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知識點總結1.自然資源的定義: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陽光、土地、森林、礦產、水和水能,都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分類可再生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雖然可再生資源在較短時間內可以再生、更新或循環使用,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注意合理利用,注意保護和培育,這樣才能在一定意義上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利用不合理,不注意保護和培育,開發速度大于其再生速度,一味的浪費,那么就會使可再生資源失去其可再生性,變成為非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總有一天會枯竭,逐漸“取之用盡”。我國自然資源特點: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地大物博”中的“物博”的含義:總量大,種類多。6.導致我國自然資源形勢 逐漸惡化的因素解決這種趨勢的措施:1.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2.加強保護、節約意識;3.節約資源,開發新能源。對資源的循環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不購買一次性消費品,拒絕賀卡都從源頭和去路上保護了環境,既節約了資源,又減少了垃圾。土地資源的分類 東部季風區,氣候相同,氣候濕潤,在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耕地),在山地地區適宜發展林業(林地),這說明地形對土地類型分布的影響;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地形都有山地,那么為什么會有林地和草地之分,原因是草地在西北內陸,氣候不受季風影響,是大陸性氣候,而林地是在東部季風區,這說明在地形相同的時候,氣候也影響土地類型的分布。我國后備土地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等邊遠地區。我國土地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1.土地沙漠化嚴重;2.水土流失嚴重;3.亂占耕地針對我國不容樂觀的土地資源國情,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保護耕地的措施:1.依法用地,規劃用地;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3.開展宣傳活動;4.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入;5.禁止亂占耕地我國土地資源 的主要特點秦嶺--淮河:1.1月份零攝氏度等溫線; 2.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3.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分界線; 4.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分界線; 5.800mm年等降水量線; 6.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7.以這條線為界,以南,冬天河流無結冰期,以北,冬天河流有結冰期; 8.水田旱田分界線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指:江河湖泊的水和淺層地下水,占淡水資源的0.3%,其余為兩極和高山冰川和深層地下水。從以下三個方面可以 1.對淡水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2.水污染、水浪費現象嚴重; 看出我國水資源短缺:3.我國水資源從總量上豐富,但人均不足,相對短缺我國水資源的 分布特點水庫的重要的功能:調控徑流和水量,它的綜合效益:防洪、發電、灌溉、城市供水南水北調分東、中、西三條線路,中線、東線把水調到華北地區。水資源南多北少:主要是因為南方河流多,水量大,汛期長,水資源豐富; 北方河流少,水量小,汛期短,水資源短缺 季節分布不均勻:主要是因為夏秋季節受夏季風影響,受從太平洋和印度洋吹來的溫暖 濕潤的氣流影響,夏秋季節降水多,水資源豐富;冬春季節受冬季風影響,受從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吹來的寒冷干燥的氣流影響,冬春季節降水少,水資源短缺(缺乏)。我國嚴重缺水的地區:華北、西北地區 可再生資源:在較短時間內,可以再生,可以更新,或者可以循環使用的 土地、水、水能、森林、太陽能、潮汐能、動物非(不)可再生資源:在較短時間內不可再生、不可更新、不能循環使用的, 用一點就少一點 石油、煤、天然氣、金屬礦產人口因素(隨著人口的增長,我國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勢必還會減少)人為因素(人為的利用不當,浪費,不注意保護,管理不善)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然資源 的需求越來越大)耕地---東部季風區---平原、低緩丘陵林地---東部季風區---山地草地---西北內陸非季風區---高原、山地農業用地非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總量豐富 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類型齊全優點(優勢)缺點(劣勢)人均占有量小比例構成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 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分布不均勻(見知識點9)4.各類土地資源破壞嚴重時間上: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興修水庫:三峽水庫,小浪底水利樞紐空間上:南豐北缺 跨流域調水: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南水北調解決措施寓意:綠色的圓形代表地球,象征節約用水是保護地球生態的重要措施。標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 JS的變形,寓意節水,表示節水需要公眾參與,鼓勵人們從我做起,人人動手節約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條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匯成江河。節水措施:農業:改變灌溉方式,推廣噴灌、滴灌;改變作物品種,種植耐旱作物;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 工業:工業用水重復使用,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產耗水,提高利用效率;污水處理,達標排放 家庭:生活用水,一水多用;推廣節水器具;少使用洗滌劑和清潔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