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之地圖知識[知識要點]一. 地圖上的比例尺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用式子表示就是:地圖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種表達方式:1. 線段式:在地圖上畫一條線段,注明1CM代表實地距離多少KM。2. 文字式:用文字寫成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00KM。3. 數學式:用數字表示圖上的比例尺大小。例如:1:1000000根據比例尺,可以在地圖上量算出圖上兩個地點之間的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衡量,即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反之比例尺愈大。二. 地圖上的方向1. 一般地圖:面對地圖,一般把它的上方定為北,下方定為南,左方定為西,右方定為東2. 有指向標的地圖:我們就根據指向標確定方向3.經緯網地圖:根據經緯線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批示東西方向,在經緯線成圓弧形的情況下,確定方向時要特別注意。三. 圖例和注記1. 圖例:它是對地圖上各種符號含義的說明,即地圖上用來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各種符號和顏色叫圖例。2. 注記:在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等的數字,都叫注記。四. 海拔和相對高度1. 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或絕對高度2. 相對高度:表示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它們均是表示地面高度的方法。五. 等高線和等深線1.概念:在地圖上,把陸地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高線。用等高圖可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狀況。在一同幅圖上,等高線愈密集,表示地表坡度愈徒;等高線愈稀疏,表示地表坡度愈緩。把海洋中深度相同能各點連接成線,叫等深線。在地圖上,從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2.地形圖: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狀況的地圖,為地形圖。用等高線繪制成的地形圖,稱為等高線地形圖。通過等高線可以判讀一幅地形圖所表示的實際地形的部分特點:<1>坡度徒緩:(在概念中有敘述)<2>山頂、盆地和洼地:閉合等高線的數值內高外低為山頂,內低外高為盆地或洼地。<3>山脊和山谷:一組等高線向高處凸出表示山谷,向低處凸出表示山脊。<4>鞍部:兩個山頂中間的低地,形似馬鞍(兩組對峙的山脊等高級及兩組背向的山谷等高線交界處)。<5>陡崖:等高線密集到相重合處。3.地形剖圖:地形剖圖是建立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而成的,它表示沿地面某一方向部出的垂直斷面圖。這是為了更直觀地看出某條線了地面起伏和坡度的情況。[復習指導]地圖是用符號,文字和顏色,將地球表面的各種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數學法則縮繪于平面上的圖。人們通過地圖可以了解某個地區,國家,以至整個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數量、質量特征和時、空分布狀況。是作為人們認識其活動地域環境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以本章的地圖知識是我們學習地理知識,甚至其它學科知識(歷史)的必備基礎。在學習本章知識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如下幾點:一. 比例尺大小與范圍大小、內容詳略關系一般來說,所畫地區范圍愈小,要求表示的內容愈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該愈大;反之應愈小。在同樣大小的圖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就越小,反映內容就越詳細,精確度就越高;反之,表示的范圍就越大,內容就越簡略,精確度就越低。二. 地圖判別方向1.地圖上的方向判定要本著:先經緯網判定,無經緯網,再根據圖中的指向標判定;如果地圖上,即無經緯網,又無指向標,則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原則判定方向。2.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根據地球自轉方向來判定東的方向。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的為東方向,反之則為西方向。在以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地球自轉方向呈逆時針方向,這意味著,在以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沿著逆時針方向為東方向。南極為中心的地圖,地球自轉方向則是順時針方向。三. 等高線地形圖與地表的三種地形類型的關系根據等高線判讀地形類型和地形區時,可根據等高線的形態和分布,把地形區分為三大類:1. 有起伏,即等高線呈閉合圈狀:1丘陵--等高線分布稀疏,彎折處平緩,相對高度一般在100M以下,坡度和緩。2 山地--等高線注記數值大,分布都比較密集,河谷轉折呈V字形,說明海拔和相對高度大,坡度大,溝谷幽深。2.起伏不明顯,即等高線呈平滑直線,彎折較少:1平原--等高線注記數值在200M以下,并分布稀疏。說明海拔在200M以下,廣闊平坦,起伏小。2高原--等高線在高原的邊坡上分布十分密集,而到了頂部明顯稀疏。說明絕對高度大,而相對高度小。3. 四周高中間低,即等高線呈閉合狀,外高內低--盆地四. 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首先、道德根據要求,在等高線上設剖面線,以其水平距離作橫坐標。第二步,用等高線圖的高度作縱坐標,確定垂直比例尺(根據需要,一般比水平比例尺大)。第三步,自剖面線與等高線的各交點處作垂直投影于縱標相應高度的平行虛線上。最后,將縱坐標平行虛線上的各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即為地形剖面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