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地理知識點系統總結186、 注意自然要素之間相互關系,重視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與記憶。例如: ① 外流河水文物特征理解,降水量與蒸發量→流量多少,雨季長短→汛期長短;最冷月氣溫→有無結冰期;植被狀況→含沙量多少。 ② 降水時空分布規律→水資源時空特點。 ③ 夏季風推移規律決定氣候降水時空分布規律,決定北方比南方降水少、雨季外;決定北方比南方流量小、汛期短;決定長江中下游與黃河中下游的梅雨與春旱、伏旱與夏滯同時出現;決定長江南北對稱分布的支流所起的錯開來洪、調節水量的作用…… ④ 地勢階梯狀→水能豐富;地形類型→土地資源;等等。第二單元中國人文地理[知識要點]一. 我國的行政區劃1.三級行政區:我國疆域遼闊,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有(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市)、鄉(鎮)三級,我國擁有34個省級行政區。如下結構意示圖:2.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北京市京北京天津市津天津河北省翼石家莊山西省晉太原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呼和浩特遼寧省遼沈陽吉林省吉長春黑龍江省黑哈爾濱上海市滬上海江蘇省蘇南京浙江省浙杭州安徽省皖合肥福建省閩福州江西省贛南昌山東省魯濟南河南省豫鄭州湖北省鄂武漢湖南省緗長沙廣東省粵廣州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海南省瓊海口重慶市渝重慶四川省川或蜀成都貴州省貴或黔貴陽云南省云或滇昆明西藏自治區藏拉薩陜西省陜或秦西安甘肅省甘或隴蘭州青海省青西寧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香港特別行政區港香港臺灣省臺臺北?二. 人口和民族1.人口:1997年全國人口估計已達12.6億人。我國人口的空間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鎮人口比重小。我國約有三千多萬華僑和華人生活在國外。僑胞的原藉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加快,龐大的人口數量嚴重地制約了我國社會的發展,所以國家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其主要內容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其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2.民族:我國是一個統一的擁有56個民族的國家,漢族人口最多,約占92%;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狀況是: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在邊疆地區,漢族多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三. 自然資源1.我國許多自然資源不僅數量大,而且種類多,是世界上礦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但因為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的資源量就很少,這是我國自然資源國情的基本特征。如:我國土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人均值的1/3;我國耕地總面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只相當開世界人均值的1/3。2.資源和水能資源(1)水資源時空分布局的特點: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是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夏秋兩季多,多春兩季少,各年之間的變率也很大。(2)解決水資源不足的途徑:①跨流域調水,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例如引灤入津工程,引黃濟青工程及南水北調等。②興修水庫,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年約變化大的問題.③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3)水能的分布與開發:我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行瓦,居世界第一位.但分布極不均衡.70%的水能分布在西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區,其中以長江水系為最多,其它為雅魯藏布江水系.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4.土地資源:<1>.特點:一.我國土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二.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量少;三.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相對數較少;四.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土地生產力地區差異顯著.<2>分布:一.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濕潤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二.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區、如圖:《草原自東向西的變化》。三、林地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區和邊疆地區,以及東南的山地。5.礦產資源:<1>.分布特點:我國礦產資源具分布廣泛,相對集中的特點。我國煤、鐵、石油的產區,北方居多;有色金屬礦南方居多。<2>.能源礦產:在我國能源資源中,煤的儲量和產量均居首位,其次為石油和天然氣。我國煤炭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石油產量和發電量皆居世界第四位,是世界能源大國之一。主要煤礦和石油產區分分區如下:<3>金屬礦產:我國鐵礦資源豐富,其中河北、遼寧、四川三省的儲量最多。如下表我國是世界上有色金屬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鎢、銻、錫、鑰、鋅、釩、鈦、稀土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銅、銀、鉛、鐵、汞、鎳的儲量世界前列。主要礦區分布如下表。6.海洋資源<1>豐富的海洋資源:1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我國海域遼闊,近海漁場很多。東海素有"天然魚包"之稱,舟山漁場位置適中是我國第一大漁場。我國的魚類資源5000多種,蝦、蟹、貝、藻類幾千種。2海鹽和海石油:我國是世界上第一產鹽大國。渤海西洋天津,河北境內的長蘆鹽場有適于曬制海鹽的平坦海灘和利于海水蒸發的天氣,成為我國最大的鹽場。我國近海石油資源相當豐富,渤海、東海、南海等海域開采了石油。<2>海洋資源的保護:1 禁止過渡捕撈海洋生物資源。 2 防止海洋污染。四.農業1.種植業:<1>種植業與自然條件:種植業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世界上溫帶和熱帶的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地區,往往成為人類發展種植業的區域。我國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半濕潤的平原地區。由于氣候條件的顯著差異,一般以秦淮--淮河一線為界:1北方:主要是旱地,種植小麥、棉花、花生、甜菜,采用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制:2西方:主要是水田,種植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采用一年兩熟至三熟制。<2>糧食生產與多種經營:我國是一個人口從多的國家,糧食的需要量大,由于人口增長快,耕地面積不斷地減少,再加上自然災害的頻繁,所以糧食生產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因此,抓緊糧食生產十分必要。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國的農業生產是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相應地建成立了九大商品糧基地,和商品糖、油、棉等基地,以貫徹"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貫徹"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和"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方針。2.林業、牧業和漁業:〈1〉森林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我國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發下三個地區:1、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2,西南橫斷山地區、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區和喜馬拉雅山南坡;3,東南部臺灣、建,江西等省的山區。近年來,我國森林資源的生長量超過采伐量,成為世界上人工造林成績最顯著的國家。〈2〉畜牧業:我國的畜牧業可以分為:牧區畜牧業和農耕區畜物業兩類。目前,農耕區畜牧業在我國的畜產品生產中占主要地位。我國的牧區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主要的牧區: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優良的畜種有:內蒙古牧區的三河中,三河馬;新疆牧區的細毛羊;青海牧區和西藏牧區的牦牛等。〈3〉水產業:我國發展水產事業的水域資源條件是相當優越的,海洋方面(見海洋資源);大陸方面,約有2000年萬公頃水面。我國水產的人工養殖事業歷史悠久,淺海和灘滌是發展人工養殖的良好場所,大陸水面有1/3以上可供發展人工養殖。五。工業:目前,從全國來看,我國的主要工業基地是:〈1〉遼中南地區: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區內豐富的資源(鞍山、本溪的鐵、阜新、開灤的煤),便利的交通(稠密的鐵路網和大連港口),為發展重工業提供了有利條件。鞍山--本溪的鋼鐵工業大連的造船和石油加工業、遼陽的化纖工業都是國家重工業骨干。〈2〉京津唐工業區: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綜合性工業基地,輕重工業都有較發達。區內有豐富的鐵(遷安)、煤(開灤)、石油(華北)、海鹽(長蘆)等到資源,在此基礎上建成立了鋼鐵、化工、機械、輕紡等到工業,工業產值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今后重點可放在鋼鐵、石油化工、海洋化工、電子,高檔輕紡和精細化工方面。〈3〉滬寧杭工業基地:以上海為主要中心,包括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南京等工業中心在內,是我國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大型工業基地。它的工業產值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區內有較豐富的資源,工業歷史悠久,技術力量雄厚,統一的電網,發達的水陸空交通運輸出(長江航運和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洋運輸)。工業結構以輕型及精密機械、輕紡、電子、化工等到工業最為突出。但是能源和礦產資源缺乏。今后將繼續使用權結構輕型化,實行內聯外引,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開拓國際市場。〈4〉珠江三角洲:靠近香港和東南亞,是著名的僑鄉,為利用外資發展本區工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廣州深圳、珠海等到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是本區的工業中心,是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