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地理世界區域地理—東亞、東南亞、南亞和中亞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學內容:世界區域地理——東亞、東南亞、南亞和中亞1. 本講學習目標要求:(1)掌握本區域的自然和經濟地理特點(2)著重分析日本和印度的國家地理概況2. 知識結構: 二. 重點、難點:1. 東亞地區側重在季風氣候及日本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2. 東南亞側重在與我國的聯系(尤其是貿易方面)。3. 南亞地區側重于分析印度的自然條件對其農作物分布的影響(注意印度洋海嘯對南亞及東南亞的影響)。4. 中亞地區的自然環境及自然資源則隨我國西部大開發而成為熱點。三. 具體內容:1. 日本:(1)自然環境特點: 先熟悉地名:四大島、瀨戶內海、日本海、太平洋、關東平原、東京灣、富士山、北海道漁場。A. 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如橫濱(最大港口)、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 B. 3/4為山區;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森林覆蓋率世界第一(68%);水力豐富。C. 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多火山、地震。(富士山3776米活火山,1995年阪神地震)D. 礦產貧乏——工業所需的燃料、原料需大量進口。利用優越的海洋運輸條件進口鐵礦石、石油、煤炭:鐵礦石——由澳大利亞、巴西、印度進口石油——中東、東南亞煤炭——中國(2)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A. 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B. 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多港灣、多人力資源優勢、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不利條件:礦產貧乏、市場狹小。C. 進口原料,出口工業品,大力開拓國家市場。冶金、石化、汽車、造船、電子等工業是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D. 日本工業遵循“接近消費市場,接近對外貿易的海港”布局原則,工業區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四大工業區:京濱區、阪神區、名古屋區、北九州工業區、瀨戶內海工業區。2. 新加坡是東南亞新興的工業國,其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A. 扼馬六甲海峽咽喉位置,且地處東南亞中心,成為東南亞各國相互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B. 針對資源匱乏,面積小、市場狹小的缺陷,充分利用本國人口多,技術先進的優勢,發展轉口貿易(加工型貿易)。C. 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優勢(“世界花園”城市)3. 新加坡成為“世界花園”城市的原因?A. 熱帶雨林氣候,適宜熱帶樹木、花草的生長。B. 市政規劃合理:重工業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C. 環保工作做得深入、細致。4. 南亞獨特的熱帶季風氣候: 一年分三季:4——5月為熱季(西南季風尚未來臨,氣溫很高,降水稀少。)6——9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豐沛,常出現洪澇災害。)10——次年3月為涼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溫暖干燥。)由于熱季和涼季同屬干季,因此,一年也可分為干季(10——5月)和雨季(6——9月)兩季。5. 印度耕地面積1.73億公頃,居亞洲第一位,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較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地形:北部山地,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自然資源:耕地面積居亞洲第一位,煤、鐵、錳等居世界前列農礦業: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出口第一)居世界前列。采礦、紡織工業發達,還建有鋼鐵、石油等工業 城市:新德里(首都)、加爾各達(最大城、麻紡織)、孟買(最大港、棉紡織)、班加羅爾(新興工業)問題:有人口壓力,水旱災6. 中亞(伊斯蘭、多民族)(1)自然環境:深居內陸,溫帶大陸氣候:冬冷夏熱(日、年較差大),降水稀少,溫帶荒漠、草原景觀高原、平原為主,東部地勢高多內流河、湖:咸海、里海古“絲綢之路”、新亞歐大陸橋(2)自然資源:煤、鐵、石油、有色冶金采礦、冶金、紡織7. 哈薩克斯坦:自然環境:北部、西部為平原——圖蘭,東部為哈薩克丘陵溫帶大陸性氣候烏拉爾河、阿姆河、錫爾河(內流河)、額爾齊斯河自然資源:世界最大內陸國,牧場面積廣大銅、鉛、鋅等有色金屬及煤、鐵、石油等工、農業:盛產小麥、棉花(世界三大中緯產棉區——美國、中國、烏茲別克斯坦),畜牧業以牧羊業為主冶金、煤炭、石油等工業城市:阿斯塔納(首都)、阿拉木圖【典型例題】[例1]《真臘風土記》(元)記載:① 自溫州開船,西南行,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順風可半月到真臘;② 真臘四時常如五六月天,不識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絕無;③ 信教者削發穿黃,偏袒右肩,其下系黃布裙,跣足。據此并結合圖1,回答1—4題。 圖11. 當時從溫州航海前往真臘的較佳時間是( )A. 11——12月? B. 3——4月??? C. 5——6月??? D. 7——8月2. 真臘地區的氣候屬于( ) A. 亞熱帶季風氣候?B. 熱帶季風氣候?C. 熱帶沙漠氣候??? D. 熱帶雨林氣候3. ③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 )A. 巴勒斯坦地區??? B. 阿拉伯半島???C. 南亞??? D. 中亞4. 該宗教的傳播方式主要屬于( )A. 傳染擴散?? ? B. 遷移擴散?? ?C. 刺激擴散??? D. 等級擴散答案:1. A? ?? 2. B? ??3. C? ??4. B?解析:從圖中的信息可以得知“真臘”位于中南半島,古代航海的動力主要鋒利,由溫州到“真臘”的航海方向由北向南,航行要借助偏北風,所以冬季較佳;真臘位于中南半島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由③看出,信教者“削發穿黃”,判斷為佛教。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佛教的傳播以遷移擴散為主,因當時交通不便,而傳播距離有較長。【模擬試題】一. 單項選擇題:1. 東亞東部地區有( )A. 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優良港灣 B. 眾多優良港灣和高原C. 漫長的海岸線和廣闊的三角洲 D. 多群島、內海、島嶼2. 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是( )A. 歐洲東部和北亞 B. 北非 C. 東亞東部 D. 東亞西部3. 關于東亞區域地理特征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季風氣候顯著 B.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從西往東注入太平洋C. 沿海和內陸經濟差異不明顯 D. 居民主要為黃色人種4. 關于東南亞華人和華僑的敘述,正確的是( )A. 世界華人與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B. 祖籍多屬中國的福建和臺灣 C. 華人占馬來西亞居民一半以上 D. 大部分仍保留有中國國籍5. 熱帶季風氣候分布的地區,主要農事活動的特點是( )A. 農作物隨時可播種,四季都有收獲B. 農作物在春季播種,夏季、秋季收獲 C. 農作物多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獲D. 農作物在冬季播種,第二年春季收獲6. 下表中反映的日本經濟特征,敘述正確的是( )產品鋼鐵汽車船舶集成電路產量約1億噸約1300萬輛約l100萬噸位占國際市近40%位次1111A. 農業發達且在國民經濟占重要地位 B. 工業水平較低C. 農業、畜牧業現代化程度高 D. 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7. 日本發展工業的不利條件是( ) A. 海岸線曲折、多港灣 B. 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 C. 島國多港灣,海上運輸便利 D. 礦產資源缺乏8. 東南亞城市中被譽為“花園城市”的是( )A. 雅加達 B. 河內 C. 新加坡 D. 曼谷9. 關于南亞次大陸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指南亞地區 B. 指印度半島及其附近的島嶼C. 指南亞的大陸部分 D. 指赤道以北的南亞地區10. 南亞地形自北向南依次為( ) A. 山地、高原、盆地 B. 山地、平原、高原 C. 高原、山地、平原 D. 山地、平原、盆地11.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陸國是( ) A. 蒙古 B. 哈薩克斯坦 C. 老撾 D. 烏茲別克斯坦12. 關于中亞自然條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只有內流河、內河湖 B. 黑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C. 西南部有世界著名的卡拉庫姆沙漠D. 地勢北高南低,東部有廣闊的平原13. 中亞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形成的根本原因( ) A. 降水稀少 B. 高原沙漠廣布 C. 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 D. 深居亞歐大陸內部14. 被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部視為“圣城”的是( ) A. 麥加 B. 德黑蘭 C. 耶路撒冷 D. 麥地那15. 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有( )A. 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B. 絕大部分位于溫帶,雨熱同期C. 絕大部分位于熱帶,雨熱同期 D. 降水量穩定,有豐收的保證16. 印度東北部成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原因是( ) A. 緯度的影響 B. 洋流的影響 C. 地形的影響 D. 季風的影響17. 在中亞因盛產棉花而被稱為“白金之國”的是( ) A. 哈薩克斯坦 B. 烏茲別克斯坦 C. 吉爾吉斯斯坦 D. 土庫曼斯坦二. 綜合題:18. 讀圖,回答有關問題:(1)填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國家 ① ② 島嶼:③ 海洋:④ (2)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在 沿岸的狹長地帶。(3)下列關于日本資源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 森林資源和水力資源較豐富B. 礦產資源豐富,能滿足本國工業發展的需要C. 礦產貧乏,石油要從西亞和中國輸入D. 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等地輸入(4)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 本國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資源豐富B. 人口眾多,國內市場大C. 農業發達,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D. 進口原料,出口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5)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能成為世界著名漁場的原因是 。19. 讀圖回答:(1)這個地區的地形傾斜方向為 ,判斷的依據是 。(2)這個地區的氣候屬于 氣候,其特征為 。夏季盛行風向為 風。(3)圖中所示的島嶼為 島。(4)圖中所示地區屬于 (區域)。20. 讀圖,完成(1)從印度農作物分布圖中可以看出,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多的 ,小麥主要分布在 。(2)棉花集中分布在 ,黃麻主要分布在 。(3)印度的茶園主要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的 。(4)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是 。(5)該國農業從發展階段看應屬 ,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現代化成本較低,勞動生產率不高;該國主要的經濟作物是 和 ,其半島西側的海港城市以 工業著稱。【試題答案】一. 選擇題:1. A 2. C 3. C 4. A 5. C 6. D 7. D 8. C 9. C 10. B 11. B 12. C 13. D 14. C 15. C 16. C 17. B二. 綜合題:18.(1)中國 韓國 九州 太平洋(2)太平洋及瀨戶內海沿岸 (3)B(4)D(5)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餌料豐富;大陸架地區,餌料豐富19.(1)西高東低 河流的流向(河流是由高處往低處流的) (2)熱帶季風 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 西南 (3)斯里蘭卡 (4)南亞20.(1)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側沿海地區 恒河平原(2)德干高原西北部 恒河三角洲(3)低山坡 (4)耕地面積廣,氣候濕熱,勞動力充足,政府推廣先進的耕作方法和良種 (5)傳統農業、黃麻、棉花、棉紡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