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朝代 時間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晉 936—946 后漢 947—950 后周 951—960 五代十國朝代更替朱李石劉郭,都來十四帝,播亂五十秋。高度集權北宋政治一、北宋建立建立時間:建立者:歷史事件:都城:960年(宋太祖)東京(開封)趙匡胤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統一了中原地區和南方遼西夏吐蕃大理注意:北宋的統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狀態,不是全國的統一,這時的中國處于多個民族政權并立的狀態。二、高度集權北宋政治 太祖問:“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藩鎮割據)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項目 措施 奪其權 制其錢 收其兵 文化 其它 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崇文抑武,選拔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君臣禮儀的變化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除節度使的權力;增設機構以分割制衡各級官員權力(閱讀書本P98-99,完成以上表格)自主學習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建立禁軍,輪流駐防京師 政治 經濟軍事 材料二:北宋軍隊由禁兵、廂兵(地方常備軍)、鄉兵(民兵)和蕃兵(西北部邊防軍)組成。禁軍負責守衛中央和邊境。挑選士兵時,凡“亢健者”揀入禁兵,“短弱者”即入廂兵。 材料一:“盡削方鎮兵權,只用文吏守土,及將天下營兵,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所以壞其兇謀也”。 ——《續資治通鑒長編》解除大將兵權,充實禁軍,輪流駐防軍事北宋軍事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北宋時期禁軍人數激增 “一歲所用,養兵之費常居六七”。“仁宗在位歲久,政頗寬仁,然亦極因循腐敗。兵多而不能戰,財用竭蹶而不易支持,已成不能振作之勢”。積極影響:加強了皇帝的權力。消極影響: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北宋在與周圍少數民族政權的連年爭戰中,負多勝少,形成“積弱”局面。◎為什么當知州,不愿意當地有通判呢?通判,是宋朝新設立的一個官職。也叫監州,是朝廷派來監督知州的。政治北宋時期,要派一個朝廷官員(最愛吃螃蟹)去地方擔任知州,問他想去哪里?他說:“但得有螃蟹,無通判處可也。 ” ----《歸田錄》歐陽修——集中行政權:材料反映北宋什么歷史現象?原因是什么?帶來怎樣的影響?宋將官、職分離,官成為一種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職者,十有八九,另將舊官制一應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級官僚達到17000多人。這比實際所需人數多出兩倍。龐大的官僚機構中,有時三五個人擔任同一項官職,互相推卸責任,不干實事,行政效率很低。 反映了北宋時官僚機構膨脹,官吏過多,官俸開支龐大,官員待遇優厚,官職有升無降;原因: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增設機構以分割制衡官員權力,科舉考試錄用人數增多;影響:導致北宋形成“積貧”局面,社會危機嚴重。北宋官員人數(單位萬)經濟政府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為改變過去節度使把持地方財政,大量財物留使、留州之現象,令各州財賦除留必需之經費外一律上繳,由中央財政機構——三司統一管理。積極影響: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消極影響:造成地方財政困難——集中財權:◎上述材料說明北宋實行哪一治國策略?實行崇文抑武的策略。士人受到社會普遍尊重。材料一:歷宋一朝,高級官員都使用文人,就連專門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院長官樞密副使都是由文官擔任的。像唐朝那樣出將入相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 大宋的基層政權都是文人出身的官員,那時哪怕做個小小的縣令,皇上都要親自和他面談一次,這不僅是對官員的考察,對官員來說,榮寵的意味就更重了。文化宋朝是很可愛的王朝太祖皇帝有遺訓,刻在碑上。碑上刻了三條:(其中)第二條,不得殺害士大夫,上書言事者無罪。在宋朝你只要是讀書人你就沒有死罪。所以文官沒有被判死刑的。不能殺士大夫,士大夫給皇上寫信說事,無罪。所以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就是宋朝。那待遇真高,宰相的工資一年三百萬人民幣,差不多是兩萬四千畝土地的總收入。所以,宋朝著名官員的生活都是特別豪奢的,包括我們知道寇準、歐陽修,這幫人都特講排場。宋朝厚待士人,知識分子的生活很好很強大,所以才會有空去研究理學,去寫宋詞。 ----袁騰飛材料二:北宋時“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而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注:即便是將帥率兵數十萬,收復了失地幽薊十六州這種功勞,也趕不上一個狀元及第時的榮耀。)宋代科舉圖文化崇文抑武積極影響: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消極影響:武將群體長期遭受打壓 ,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 。◎崇文抑武策略帶來的影響是什么?《神童詩》 —— 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如何看待“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客觀上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但從歷史影響看,它強化了“為當官而讀書”的觀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宋代科舉考試非常發達,據統計,宋代333名宰相中,科舉出身的達到223名之多。教育在民間較大發展,為多姿多彩的文人世界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條件。君臣禮儀的變化,體現皇帝的權威,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權的大大加強君臣禮儀◎君臣禮儀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史料一: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質等人向宋太祖奏事,開始大臣還坐著,宋太祖說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讓他們站到自己面前,指給他看。待范質等人回到原處,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議事了。材料一:北宋與唐朝繁盛時期經濟比較 北宋 唐朝 北宋與唐朝對比 人口 1.04億人 0.52億人 約2倍(人口僅次于清朝) 墾田面積 1400萬頃 620萬頃 2倍多 糧食產量 1284億斤 595億斤 2倍多 年均賦稅收入 15085萬貫 1305萬貫 10倍多 材料二: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道:“早在10世紀時(北宋),中國人均收入就已經是世界經濟的領先國家。”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才子云集,卻熱衷無休無止的內耗;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高天流云《如果這是宋史3》宋朝是很矛盾的王朝 北宋時期,外患不斷,為什么其內部總是統一的,幾乎未出現漢唐時代地方割據勢力對抗中央政權統治的內亂(如“七國之亂”、“安史之亂”、唐末的藩鎮割據)呢? 北宋時期,封建經濟出現高度發展,為什么封建國家卻很貧窮呢?北宋擁有百萬軍隊,為什么卻始終阻擋不住遼、西夏和金的進攻,最后還遭受“靖康之辱”呢?分析討論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財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驕于內,制度不可為萬世法而日益叢雜,一切茍且,不異五代之時。——歐陽修◎材料說明了北宋中期面臨怎樣的局面?這一狀況的根源在那里?積貧積弱的局面,根源在于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造成的。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及評價:1、崇文抑武,文人治國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人稱雄干政的教訓,有效地鞏固了統一;但是因為文人不懂軍事造成了軍隊戰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于中央有利于統一,防止分裂;但導致地方行政機構辦事效率低下,中央機構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弱枝強干,守內虛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效鎮壓地方和農民階級的反抗;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中屢敗的原因。4、發展科舉制進一步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但也造成了官僚隊伍的龐大。北宋王安石變法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這位中國封建社會惟一不愿讓人抬、不坐轎的宰相,拒奢華、拒納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無任何遺產的宰相.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會從什么地方入手來變法?三、王安石變法富國之法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強兵之法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名稱 內容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稅法 農田水利法 保甲法 每年青黃不接時,官府向農民提供種子或貸款。收獲后,農民以20%的利息償還。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賦稅。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把農村人戶以保、大保為單位編定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人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政治上:重文抑武,解除地方節度使權力,增設機構分權唐末以來軍閥武將飛揚跋扈,影響政局穩定。經濟上: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軍事上:杯酒釋兵權;建禁軍,輪流駐防京師弊利王安石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冗官冗費冗兵課堂小結 陳橋兵變欺婦孺,一統江山思輕武。 杯酒化來軍柄握,三冗經年費良多。壯志未成人已遠,回首江山默無言。斧聲一落千載謎,燭影搖搖憶當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