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地理知識點系統總結24 2. 特點 ① 物質和化學變化過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過程。 ② 不受季節和地域嚴格限制。除農產品加工工業是一定季節性和地帶性。采掘業和資源能源密集型工業具一定地域性外。只要具備資金、技術、設備、勞力以及地域空間、原材料、能源、水源即能進行生產。 3.歷次技術革命起始時間主要標志新的工業部門工業布局及主要工業基礎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紡織工業,鋼鐵工業等① 由分散走向集中,主要在煤、鐵產地和交通便利地。② 英國曼徹斯特棉紡織工業區,伯明翰鋼鐵工業基地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19世紀70年代電氣化電力、化學、石油、汽車、飛機制造業① 規模更大更集中②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原蘇聯歐洲部分工業區。世界形成西歐、美國兩大工業地帶第三次工業技術革命20世紀50年代微電子技術發展及其普遍應用電子、宇航、半導體、核激光、高分子合成等工業① 集中走向分散,新興工業主要在知識技術密集地和現代交通發達地② 美國硅谷,日本硅島,英國蘇格蘭,德國慕尼黑二. 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 1. 自然條件 ①必要條件 A土地 B水源 C原料 D能源 ②特殊條件 將潔凈空氣是電子和感光器材廠所必備的。 2. 經濟因素 ①農業經濟基礎 A商品糧基地 B副食品基地 C農產品原料 ②節省運輸費用,提高經濟效益 A近原料地這是原料笨重而制成品減重大的工業布局原則,如低品位生鐵冶煉廠、制糖廠、罐頭廠棉紗廠等。 B近能源地 這是能耗大的工業布局原則,如有色金屬冶煉廠、早期鋼鐵工業。 C近消費地 這是成品減重小,運費成本大的工業布局原則、為棉布廠、石油加工廠、食品廠、家具制造廠、印刷廠等 D近港口、鐵路樞紐 這就間接靠近原料地、能源地和消費地,是大型工業基地必備條件。 3. 社會協作條件 ①社會服務A水、電、氣郵政電信網絡等基礎設施 B技術咨詢和培訓 C文教、醫療、娛樂等 ②生產協作 A原材料 B零部件 C加工服務 D副產品再加工 ③協作效果好,會產生聚集效應。 4. 勞力與技術因素 ①近廉價勞力地 這是若干勞動密集型工業布局原則,如紡織、普通服裝制造,收音機、電視機和照相機的裝配廠。 ②近高科技人才地 這是若干知識密集型工業布局原則,如化學、電子、飛機、精密儀表廠。 5. 環境因素 ①宜在城鎮的下游方 這是水體主污染型工業布局原則,如印染廠、電鍍廠、造紙廠等。 ②宜在城鎮的下風向 這是大氣主污染型工業布局原則,如水泥廠、釀造廠等。 ③宜在城鎮下風向和下游 這是水體、大氣雙污染型工業布局原則,如化工廠、煉油廠等。三. 世界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 1. 世界工業迅速發展 ① 世界工業最發達三極是歐共體、美國、日本 ② 發展中國家民族工業已形成較完整體系是印度、巴西、中國等。 2. 工業生產和布局的趨向 ① 在新的燃料、原料地出現新的工業中心。除煤、鐵等屬傳統原燃料外,其它都屬新的原燃料。 ② 大型現代化傳統工業發展趨緩,新興工業多以中小型為主。產品由"重厚長大"型轉向"輕薄短小"型。 ③ 工業分布由集中趨向分散。如日本向南、北兩端擴展;美國向西、南擴散;德國向南擴展;俄羅斯向東擴散。發達國家從環保考慮新興工業多分散,發展中國家從經濟技術考慮基礎工業仍多集中。 ④ 工業布局在煤鐵復合型、臨海型基礎上,出現了臨空型新布局。由于超級油輪、巨型船舶集裝箱的出現,為臨海型布局提供可能,如日本福山、意大利塔蘭托、上海寶鋼等;而超高壓輸電技術和核電技術出現,以及能耗少的電子工業的興起,為臨空型布局奠定基礎,如美國硅谷、日本硅島、北京中關村等。四. 我國的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 1. 建國及改革開放以來成就 ①建國成就 A工業增長速度居世界首位 B工業部門較齊全 C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D工業布局有明顯改善 ②改革開放的成就 A加快基礎設施、基礎工業建設。突破能源、交通電信等瓶頸,建成機械、電子、石化、汽車、建筑業五大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B調整了重工業和輕工業發展速度和比例。 C加大國企體制改革和技術改造力度,努力提高經濟效益。 D根據市場原則改善工業布局,實行沿海、沿江、沿邊的全方位開放政策,鼓勵鄉鎮企業、第三產業發展,加快開發西部,實現共同富裕。 2. 我國工業布局原則及布局調整 ① 布局總原則 A. 充分利用、合理發展原有工業基地,積極發展內地工業 B. 使工業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和消費地 C. 促進各地區工農結合、城鄉結合和各民族團結 D. 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E. 注意大中小項目結合,工業生產的地域分工和區際聯系 ② 鋼鐵工業布局調整 A. 加強發展原基地,如鞍本、京律唐、上海、太原、重慶等鋼鐵工業基地。 B. 新建內地新基地、如包頭、武漢、攀枝花及大型鋼鐵工業基地。 C. 除西藏外,各省區都有中小型鋼鐵廠。 ③ 紡織工業布局調整 A. 加強沿海老基地,如上海、天津、青島、無錫 B. 近棉產地、消費地建新基地、如北京、石家莊、邯鄲、鄭州、武漢、西安、烏魯木齊、成都 C. 在重工業區平衡性別構成、如鞍山、包頭 D. 近羊毛產地建毛紡廠,如烏魯木齊、銀川、西寧、林芝。但三大毛紡中心是京津滬。 3. 我國主要工業地區和工業地帶 ① 滬寧杭工業基地 A. 以上海為中心,包括蘇州、杭州、南京等工業中心。 B. 全國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電子、輕型及精密機械、輕紡、化工突出 C. 能源、礦產資源缺乏 ② 京津唐工業基地 A. 以北京、天津、唐山為中心 B. 北方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鋼鐵、機械、輕紡、化工發達。 C. 水源缺乏 ③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A. 以沈陽和大連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撫順、遼陽等工業城市 B. 我國重要老重工基地,鋼鐵、煤炭、造船、石化工業發達 C. 能源、水源不足 ④ 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 A. 以廣州、深圳、珠海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各城鎮 B. 我國以出口加工業為主的外向型工業基地,輕工業很發達 C. 礦產資源、能源不足 ⑤ 東部沿海工業地帶 A. 包括五個特區、五個經濟開放區、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以及四大工業基地 B. 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外向型企業和對外貿易重要地帶 C. 煤炭、電力嚴重制約 ⑥ 長江沿岸工業地帶 A.包括滬寧杭工業基地,武漢為中心鋼鐵、輕紡工業基地,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鋼鐵工業基地,以烏江水電站為中心貴州礦業基地,以攀枝花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 B. 礦產、水力豐富,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由沿海深入內地促進西部開發的黃金水道。 ⑦ 隴海-蘭新沿線工業地帶 A. 包括徐州煤炭工業,鄭州輕紡工業,洛陽機械工業、西安飛機制造工業,蘭州石化,新疆石化工業等基地。 B. 是亞歐大陸橋的捷徑,開發西部的黃金通道。 4. 消除工業"三廢",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① 我國環境污染主要來自工業"三廢",即廢氣、廢水、廢渣。 ② 消除措施 A. 要預防。努力通過技術改造,根治污染源,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同步進行。 B. 綜合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如硫酸廠可回收有色金屬冶煉廠排放的"廢氣";建材廠可利用火電廠的粉煤灰。 C.作無害處理。如建污水處理廠;焚燒或掩埋廢渣;通過除塵裝置消除煙塵;通過化學手段消除廢氣中So2,Co和氮氧化合物。 D. 加強法制,建立、健全各項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法規。[復習指導]一. 本章節最重要的規律性內容是工業布局的影響因素,復習時要把握兩種邏輯層次。第一種邏輯層次是: 1. 工業布局主導性因素,以求最大經濟效益 ① 近原料地, ②近能源地, ③近特定資源地,如采掘業、水電業等, ④近消費地, ⑤近廉價勞力地, ⑥近科教發達地,具體內容祥見前面知識要點。 總之,都要近交通便利地和聚集效應地。 2. 工業布局限制性因素,以求最大環境效益 ① 下風向或兩個主導風向相垂直郊外, ②河流流向,上游或下游, ③與城區的相對位置, ④綜合利用項目配套,具體內容詳見前面知識要點。 3. 中國工業布局總體性原則,更多的是考慮社會效益 ① 積極發展原有工業基地,積極發展內地工業 ② 促進各地區工農結合、城鄉結合和各民族之間的團結 ③ 綜合國防安全的需要 ④ 區域分工、區際聯系 復習時要把握的第二種邏輯層次是: 1. 地區發展工業的條件分析 ① 水源、資源、能源條件 ② 水、陸、空交通條件 ③ 勞力數量及群體素質與技術狀況 ④ 歷史背景及協作條件 ⑤ 農業基礎 2. 廠址評價 ① 用地用水狀況 ② 風向與流向 ③ 原、燃料 ④ 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 ⑤ 與城區的相對位置二. 本章節相當部分內容應列表并對照地圖來比較分析,準確認識相關內容異同,加深記憶。如: 1.部門生產過程特點時空分布特點科技發展對布局的影響農業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結合合 季節性與周期性,地域性溫室手段及生物技術發展,時空局限性有所降低工業理、化變化過程,少量微生物作用過程不受季節和地域嚴格限制進一步不斷擺脫資源、能源的地域限制 2.布局類型主導因素主要條件主要工業中心煤鐵復合體型煤和鐵(原、燃料) 第二次技術革命使煤鐵等資源開采規模迅速擴大 美東北部工業區,范圍中部區,德國魯爾區臨海型廉價海運 超級油輪,巨型船舶和集裝箱技術的出現 日本京濱、阪神、名古屋、北加州工業區臨空型知識和技術 超高壓輸電技術和核電技術出現,能耗小的電子工業興起,現代化空港和高速公路 美"硅谷",日本"硅島" 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