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1.歌曲里寫的老人是誰?2.在南海邊畫圈的是哪個城市?什么事件?新課引入1.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時間、主要內容,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2.改革開放的意義。學習目標 3.感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起步一、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民主政治制度遭到嚴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國的狀況如何?生產遭到破壞,停滯不前比較混亂撥亂反正的任務很艱巨政治生活:經濟發展:思想領域:新課講解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恢復高考(1977年)文化領域:1977年,剛剛復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于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1977年冬天,中國570萬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27.3萬人。 思想領域:實質上:是“左”傾錯誤繼續束縛著人們的思想 影響:使“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錯誤在許多方面得以繼續,繼續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兩個凡是”錯誤主張結果: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理論上很本否定了“兩個凡是”意義:這場討論,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歷史的偉大轉折奠定基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現代化建設閱讀課本資料,結合材料說說當時的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哪些問題?資料一:資料二:資料三:科學技術水平比較低,科技貢獻率低,人才缺乏。經濟落后,物資缺乏,人民生活水平較低。機械化水平低,生產力水平低,勞動效率低 二戰后,日本依靠美國的扶植和自身的發展,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號經濟強國。新加坡、韓國等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型產業,隨后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我國雖然進行了“一五”計劃,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錯誤,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科學技術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都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 根據資料,聯系戰后世界格局的特點及各國發展的經驗,談一談當時的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如科學技術水平比較低,等等。二、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北京①沖破?確定了?結束?重新確立?②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上來,實行?歷史性決策;③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會議內容① 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② 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③ 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重大成就——實現三個轉變“兩個凡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封閉、墨守成規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歷史意義①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②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③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④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偉大的歷史轉折思想路線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政治路線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回歸八大)組織路線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偉大決策實行改革開放文革:個人崇拜與教條主義泛濫文革:“階級斗爭為綱”文革:兩個反革命集團控制國家權力文革:體制僵化、社會封閉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9年1月1日的《時代》,鄧小平被評為本年度的風云人物。 標題寫著: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三次重大轉折的會議: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進入城市領導農村的建設時期。3. 第三次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背 景 內 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決定開展土地革命,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哪三次歷史性的巨變?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第三次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對外對內改革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共歷史上的兩次歷史轉折:1、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偉大的轉折知識回顧:中國歷史上的歷史轉折:1、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2、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轉折點3、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新紀元。4、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偉大的轉折中共領導開辟的兩條特色道路道路名稱 歷史時期 代表人物 特點 歷史任務 結果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新時期 毛澤東鄧小平農村包圍城市改革開放反帝反封建實現現代化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取得了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理論和實踐結合中國特色革命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同點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改革--首先從農村掀起1.起點3.主要做法2.原因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自然條件:遭遇大旱,糧食減產嚴重。歷史原因:安徽省委決定把土地借給農民耕種,以渡難關。 實行以包干到戶為主要內容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的推進 改革前農村的情況如何?有何弊端?共同勞動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小崗村的變化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積極性不高4.意義②鄉鎮企業--中國農民又一偉大創造5.發展①中央連續5年“一號文件”,肯定、引導二、對外開放的試驗田(開放)開放--首先從沿海地區推行1.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①城市、位置②目的深圳--一夜崛起之城說明什么?速度快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浙江寧波、溫州)增設海南特區設立浦東開發區4.向內地發展3.沿海經濟開放區5.我國逐漸形成了……的開放格局浦東巨變說明什么?變化大意義寧要浦東一間房。寧要浦西一張床,90年代改革開放成就的標志早期對外開放城市位置特點:東南沿海原因①自然環境②地理位置③人文環境④發展機遇地形、氣候毗鄰港澳臺、水陸相通語言相通,習俗相近,著名僑鄉,對外經濟交往的歷史。勞動力廉價、土地成本低三、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堅持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改革開放成就改革開放成就回憶道德與法治 改革開放的意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國有經濟 集體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 1978年 77.6% 22.4% 0 1987年 57.7% 34.6% 5.6% 材料一:1978年與1987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的比重表。材料二:“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個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 個圈。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斓亻g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表中的數據反映了什么變化?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由過去單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結構轉變。原因:改革開放。“1979年的那個春天”中國大地開始了一場怎樣的偉大變革?中國農民在這場變革過程中有哪些偉大創造?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的崛起。這場變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哪些實惠?請舉例說明? 從生活的各個方面變化舉例說明即可。(注意舉例要具體)例如:高樓大廈越來越多,馬路寬了,私家車多了。1.如圖是小明同學整理的讀書筆記,該記錄反映的重要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 隨堂即練2.20世紀70年代我國思想理論界開展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場大討論首先否定了( )A.“兩個凡是”的方針 B.以階級斗爭為綱 C.資產階級自由化 D.上山下鄉 3.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農民以特有的首創精神奏響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四川農村開始試行的改革是( )A.土地改革 B.農業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 D 4.(2017?山東威海)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這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改革幵放后,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窗口”的是( ?。?br/>A.上海浦東開發區 B.海南經濟特區 C.廈門經濟特區 D.深圳經濟特區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