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之地球上的大氣[知識要點]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1、大氣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1)大氣是地球的保護層,使地球表面的熱量變化不至于過劇烈,并使地表少受外來天體的撞擊。(2)大氣是天氣變化的物質基礎,同時大氣對水的循環、地表形態等都起著重大影響。(3)大氣是生物和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大氣。2、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成 分含 量作 用干潔空氣氮(N2)約占78%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O2)約占21%一切生物維持生命必需的物質二氧化碳(CO2)很少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對地面有保溫作用臭氧(O3)很少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保護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線傷害。水 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也能吸收地面輻射,起保溫作用。固體雜質很少作為凝結核,促成水汽凝結3、大氣的垂直分層(見下面的圖表)層次高度特點形成原因對流層①低緯17-18千米②中緯10-12千米③高緯度8-9千米①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平均氣溫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6℃②空氣對流運動顯著③天氣現象復雜多變①對流層大氣的熱量直接來自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②對流層上部冷下部熱,有利于空氣的對流運動平流層從對流層頂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圍①氣溫起初不隨高度變化或變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迅速上升②上部熱,下部冷,大氣穩定,不易形成對流,大多以水平運動為主。水汽含量極少,能見度好,天氣晴朗,對高空飛行有利平流層氣溫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響,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層中的臭氧層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而使氣溫升高中間層從平流層頂到85千米高度的范圍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相當強烈,又稱高空對流層因為這一層幾乎沒有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的緣故電離層從中間層頂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圍①氣溫隨高度增加上升很快②大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該層中的大氣物質(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長小于0.175微米的太陽紫外線的緣故散逸層電離層頂以上的大氣一些高速度運動的空氣質點,經常散逸到星際空間去,是地球大氣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層次受地球引力場的束縛很弱二、大氣的熱狀況1、太陽輻射(1)太陽輻射的概念: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稱為太陽輻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2)太陽輻射波長:太陽輻射的主要波長范圍是0.15--4微米,包括紅外線(大于0.76微米)、紫外線(小于0.4微米)和可見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因此太陽輻射又稱為短波輻射。(3)太陽輻射強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鐘內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叫太陽輻射強度。太陽高度角是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2、大氣的熱力作用(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長較短的太陽紫外線;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長較長的太陽紅外線②反射:云層和塵埃對太陽輻射進行反射。云層愈厚,云量愈多時,反射作用愈強③散射:以空氣中的分子、塵埃、云滴等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散射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①大氣吸收太陽短波輻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陽輻射能透過大氣射到地面。②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從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熱量保存在大氣中。③大氣輻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稱為大氣逆輻射,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3、氣溫的時空分布(1)氣溫的時間分布①氣溫的日變化時間日出→正午正午→14時左右14時左右→日出前后太陽輻射強度不斷增強開始減弱繼續減弱地面儲存熱量不斷增多增多→盈余→虧損繼續虧損地面溫度不斷增強升高→13時達最大值→降低不斷降低地面輻射不斷增強繼續增強至13時達最大值→減弱不斷減弱氣溫不斷上升繼續上升至14時達最高值不斷下降,日出前后達到最低值②氣溫的年變化?太陽輻射最強月份氣溫最高值月份太陽輻射最弱月份氣溫最低值月份形成原因大陸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1月(北半球)7月(南半球)地面儲存熱量海洋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8月(北半球)2月(南半球)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2月(北半球)8月(南半球)海洋熱容量大,受熱和放熱都比陸地慢(2)氣溫的水平分布①一般情況下氣溫從低緯向兩極遞減,這是因為太陽輻射能量因緯度而異的緣故。由于氣溫的分布還與大氣運動、地面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等溫線并不完全與緯線平行。②南半球的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這是因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廣闊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質比較均一的緣故。③北半球1月份大陸上的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這表明在同一緯度上,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夏季大陸比海洋熱。④7月份世界上最熱的地方出現在北緯20°--30°的沙漠地區,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熱中心。1月份西伯利亞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大陸上。三、大氣的運動1、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①大氣運動的狀況:大氣運動包括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前者叫對流,后者叫風。②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能。③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陽輻射對各緯度加熱的不均勻,造成高低緯間的冷熱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④大氣運動的直接原因:冷熱不均引起空氣上升和下沉的垂直運動,空氣的上升或下沉導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氣壓差異又是形成空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2、大氣的水平運動的三種力(見下圖)(1)水平氣壓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而產生的一種力,如果沒有其他外力的影響,風向應垂直于等壓線,從高壓指向低壓。(2)地轉偏向力:由地球自轉而產生的一種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響使風逐漸偏離了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在沒有摩擦力的情況下,風可以一直偏轉到風向平行于等壓線為止。(3)摩擦力:實際大氣中,特別是近地面的風,由于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個角度。3、大氣運動的形成(1)氣旋和反氣旋--最常見的運動形式?氣旋反氣旋概念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低于四周氣壓的區域,叫低氣壓。在低氣壓區出現的大型空氣旋渦叫氣旋。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高于四周氣壓的區域,叫高氣壓。在高氣壓區出現的大型空氣旋渦叫反氣旋。形成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氣壓的氣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動,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成按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在南半球形成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中心的氣流被迫上升運動。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氣壓的氣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動,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向右偏轉按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在南半球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旋渦。紅心形成下沉氣流。天氣狀況中心空氣在上升過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氣旋過境時,常出現陰雨天氣。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的臺風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特殊形式。中心空氣在下沉過程中,由于氣溫升高,水汽逐漸蒸發,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氣晴朗,夏季炎熱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熱帶高氣壓反氣旋控制下形成的。(2)大氣環流--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①意義:具有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通常稱為大氣環流。大氣環流輸送熱量和水汽,從而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調整了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②氣壓帶和風帶:不計海陸分布和地形的影響,引起大氣環流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從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緯向帶狀分布的氣壓帶和風帶。環流圈氣壓帶或風帶范圍形成對氣候的影響低緯環流中緯環流赤道低壓帶南北緯5°之間接受太陽輻射最多,氣溫很高,近地面空氣層受熱膨脹,氣流上升,氣壓下降。上升氣流為主,全年高溫多雨信風帶副熱帶高壓帶與赤道低壓帶之間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定向風,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東北信風,南半球形成東南信風一般少雨,但大陸東岸風從海上吹來,降水較多副熱帶高壓帶南北緯30°附近氣流在高空堆積下沉,使低空空氣密度增大,氣壓升高下沉氣流為主,降水少,氣候干燥中緯環流高緯環流西風帶南北緯40°--60°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為偏西風大陸西岸,風從海上吹來,降水豐富,向內陸逐漸減少副極地低壓帶南北緯60°附近西風氣流與極地東風相遇,互相推動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對的低氣壓帶。氣旋活動頻繁,多陰雨天氣極地東風帶極地高氣壓帶與副極地低壓帶之間從極地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風,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偏轉為東風嚴寒,少雨烈風極地高氣壓帶南、北極附近接受太陽輻射量很少,氣溫很低,空氣冷重下沉、氣壓高氣候嚴寒,降水稀少。③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由于海陸之間熱力性質的差異,使氣壓帶和風帶受到破壞,形成冬夏海陸氣壓活動中心,進而形成了季風環流。氣壓活動中心北半球月份形成原因氣壓中心大陸海洋7月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熱低壓切斷印度低壓夏威夷和亞速爾高壓1月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冷高壓切斷亞洲高壓阿留申和冰島低壓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季風環流地區季節形成原因風向東亞冬季空氣由亞洲高壓吹向太平洋低壓西北季風夏季空氣由太平洋高壓吹向亞洲的印度低壓東南季風南亞冬季空氣由亞洲高壓吹向赤道低壓東北季風夏季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南風西南季風四、大氣降水1、降水的形成:大氣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水汽和凝結核,它們是形成降水的物質基礎??諝庵械乃吭黾踊蜻\行過程中氣溫下降,促使水汽達到飽和狀態,形成降水。2、降水的分類類別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臺風雨成因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濕熱空氣上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暖濕空氣前進途中,遇到地形阻擋,被迫迎風爬升,水汽凝結形成降水暖濕空氣在鋒面上抬升,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降水暖濕空氣繞臺風中心旋轉上升時,水汽凝結形成降水特點強度大,歷時短,范圍小,常伴有暴風、雷電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稀少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小強度很大,多為暴雨,且伴有狂風、雷電分布赤道地區常年發生,中低緯地區夏季午后山地迎風坡多分布于中緯地帶熱帶洋面上3、降水量的變化(1)季節變化:降水量在一年內的變化或分配狀況,稱為降水量的季節變化。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內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較均勻,例如赤道地區、西歐等地屬于這種情況;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內分配不均,例如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區則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多雨。(2)年際變化:降水量在各年間的變化狀況,稱為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在海洋性氣候地區降水量年際變化不大,而在季風氣候地區大些,內陸干旱地區變化最大。4、降水量的地理分布: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緯度、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從緯度分布看,全球可分為赤道多雨帶、溫帶多雨帶和副熱帶少雨帶、極地少雨帶。五、天氣和氣候1、天氣和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天氣是指一個地區短時期內大氣的冷暖、干濕、風雨、陰晴等物理狀況。它是由影響大氣物理狀況短期變化的因素造成的。氣團和鋒面的活動是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1)氣團:概念在廣大范圍內物理性質比較均勻的大團空氣形成條件①大范圍性質均勻的下墊面(大陸和海洋)②穩定的環流形式分類按溫度①冷氣團(氣團溫度低于移經地區氣溫)②暖氣團(氣團溫度高于移經地區氣溫)按源地①冰洋氣團②極地氣團(大陸、海洋)③熱帶氣團(大陸、海洋)④赤道氣團與天氣的關系①單一氣團控制,天氣單調②兩種氣團交替,天氣變化③兩種氣團交界地區,天氣變化最劇烈對我國的影響冬季:蒙古、西伯利亞極地氣團,天氣寒冷干燥;夏季:副熱帶太平洋的熱帶氣團和印度洋的赤道氣團,帶來豐沛降水(2)鋒面:①鋒的概念:鋒是鋒面與鋒線的統稱。鋒面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所形成的交界面。鋒線是鋒面和地面相交的線。②鋒是特征:鋒面是一個狹窄而傾斜的過渡地帶;鋒的兩側是一個溫度和濕度差異很大的地帶,鋒面附近天氣變化劇烈,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現象。③鋒面與天氣:鋒面的分布冷鋒與天氣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叫冷鋒。冷氣團前緣插入暖氣團下部,使暖氣團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卻過程中成云致雨。冷鋒過境時,會出現大風,云層增厚和雨、雪天氣。冷鋒過境后,冷氣團占據原來暖氣團位置,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好。根據冷氣團的移動速度,可將冷鋒分為兩類:一類是慢行冷鋒,冷氣團移來速度較慢,暖氣團被迫沿冷氣團平穩爬行,逐漸冷卻凝結,多產生連續性降水;另一類是快行冷鋒,冷氣團移來速度很快,迫使暖氣團急劇抬升,鋒面上往往出現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節的大風或沙暴天氣,以及冬季的寒潮,屬冷鋒天氣。暖鋒與天氣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叫暖鋒。在暖鋒上,暖氣團沿冷氣團主動地徐徐爬升,冷卻凝結產生云、雨。當暖鋒過境時,云層加厚,形成連續性降水;暖鋒過境后,受單一暖氣團控制,氣溫升高,雨過天晴。春季,長江以南和東北地區,常有暖鋒活動。準靜止鋒與天氣準靜止鋒是指移動幅度很小的鋒。其時,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遇地形阻擋,鋒面移動緩慢,或較長時間在一個地區擺動,造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初,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就是準靜止鋒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準靜止鋒使得昆明和貴陽天氣有很大差異。2、氣候和形成氣候的因素: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特征。它是由影響大氣物理狀態的長期變化的因素造成的。一個地區的氣候是由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面狀況等自然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對氣候也有一定的影響。(1)太陽輻射:太陽輻射隨緯度的變化而變化,造成高低緯度熱量的差異,是氣候形成的最基本素。(2)大氣環流:大氣環流促進了高低緯、海陸之間熱量與水汽的交換,在不同的氣壓帶、風帶控制下,氣候不同。(3)地面狀況:地面是對流層中熱量與水汽的主要來源,直接影響大氣中的水熱狀況,主要表面有:①地面性質不同,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不同,地表獲得太陽熱量不同;②海陸分布不同,海陸熱容量與傳熱方式不同,造成相同緯度上的水熱狀況不同;③地表形態不同,對氣流影響的程度不同,造成水熱狀況不同;④洋流性質不同,熱能的輸送和交換也不同,暖流對流經沿岸地區有增溫加濕作用,寒流對流經沿岸地區有降溫減濕作用。3、人類活動與氣候的關系:(1)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②對水利建設的影響;③對城市建設的影響;④對交通工程建設的影響;⑤對人類健康的影響;⑥對形成自然災害的影響。(2)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①改變地面狀況,進而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庫和灌溉工程,可以引起地面熱量和水汽發生變化,使局部地區降水有所增加,氣溫的變化緩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則可能使氣候惡化。②人類的生產活動、生活活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會引起溫室作用、熱島效應,使全球氣溫升高;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會破壞臭氧層;排放出發塵埃會削弱太陽輻射導致氣溫降低。③在人口密度大,工業集中的城市,氣溫比郊區高,風速比郊區小,上升氣流顯著,霧和低云增多。4、世界氣候類型(略)[復習指導]復習本單元應抓住兩條脈絡:一是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和各層的特點;二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對流層大氣的情況。大氣溫度的時空分布、大氣的運動、大氣的降水、天氣和氣候等,都是指對流層大氣而言。本單元的一大特點是概念多、原理多,內容豐富,涉及知識面廣,并貫穿到地理學科的各個領域之中,所以在復習時應注意弄懂原理,搞清概念,抓住重點,掌握規律,注意把大氣對地理事物各個方面的影響聯系起來復習。概念多、原理多,特別是形成空間概念就更不容易。借助讀圖、畫圖訓練,就能比較容易掌握。圖的特點是形象、直觀、容易表示空間概念;知識容量、內在聯系可以清楚地表現出來。因此,復習本單元最能做到邊復習邊畫圖,在此基礎上,運用比較、分類、綜合等方法,來提高復習的深度和廣度。一、大氣的垂直分層掌握大氣垂直各層特點的關鍵是各層氣溫的垂直變化,而各層氣溫的垂直變化又取決于各層大氣成分對輻射波長的選擇吸收特征。例如: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能強烈地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使大氣增溫,所以,離地面(熱源)愈近,氣溫愈高,離地面愈遠的上空,氣溫愈低。正因為此,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上冷下熱,導致對流層運動顯著;含有水汽的空氣在上升過程中遇冷凝結,易于成云致雨,所以天氣現象復雜多變。二、大氣的熱狀況1、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陽高度角,這是因為:太陽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陽輻射散布的面積愈小,光熱集中,地表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愈多;太陽高度角愈大,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愈短,被大氣削弱得愈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就愈多;反之,太陽高度角愈小,太陽輻射強度就愈小。2、大氣的熱力作用:主要表現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上述兩個問題的掌握關鍵在于抓住大氣對輻射波長的選擇吸收特征。例如,了解大氣成分對太陽輻射中不同波長的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的選擇特征,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來。再如,了解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和對地面長波輻射的選擇吸收特征,也就容易理解大氣為什么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3、氣溫的時間變化: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而地面熱量的多少又取決于地面熱量收支狀況。當地面的熱量收入(主要是太陽輻射和大氣逆輻射)大于熱量支出(主要是地面輻射)時,地面存儲的熱量增多,地面溫度升高,地面輻射增強,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后,氣溫隨之升高;反之,當地面熱量收入小于熱量支出時,地面儲存的熱量減少,地面溫度下降,地面輻射減弱,氣溫隨之下降。4、氣溫的水平分布和變化特點應從分析等溫線分布的熱點入手進行復習:①等溫線愈密,氣溫差別愈大;等溫線愈稀疏,氣溫差別愈小。②等溫線走向與緯線平行,說明氣溫受緯度的制約明顯;等溫線走向與海岸平行,說明氣溫受海洋的影響大。③等溫線呈封閉曲線,則表示是溫暖或寒冷中心。④等溫線的走向與山脈的走向平行,則表示氣溫受地形影響顯著。⑤等溫線向高緯彎曲,則說明該地區氣溫比同緯度高;等溫線向低緯彎曲,則說明該地區氣溫不同緯度低。三、大氣的運動1、氣壓與溫度、高度的關系一般情況是:①在同一高度上,氣溫高,氣壓低;氣溫低,氣壓高。②在不同高度上,愈往高空,氣壓愈低,近地面氣壓高低往往與高空相反。2、氣旋與天氣:氣旋的不同部位,大氣運動情況不同,因而天氣特點也有很大差異。在北半球氣旋的東部以偏南氣流為主,因其來源于較低緯度,氣溫較高,水汽含量較大,可出現云雨天氣;在氣旋的西部,以偏北氣流為主,因其來源于較高緯度,一般氣溫偏低,水汽含量少,可出現降溫、大風天氣;在氣旋中心,氣溫以上升運動為主,若水汽充足,經常出現云雨。3、反氣旋與天氣:在北半球,反氣旋的東部以偏北氣流為主,因其來源于較高緯度,氣溫較低,水汽含量少,多出現降溫風沙天氣,在反氣旋的西部,以偏南氣流為主,氣溫較高,水汽含量多,可出現升溫和云雨天氣;在反氣旋的中心附近,以下沉氣流為主,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多晴朗天氣。因反氣旋范圍廣大,又經常穩定少動,所以在其籠罩下的廣大地區經常持續干旱,重者成災。四、天氣和氣候1、鋒面與天氣:不論冷鋒、暖鋒還是準靜止鋒,造成天氣變化的實質都是冷暖氣團相遇,冷氣團插入暖氣團之下,暖氣團沿冷氣團斜坡上升,上升冷卻才有凝云降水現象出現,這是共同特征。不同點要看冷氣團向暖氣團方向移動,還是暖氣團向移動,因而產生冷鋒和暖鋒的區別;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因地形所阻,推進遲緩就形成準靜止鋒。鋒面是重要的降水系統,對天氣變化影響很大,不同性質的鋒面可造成不同的天氣。復習時,要從鋒的生成、移動和變化的規律入手,落實到所產生的天氣現象。2、如何判斷氣候類型:判斷氣候類型的主要依據是氣溫和降水。氣溫要從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各月平均氣溫值;②最熱月、最冷月的月份;③最熱月均溫和最冷月均溫。降水要從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降水量;②降水的季節變化,即屬于年雨型、夏雨型還是冬雨型。運用比較法,找出幾種容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異同點,是判斷氣候類型的關鍵:①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相同點:各月氣溫都高達20℃以上,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旱季和雨季)。不同點:熱帶季風氣候只存在北半球,雨季降水量比熱帶草原多;熱帶草原南北半球都有分布,雨季降水量比熱帶季風氣候少。②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相同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不同點:最冷月平均氣溫,亞熱帶季風氣候在0℃以上,而溫帶季風氣候在0℃以下;亞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長(4、5月--9、10月),而溫帶季風氣候雨季短(集中在7、8月)。③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不同點:最冷月平均氣溫,溫帶大陸氣候在0℃以下,而溫帶海洋氣候在0℃以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各月降水分配比較均勻,而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夏季稍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