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格局班級 組名 姓名 【學習目標】掌握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其影響。2、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評價漢武帝。【學習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學習難點】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的出現。【使用說明】1、翻閱課本P55-57,圈畫重點。2、完成導學案。【自主學習】翻開書看看,這里的知識好精彩呀!試一試,看看你能不能完成以下任務。思考:西漢初年的社會狀況怎樣?【合作探究】探究一:西漢的興盛 漢景帝死后,他的兒子 即位,經過漢初的幾十年積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西漢進入 時期。 探究二: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根據課本P55-57,話說漢武帝的大一統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影響?措施影響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探究三: 東漢的興衰 東漢的建立: 年 都城: 開國皇帝: 滅亡: 【拓展提升】 為什么人們總把“秦皇漢武”并舉? 秦始皇 漢武帝課件25張PPT。溫故知新西漢的建立: 劉邦于 年戰勝項羽,建立 ,定都 ,史稱 ,劉邦就是 。公元前202漢朝長安西漢漢高祖漢初政治劉邦是個善于反思的人。得到了天下之后就認真思考為什么秦朝會這么快滅亡,然后他得出兩點結論并對之引以為戒。為什么會亂人民不高興為什么不高興暴政為何不能平亂孤軍奮戰為什么孤軍奮戰沒有分封諸侯材料:秦始皇時,淳于越進言:“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無輔拂(輔佐),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解釋材料一淳于越進言內容?學習古人實行分封才能保證危機時有諸侯相助,國家才能長久。我該怎么做?漢初政治黃老無為,休養生息經濟恢復、國家安定為了解決北方邊患,我要征集馬匹、提高收稅…陛下不可,祖宗家法:黃老無為啊!郡國并行制分封諸侯非劉姓而王,天下共擊之資料: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萬乘,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制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多于京師。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現象?有何隱患?諸侯王日益強大,尾大不掉。逐漸威脅到中央。王國問題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年號紀年法 漢武帝,首創年號紀年,定公元前140年為“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此后中國古代文獻就采用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方法。 漢武帝(前157年—前87年),是漢朝的第五代皇帝,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雄才大略,漢武盛世漢武帝采取的大一統措施及影響:①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原來的封地和勢力。②加強監察制度,對各級官員進行監督。加強了皇帝的權威,有利于將貨幣鑄造、食鹽及鐵器的生產和經營收歸中央。極大地增加了中央收入。中央集權。 ①采納董仲舒“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的建議,儒家以外的其它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②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①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思想上的統一適應了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②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頭腦,是文化專制的一種表現。西周秦朝分封制郡縣制西漢? 劉邦共封了七個異姓王和九個同姓王,他們在王國內可以任免官吏,自征租賦,自鑄錢幣,自集軍隊。一、漢初的分封制與“七國之亂”:P55閱讀卡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 漢初分封的諸侯王的勢力逐漸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漢景帝采納晁錯的建議,著手削減諸侯王的封地。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名號,起兵謀反。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被平定,但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漢王室仍面臨著王國的威脅。漢武帝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漢武大帝所有這些難題,都是老天爺留給天選之子的考驗憋了幾代人的力量,不過把癮怎么行。漢武帝是如何解決 “王國問題”的?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勢力,使諸侯再也沒有實力與中央抗衡分出來的侯國要接受所在郡的管轄皇帝諸侯王諸侯王諸侯王侯侯侯侯侯侯侯侯侯中央統轄的郡中央統轄的郡 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以外,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這叫“推恩令”。政治上1.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中央諸侯中央諸侯作用:削弱諸侯國勢力;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諸侯國被分成許多小侯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了。“推恩令”后漢景帝“削藩”漢武帝“推恩令”PK哪個更高明? 比較兩種政策頒布后各自產生的結果,說說看,哪一種策略能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平封國的勢力? “推恩令”的巧妙之處在于:能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平封國的勢力。政治上核心內容:目的:作用: 削弱王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 除諸侯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逐漸被分成許多小侯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加強中央集權。2、加強監察制度:目的:措施:影響: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和皇族的監督。 建立刺史制度,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監察區),每部委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 加強中央對地方各地官員和皇族的監督,加強中央集權。設立司隸校尉,以監督朝廷、都城和周邊地區的官員與皇族的舉止。 ①地方:②中央:經濟1、材料反映了哪些現象?資料三:當時商品經濟的基礎,是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所進行的生產。小農的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可是他也必須換取鹽、鐵等不可缺少的日用品,還要換取一定的貨幣交納國家的賦稅……當時的小農還積極主動地進行商品經濟的活動,所以社會上發生了背本逐末的現象,有了田也不種而賤賣為賈,上百萬人到山林中去采銅鑄錢以取利。漢初,幣制混亂,各種銅幣大小、輕重、成色很不一致。民間私鑄行為使這一問題更加嚴重。自然經濟下的小農依舊需要參與商品經濟,交換鹽、鐵、貨幣等必需品。背本逐末現象使得私鑄銅錢盛行,農業發展反而受到了忽視。民間的私鑄行為加劇了幣制的混亂。2、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將貨幣鑄造、食鹽與鐵器的生產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生產,極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思想文化為了解決北方邊患,我要征集馬匹、提高收稅…陛下不可,祖宗家法:黃老無為啊!1、漢武帝是如何改變“無為而治”的統治方針的?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董仲舒《天人三策》采納董仲舒建議: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滾犢子2、結合書本思考,為什么漢武帝會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皇帝的權威體現上天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一切權力要集中到皇帝手中,就必須實行思想上的“大一統”。把思想統一起來,才能保證皇帝的權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使思想文化趨于統一,鞏固中央集權)3、漢武帝又是如何落實的?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漢武帝采用“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的建議后,對當時的社會和中國以后的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積極作用: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思想上的統一適應了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 消極作用: 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頭腦,是文化專制的一種表現。大一統格局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格局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削弱諸侯王勢力推恩令強化監察制度中央:司隸校尉地方:刺史中央統一鑄造貨幣“五銖錢”;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大力推行儒學教育長安:太學思想文化趨于一統權力集中經濟發展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經濟發展、權力集中、思想文化趨于一統的局面。漢武帝也正是這新的大一統局面的締造者。王莽篡權東漢建立西漢最后一任皇帝劉嬰5歲時,西漢實際掌權者宰相級的王莽發動宮廷政變,命其下詔禪位,西漢王朝滅亡。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后開始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社會變革,但失敗。 西漢皇族后裔劉秀在綠林軍配合下,一舉摧垮新莽大軍,攻破長安,新朝滅亡。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 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光武中興”東漢的滅亡220年漢朝興衰西漢王朝的歷程劉邦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沒錯,漢武帝就是漢朝的拐點漢武帝以后,漢朝開始由盛轉衰,各種矛盾加劇。這跟漢武帝的窮兵黷武以及晚年的錯誤是密切相關的王莽改制昭宣中興有大量人認為王莽是一個穿越者。更玄乎的是,傳說白蛇被斬為兩截就預示著漢朝會被人攔腰斬斷,分為兩截。而這個王莽就是這條蛇的轉世操刀者。25年,劉秀復興漢室,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漢光武帝。東漢統治前后也經歷了200年。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朝政。最后,在起義軍的打擊下,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秦始皇漢武帝秦皇漢武人們為什么總把“秦皇漢武”并舉?1.兩人都是我國封建時代的重要君主,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征。2.都采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3.這些制度對后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且對中國歷史起了推動作用。皇帝司隸校尉(中央)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部地方 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并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富。2.加強監察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漢武帝.mp4 第三課 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格局.doc 第三課 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格局備.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