市。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點,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圖1:1984年10月22日,鄧小平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講話,稱贊《決定》“是個好的文件”“有些新話”“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3.第三階段(1987年至1992年):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1987年,中央提出的“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理論,這是對“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突破了改革初期計劃與市場各分一塊的老框架。4.第四階段(1992年至2003年):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中央提出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重大突破,開創了經濟體制改革新實踐。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同志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發表重要談話,科學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精辟闡述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圖2:鄧小平同志在廣東省視察/圖3:1992年1月25日,鄧小平同志視察廣東省珠海市時與科技工作者交談5.第五階段(2003年至2012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宣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框架”發育程度較低,仍不健全。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經濟體改革從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時期。6.第六階段(2012年至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深化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核心問題,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此前,黨的十四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均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2017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2018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是: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再次明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播放視頻:《計劃經濟為啥會失靈?》、《中國為啥要選擇改革開放呢?》//引導學生總結出: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理論和實踐的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基于中國國情的偉大創造,也是推動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成功實踐。未來還要繼續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內容和完善方式。(二)市場調節如何實現資源配置1.價格機制探究活動:價格與供給、需求之間的關系各組分別以果蔬、服飾、手機、汽車或者其他商品為例,通過其生產、銷售、消費等環節,分析價格與供給、需求之間的關系。總結出:當商品的生產超過需要時,市場上供過于求,價格下跌,利潤減少,當價格跌到價值以下時,利潤率低于平均水平,商品生產者就會縮減生產,使市場上供給減少,求大于供,價格又會回升。進而總結出市場調節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來實現。/圖片舉例說明:國家逐漸放寬對價格的管理,由市場形成價格。價格的波動,可以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1992年,國家頒布新的《價格管理目錄》,大幅減少中央管理的價格項目。1994年工業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基本取消。/圖4:1993年6月吉林省通化鋼鐵公司貨場1998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實施,提出實行并完善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圖5:2010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物價局開展價格法宣傳活動2015年10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2017年9月底,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圖6:市民在吉林省長春市一家公立醫院核對取藥單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推進價格改革,大幅縮小政府定價范圍,價格市場化程度逐年提高。政府定價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和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圖7:大幅縮小政府定價范圍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推進清理規范涉企收費,降低企業用能、物流成本,減輕企業負擔超過5000億元。/圖8:2017年12月發布的《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目錄清單》2.供求機制供求關系的變化,自動、靈敏地反映著各種經濟資源的相對稀缺程度,為各個市場活動主體的選擇提供條件。供求關系的變化影響著市場價格。播放視頻:《安徽肥西:市場調節價格 苗農迎來春天》、《海南放開旅游客運運力總量控制 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學生觀看視頻后分析:市場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總結出:因為政策的影響,苗木的需求量增加。因為海南自貿區的設立,海南旅游市場前景看好,客運需求量也會增加。市場對此產品需求較大時,由市場形成價格,會使價格上升。苗農獲利,海南經濟效益提升。3.競爭機制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只有競爭才能使價格隨供求的變化而升降。/探究活動:學生根據材料分析,手機行業的競爭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第一組:(材料一)分析某些手機品牌知名度和銷售量變化的原因/第二組:(材料二)分析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的原因/圖9:2017-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容量變化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處在一片蕭瑟之中。據Counterpoint報告,2018年三季度內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3%,跌至3.868億臺。縱觀全年,IDC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將下滑3%。而作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的中國也已經連續多個季度出現出貨量下滑。縱觀全年,據Canalys公布的數據,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再次出現大幅下降,降幅達14%,這也是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第二年出現下滑。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96億部,創下201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具體分析來看,據市場調研機構賽諾提供的數據,2018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整體市場容量均處于下滑趨勢。第三組:(材料三)分析蘋果公司調整定價策略的原理2019年1月30日凌晨,蘋果公司發布2019財年第一季度(2018自然年第四季度)業績,其中,截至2018年12月29日,大中華區營收為131.6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65%,貢獻了總營收的15.61%。在業績發布后,路透社報道稱,蘋果公司正在考慮調整定價策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表示,蘋果將不再緊盯以美元計的價格,而是在每個市場上以當地貨幣確定iPhone的價格。//圖10:蘋果公司總部大樓和LOGO第四組:(材料四)分析不同品牌的手機市場銷量增長或下滑的原因/圖11:2018年手機整體市場銷量排名從2018年整體市場銷量來看,華為、榮耀、小米、vivo實現了同比增長,其他手機品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華為、榮耀實現銷量同比增長29%、13%,增速排名前兩位。/圖12: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排名市場調研機構Trustdata發布的《2019年1-9月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分析報告》,從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各個智能手機品牌的出貨量占比來看,國產手機品牌取得非常優異的成績,包攬了出貨量前四的位置。總結:(1)商品生產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市場新的需要,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或者所占的市場份額減少。如沒有抓住智能手機時代的諾基亞,已徹底退出手機市場。摩托羅拉、魅族、HTC、聯想已失去了當年的熱鬧,被小米、華為這些后起之秀搶占了市場。(2)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出現下滑,說明了各個商家的競爭、多年的市場銷售、手機的使用年限使手機市場需求量開始下降,進而會影響價格的形成。(3)蘋果公司調整價格說明了競爭機制影響了市場需求,影響了價格。(4)華為銷售量的躍升說明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華為的芯片,是在手機越來越趨同于同質化的市場環境下,促使其能夠位居銷售量第一的重要條件。播放視頻:《華為發布前三季度業績:僅手機就賣了1.85億臺》/二、市場體系/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播放視頻:《圖說改革: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學生探究:根據視頻內容,總結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應采取的措施老師總結: 1.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這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的重要舉措。目前要看到,市場體系還不完善,市場的開放性、競爭的公平性和運行的透明度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在一些地區、領域和行業中仍然存在。如競爭公平性不夠,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現象時有發生。為了保護本地企業利益,有些地方在立法環節制定有利于本地企業的技術、衛生、檢驗檢疫標準,或濫用行政權力對外地企業和產品進行多重檢驗、超嚴執法,設置進入壁壘。為了吸引投資,相當多地方實行低地價以至零地價,不適當地降低稅率、降低環境保護和資源能源利用標準,采取有利于本地企業的采購和銷售政策等。2.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這不僅是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建立現代化經濟治理體系的迫切需要。市場規則涉及市場準入、市場監管和市場退出三個階段,主要是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抑制市場機會主義。3.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有的省市依據自身實際,出臺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堅定不移地推動價格改革向縱深發展。最大限度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政府定價目錄大幅縮減。先后放開了種子、桑蠶繭、煙葉、食鹽、民爆器材、瓶裝液化氣等商品領域價格。以及放開了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公立醫療機構非基本醫療服務、建設項目收費、房地產和土地評估、礦山救援服務、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收費、建筑垃圾處置收費等服務領域專業服務價格。同時,實施成本監審制度、價格聽證制度、收費目錄清單制度,依法定價批費,不斷規范價格管理,推行陽光行政,切實提高收費透明度,接受社會公眾監督。三、市場缺陷(一)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是國家治理追求的本質目標。因此,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給,槍支、但要、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教育、醫療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重要服務都必須由政府統一規劃、管理,而不能由市場來調節,這樣才能保障國家安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二)市場調節有局限性1.自發性拓展活動:通過漢正街的歷史變遷,分析總結1979年,湖北省武漢市漢正街,一條長度1632米、有著500多年歷史的老街,成為我國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面對當年物質短缺、產銷脫節、渠道單一、群眾物質需求日益增長的經濟狀況,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應運而生,率先探索在城市恢復、發展個體經濟,建立商品自由流通市場,并成為“買全國,賣全國”的典范。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的社論。在輿論引導和政策推動下,個體工商戶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一時間,“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廣外流傳。上世紀90年代,僅1.67平方公里的漢正街,憑借60多個專業市場、150萬噸年貨物吞吐量,成為華中地區最大商品集散地。有學者認為,沒有漢正街的體制機制創新,就沒有今天中國商業的繁榮。進入新世紀后,伴隨市場規模萎縮,輻射影響力下降,“天下第一街”的光環逐漸褪去。不僅如此,漢正街還滋生了“水貨”泛濫、物流不暢、消防隱患等問題。/圖13:20世紀80年代初的漢正街總結:漢正街出現的問題說明了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缺陷,使一些商戶唯利益,出現了不誠信、售賣水貨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短斤缺兩、強買強賣、巧取豪奪、虛假宣傳等違反市場交易原則和敗壞市場秩序的現象,都是自發性的缺陷造成的。2. 盲目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參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領域從事經營,單個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的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因此,進行經營決策時,也就是僅僅觀察市場上什么價格高、有厚利可圖,并據此決定生產、經營什么,這顯然有一定的盲目性。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各地競相上馬生產彩電、冰箱的所謂“采電熱”、“冰箱熱 ”;90年代中期又出現“空調熱”、“VCD熱”,一些地方省市的“建房熱”,都導致了資源的浪費,也給生產者帶來了損失。3.滯后性播放視頻:《蘋果市場供大于求供求關系影響價格》/總結: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后調節,即經濟活動參加者是在某種商品供求不平衡導致價格上漲或下跌后才做出擴大或減少的決定的。市場雖有及時、靈敏的特點,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長期趨勢,當人們為追求市場上的高價而生產某一產品時,該商品的需求可能已經達到飽和點,而商品生產者卻只有等到滯銷引起價格下跌后才能知曉。這就是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帶來的不良后果。從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存在的缺陷可以總結出,雖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必須同時更好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更好地保證經濟秩序穩定,推動經濟健康發展。課后活動:學生搜集市場活動的一些案例,說明應該如何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課程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