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地理知識點系統總結11第四單元 地殼和地殼的變動[復習指導] 本章是地質學的基礎知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部分內容:地殼的情況、地殼的運動和地殼的演變。地殼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殼運動反映了地球運動并直接聯系看大氣熱力變化、大氣的運動以及地球上水循環運動等,因此本章內容和前面章節是密切相關的,同時也為后面的生物、土壤、自然帶,自然資源和能源,以及人類和環境等章節打下一定基礎。本章名詞概念比較多,但比較具體,聯系實際廣,抽象的地理原理比較少,易于理解,難度不大。復習中要注意概念所反映出的地理生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例如,地質作用與地質構造、礦物、礦產和礦床;地殼和殼石圈等。本章內容實踐性很強,復習時要多聯系實際,多觀察實物,多對比示意圖形,提高認識自然環境的能力。例如,對巖石,礦物的鑒別,對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的認識,以及對地殼形態變化的了解等,都需要更有意識。 1.地球的內部圈層 (1)地震波傳播的速度與其通過的介質性質有關。如果介質是均質體,地震波是等速直線傳播的。當介質性質發生改變時,地震波傳播的速度便有變化,特別是地震波通過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物質的分界面時,波速會發生突然變化(突快、突慢或突然消失)。復習這一部分的內容要緊緊抓住兩個界面--莫覆面和古登堡面,根據課本的示圖,弄清縱波和橫波在這兩個界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以此再推知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物質的特點和性質。 (2)區別地殼和巖石圈的概念,是復習的一個難點。復習時要將課本中有關上地幔的敘述用圖表示出來,分析地殼和巖石圈范圍大小。對于這一內容的掌握要注意兩個問題:①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②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因溫度高,使巖石接近熔點,局部是熔融流動狀態,是火山噴發、巖漿活動的重要發源地。 2.地殼的結構和物質組成 (1)各種礦物都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復習中重要在對礦物物理性質的掌握,尤其是幾種重要的造巖礦物(石英、長石、云母)此外,要把巖石、礦物、礦產、礦床等內容結合起來復習,畫出它們的聯系示意圖,即用圖示法表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地殼物質的循環是現代地質學的一個重要原理,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復習要注意三個問題:①地殼物質的循環也可稱為三大類巖石的互變,還可稱為地幔物質的熱對流,后者表明了能量的轉化,這是板塊構造學說動力的理論基礎;②地表的巖石除了噴出巖外還有侵入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這是由于在地下形成的巖石隨著地殼運動而升到地表。同理,地下深處也會有噴出巖,這是由于地殼運動下降而造成的。③地表的巖石受各種外力的侵蝕、搬運、堆積后,先形成沉積物,然后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才能形成沉積巖。 3.地殼運動 (1)復習要從認識地殼變動入手,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掌握實例加深理解是關鍵。例如,從喜馬拉雅山珠峰附近還能找到貝殼類的化石,說明地殼的上升運動;臺灣海峽底部發現有古河流河床的痕跡,說明地殼的下降運動;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邊保存的三根大理石柱柱表的痕跡特點,說明地殼有升有降。 (2)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復習除了對比它們的區別外,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它們之間的聯系,因為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雖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看主導作用,但不可忽視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勢。比如,我國的華北平原是典型的沖積平原,其形成原因充分說明了內外力的互相作用:內力作用使地殼不斷下降,而外作用--泥沙的堆積,對地殼的下降起補償作用。而黃土高原的形成又是外力作用的風沙堆積占優勢。復習時要時時和已學過的中國地形、世界各地區各國家的地形相聯系,加深理解,提高知識運用的能力。 (3)復習褶皺的兩種形態--背斜和向斜,要注意三個問題:①原始形態應是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凹陷;②變化了的形態是背斜容易成山,向斜容易成谷。其根本原因是受力不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造成的;③判斷背斜或向斜最根本的方法是巖層的新老關系,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冀巖層較新,向斜反之,不管是原始形態的拱起或凹陷,還是變化了的成山或成谷,上述新老關系是不變的。 4.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構造學說是建立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要將三者緊密結合進行復習,找出它們論點論據的區別,認識板塊構造學說的科學性和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學說的原理來解釋當今全球面貌特征以及一些重要的地理現象。比如,在南極洲發現大面積的煤藏,這要用大陸漂移說來解釋;海底火山又要用大洋擴張學說解釋比較合理;而巨大的褶皺山系又得用板塊構造學說更科學。 (2)板塊構造學說的核心是板塊,掌握板塊運動情況及其結果的關鍵是板塊的界線。復習最好的方法是繪制六大板塊草圖,標出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百看不如一畫,這是地理學習和復習的基本思想和原則。 5.地球內能的釋放 (1)地熱能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干凈無污染的能源,復習要和高中地理下冊的"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相結合,重在掌握目前人類對其利用的形式和現狀。 (2)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發生的原因、分布規律、造成的破壞情況以及如何認識震前預北為預報地震提供科學依據等都是重點內容,尤其要懂得分析烈度(地表被破壞的程度,大小的制約因素。復習過程要和中國地形中的我國地震分布地區的內容相結合。 6.地殼的演化 這部分內容是全章的總結,各地質年代的特征正好說明了地殼是在不斷變化的,今天的陸地在地質歷史中也許是海洋。我們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世界,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各代的地殼運動情況最終要落實到海陸分布狀況,尤其是要掌握我國的情況。例如,我國大陸輪廓基本形成于中生代,東北、華北成陸于古生代等。②生物演化的情況要適當復習生物學知識,以便更好掌握各地質年代的地理環境的差別。③煤和石油都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復習時要結合高中地理下冊"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的內容,深入掌握煤和石油形成的原因和地理環境,以便人類今后在利用它們時有比較全面的歷史認識,更好地合理利用。第五單元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知識要點]一.生物與地理環境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但是,絕大部分生物集中分布在地面以上100m到水面以下200m這一薄層里,因此這一薄層可以說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 <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生物體中,這是維系生態系統存在的基礎。2使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產生遷移,進入生物群落中,并在生態系統中被循環利用。 <2>生物對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改造:1改變大氣萬分;2改變水的化學萬分;3加速巖石風化,促成土壤的形式。3.植物分布與環境 <1>氣候是影響植物分布的重要條件:1熱量是決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光照是綠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條件;3水分是植物新陳代謝的必要條件。 <2>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1鐵芒萁指示具有酸性土壤的環境;2堿蓬指示具有鹽堿性土壤的環境;3干旱環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是駱駝刺;4水濕環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有蘆葦。二.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1.生態系統的概念:由生物群落與非生命環境構成。它們二者之間不斷地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2.生態系統的組成 <1>生產者:主要指制造有機物的綠色植物。 <2>消費者:1初級消費者(植食動物),2次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一級肉食動物);3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二級肉食動物)。 <3>分解者: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微生物,把有機物(生物遺體)分解成無機物(化學元素和簡單化合物),使其重新回到土壤,空氣和水中,重新被綠色植物利用。 <4>非生命環境:生物以外的一切無生命物質和能量。3.食物鏈: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圍繞著食物所發生的聯系。食物中的能量,從植物通過一系統的動物,依次傳遞,這個途徑就叫食物鏈。在同一生態系統中,同一消費者不僅吃一種食物;如:鳥即吃植物又食昆蟲;不同消費者可能吃同一種食物,如鷹和狼都將將兔子作為食物。所以,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有許多食物鏈,各種食物鏈交錯成網,形成復雜的食物網。如圖?4.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1>能量的來源:太陽能。 <2>能量流動的特點:1單向的;2逐級(營養級)遞減的。太陽能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態系統,然后經過食物鏈從生產者(綠色植物)轉移到消費者,由于生物都要進行新陳代謝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每一次只有10%~20%的能量從較低的營養級流向較高一級的營養級,從而在生態系統中形成金字塔型的營養結構圖。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生態金字塔示意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