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在探索中獲取新知 ——以《澳大利亞》片段教學為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填鴨式教學為主,教師在課堂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的接收狀態(tài)。顯然,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新課程“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的新理念,更不適合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如何使教學過程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轉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學過程多探索研究,讓學生在探索研究中去發(fā)現問題,理解知識,就成為其重要途徑。著名的教育學家波利亞指出:“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尤其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眾多,怎樣讓學生在探索中發(fā)現問題、獲取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筆者以“澳大利亞”的片段教學為例來說明:一 、巧設問題懸念 , 營造探究氛圍探究性學習與接收式學習不同的是,它是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根據問題來探究解決的過程。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的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廢倦。” 正所謂“一石激千漪”,通過問題的提出可以讓學生達到這種內心狀態(tài)。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甚至產生共鳴,那么,對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課堂順利有效地進行將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進行“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的學習時,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通常就是借助地圖,由老師與學生共同分析,分別找出澳大利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最后由教師做出總結。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條理清晰,系統(tǒng)性強,知識點明確,表面上看對于知識的傳授已經到位。但是,這種講解式教學太過于死板,只注重了對學生知識的灌輸,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啟迪遷移,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進而課堂教學呆板、沉悶。鑒于此,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導入:(一)北半球的冬天到了,但是地球上每個地方(比如澳大利亞)的人都一定要穿棉衣嗎?(二)大家來當導游,小明家住在廣州,如果他們—家要坐船去澳大利亞度假請你來為他們設計路線,以及給他們講解所經過的地方。以上兩個問題就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澳大利亞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對于問題(一)說明我們處于北半球,當北半球處于冬天的時候,南半球卻是夏天,進而引導學生找出澳大利亞的緯度位置。問題(二)相對來說比較復雜,這時就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澳大利亞的海陸位置,并且獨占一個大洲。雖然兩者都是在講解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但是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后者更能夠使學生產生共鳴,激發(fā)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另外,在講解“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的時候,曾經聽過教師這樣的導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產品嗎?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在一些羊毛衫的標簽上,發(fā)現有“100%澳毛”字樣,這些羊毛衫全部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羊毛織成的,還有許多毛線、皮衣等)。這個問題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或許會一頭霧水,但是,這樣的問題會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映像:澳大利亞的羊多并且產的羊毛質量好。此時,教師再抓住學生疑惑的心理結合課件繼續(xù)講解,展示澳大利亞養(yǎng)羊業(yè)所占世界的養(yǎng)羊業(yè)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因為羊多,所以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教師繼續(xù)結合多媒體課件講解澳大利亞養(yǎng)羊業(yè)的發(fā)展歷史: 首先,在課件上呈現無羊的澳大利亞,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亞沒有羊。(學生此時驚訝)。18世紀后期,歐洲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羊,此時,教師用2——3只羊代表這29只逐漸并且在課件上呈現,最后,由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適于綿羊的生長和繁殖,綿羊的數量逐漸增多,后來又從西班牙引進了美利奴羊,這種羊產毛量高,因此現在澳大利亞大部分是這種羊。教師一邊講解時一邊向課件上增加羊的圖片的數目,讓學生從視覺上體會到澳大利亞養(yǎng)羊業(yè)的發(fā)展過程。教師繼續(xù)提問:“為什么澳大利亞的養(yǎng)羊業(yè)發(fā)展得如此迅速,從僅僅29只發(fā)展到今天的擁有1.6——1.7億只的養(yǎng)羊大國,它究竟使用的是什么‘魔術’呢?”通過教師緊扣主題的提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探究氛圍,為后面的課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二、創(chuàng)設活動情景 ,從探索中獲新知有效的活動情景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增強人生智慧。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活動情景,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地理問題、提出并解決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針對這一節(jié)的講解時,筆者進行如下的活動的安排:探究活動:大家來選牧場址根據授課對象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5——6個人,另選15個同學扮演“羊”,然后,由各小組預習或者查閱資料,充分考慮各種因素,選擇他們認為建立牧場最適宜的地理位置。組長匯報各組選址結果并分析選址依據,之后,由扮演“羊”的同學選擇他們認為最適合自己生長的牧場。通過此種探究活動的創(chuàng)設,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收集整理資料和結合實際加以運用的能力,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豐富課堂內容,做到在愉快中學習,在探索中獲取新知。學生在經過對教材內容的探究之后,對相關的知識已有一定了解,迫切地想知道澳大利亞的牧業(yè)的實際分布規(guī)律,此時,教師再加以講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結合澳大利亞地形圖可將其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東有大分水嶺,東南有最大河流——墨累河。中部為澳大利亞平原,西部為低矮高原。據此,可將牧場建在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及東南沿海區(qū)。2.充分利用澳大利亞氣候圖,通過讀圖得出,南回歸線穿過澳大利亞中部,氣候為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類型,南部沿海為地中海氣候類型。由于羊的食物來源為草,因此,應將牧場建在熱帶草原地區(qū),因為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利于牧草生長。3.帶領同學們一起思考發(fā)展養(yǎng)羊業(yè)的另外一個因素——羊的天敵少,由于澳大利亞與其他大陸長期分離,動物起源古老,陸上無大型肉食動物,為羊的生長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 此時,建立牧場的最佳位置已經浮出水面,西部和中南部回歸線穿過地區(qū)不能建牧場,雖然這里具備了地形方面的優(yōu)勢,但卻是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干旱,缺少水源,而東南部地區(qū)地勢地平,氣候濕潤,水草豐富,利于養(yǎng)羊業(yè)的發(fā)展。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出澳大利亞牧業(yè)分布圖,充分肯定各小組的選址結果,并且給選址正確的小組給予一定的鼓勵。總體來講,通過創(chuàng)造情景的模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發(fā)學生追求知識的熱情。課堂是圍繞學生參與的活動進行講解,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獲取新知,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真正達到好學、樂學、愛學。三.課堂留有余地,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一堂好的課能夠引發(fā)學生深思,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回味無窮。“善使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有的教師在一堂課上有始無終,這樣就顯得有所欠缺,一堂好的課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終,同時也要注意課堂的可持續(xù)性,引發(fā)學生更遠更深的思考。鑒于此,筆者在針對上述內容結尾時選取了關于澳大利亞總體概況的視頻,視頻中顯示澳大利亞神奇的魔幻大理石、袋鼠島等,并關掉視頻原音,用之前準備好的材料跟著視頻富有感情的講解,通過老師的講解,這不僅拉近了師生的關系,而且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更加真實的澳大利亞以及它的神秘,想知道更多關于它的故事,進而為課后的自主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總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從體驗、探究出發(fā),激發(fā)其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在探索中促進學生“學會新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