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浩瀚的宇宙1.3 探索宇宙相關素材[來源: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宇宙是否有限我們的先輩們曾認為宇宙是范圍并不很大的球狀天體,其中包含著地球以及其他一些形體較小的發光體。直至公元1700 年以前,這種理論在天文學界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即使在哥白尼發現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之后,人們仍持同樣的觀點,只是把“宇宙主宰”這一光環又贈給了太陽而已,而宇宙的基本定義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變。天空仍舊是天上的“球”,里面有許多星星,不過,它包括的主體是太陽,相比之下,地球要遜色得多。 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 哥白尼的“日心說”體系 開普勒的橢圓型軌道的思想廢除了星體是“透明的球體”這一謬論,但是卻仍然保留了星體是“最外層天體球”這一說法。感謝卡西尼的研究成果,他揭開了太陽系的真實面目,從而證明了太陽系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而這也只是將人們腦海中宇宙的邊界擴大了而已。 直至哈雷于1718 年發現了恒星也是運動著的球體這一事實后,天文學家們才開始重新認真地認識宇宙。當然,即使所有星體都在移動,宇宙仍有可能是有限的,而所有的星體也都有可能在進行著極其緩慢的移動。但是為什么有的星體的運動速度之快足以被人們觀察到,而正是這些星體才能發出比較明亮的光線呢?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關于這一問題,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即某個星體由于具有較大的形體,從而能放射出比較明亮的光線,同時由于其體積較大,造成宇宙對它的束縛產生了困難,從而導致了它的移動。當然,這只是一種特定的假設,但這種全新的設想對于解開有關謎團是具有創造性意義的——即使其很難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驗證,或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另一方面,有些星球與地球間的距離有可能相對來說比較近,因此看上去就可能顯得比較亮一些。再者,如果所有星球移動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距地球越近,往往就顯得運動得更快一些。這一點與實驗室條件下的實驗結果是相符的。這一現象是以解釋運動越快的星體其亮度越高的原因。那相對比較昏暗的星球其實也處于運動狀態,但由于它與地球間距離實在太遙遠了,因此即使經過幾個世紀的觀測也無法察覺到它的位置的變化,但這一變化卻有可能在數千年的過程中被觀測到,這的確需要人們一代一代不懈的努力。 如果各個星體與太陽系間的距離各不相同,那么宇宙就應該是無限的,而眾多的星球則會像蜂群一樣遍布于宇宙的各個角落。直至1718 年,人們才意識到這一點而摒棄了宇宙有限論,從此,一幅廣闊無垠而壯麗非常的宇宙畫卷終于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