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維護海洋權益相關素材1.觀察海底地形圖,了解海底的主要地貌類型及其形態特征。2.運用海底地形圖,歸納海底地形的分布規律。[21世紀教育網]3.運用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4.?了解表層海水溫度的影響因素。海洋表層海水溫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海水熱量收支的對比關系,即取決于海水的熱平衡。還受季節、緯度、沿岸地形、氣象、洋流等的影響。[來源:21世紀教育網]5.運用地理圖表,歸納表層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規律及不同海區海水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規律。[21世紀教育網]海洋表層的溫度狀況是低緯度海區的水溫高,高緯度海區的水溫低;在同一海區,夏季的水溫高些,冬季的水溫低些;與同緯度海區相比,有暖流流過的海區,水溫高些,有寒流流過的海區,水溫要低些。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陽輻射首先到達海水表面,海水導熱率又很低,海水的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遞減,只是在表層海水以下,海水溫度隨水深變化不大,特別是1000米以下的水溫變化很小,經常保持著低溫狀態。6.了解海水鹽度的定義。為了表示海水中鹽類物質的數量,我們采用鹽度,即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7.了解表層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海洋中的總鹽度是基本穩定的,但是,在不同的海區和同一海區的不同時刻,觀測到的鹽度是不同的,這就是說,鹽度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有變化。在外海或大洋,影響鹽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發等;在近岸地區,鹽度則主要受河川徑流的影響。還有洋流的影響。8.運用地理圖表,歸納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律。[來源:21世紀教育網]鹽度按緯度呈“馬鞍形”分布的規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歸線附近最高,中緯度海區又隨緯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緯度海區最低。概括地說,亦即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遞減。9.運用圖表,分析海-氣間的水分和熱量交換過程,理解海-氣的相互作用。海-氣間的水分交換過程:海洋通過蒸發作用,向大氣提供水汽。大氣中約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從而實現與海洋的水份交換。海洋的蒸發量與海水溫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海水溫度越高,蒸發量越大。因此,低緯度海區和有暖流流經的海區,海面蒸發旺盛,空氣濕度大,降水也較豐富,海—所間的水分交換也較為活躍。海-氣間的熱量交換過程:海洋吸收了到達地表太陽輻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熱量儲存在海洋表層。海洋再通過潛熱、長波輻射等方式儲存的太陽輻射能輸送給大氣。可以說,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熱量儲存庫。海洋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受海洋表面水溫的影響,水溫高的海區,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多。與陸地相比,海洋增溫慢,冷卻也慢,從而調節著大氣溫度的變化。一方面,海洋的氣溫變化有滯后效應。例如,海洋對太陽輻射季節變化的影響要比陸地晚一個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氣的溫度變化比較和緩。海洋影響較大的地區,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較小。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海洋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10.以洋流為例,理解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來源:21世紀教育網]海—氣通過長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運動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驅使著水分和熱量在不同地區的傳輸,從而維持地球上水分和熱量的平衡。11.簡述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南美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厄爾尼諾的發生機制正好相反,當赤道太平洋信風持續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層的冷水上翻作為補充,海表溫度進一步變冷,從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與厄爾尼諾交替出現,但其發生頻率要低于厄爾尼諾。例如,80年代以來僅發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爾尼諾發生頻率的一半。12.運用圖表,綜合分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樹立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觀點。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以環赤道太平洋地區最為顯著。在厄爾尼諾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均出現干旱,而從赤道中太平洋島南美西岸則多雨。許多觀測事實還表明,厄爾尼諾事件通過海氣作用的遙相關,還對相當遠的地區,甚至對北半球中高緯度的環流變化也有一定影響。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后接著發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后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于拉尼娜。13.說明波浪的主要成因及其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14.說明潮汐的主要成因及其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海水的周期性漲落叫潮汐。一天有兩次漲落每個月的朔望兩天,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線上,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疊加,潮差最大。?每個月的上弦、下弦兩天,潮差最小。15.說明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主要成因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來源:21世紀教育網]洋流的主要成因:大氣運動風海流主要是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密度流是由于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補償流是由相鄰海區海水的盈虧形成的,分為水平補償流和垂直補償流。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污染:范圍擴大,凈化加快16.閱讀景觀圖片,概述海岸帶的主要類型和特點。基巖海岸沙質海岸淤泥海岸生物海岸17.了解海岸線和海岸帶的定義。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實際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漲落不定,因此海岸線的位置也隨之遷移。通常人們把海平面升到最高處時與陸地的交線,叫做海岸線。[來源:21世紀教育網]海岸帶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海岸帶,其主體是潮間帶。廣義的海岸帶,是指海岸線向海陸兩側擴展到一定寬度的帶狀區域。 ?18.列舉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以灘涂資源開發、港口建設及其相關產業為主,涉及漁業、港口運輸、水產養殖、旅游開發等許多方面。19.閱讀圖表,說明世界海平面變化的總體趨勢。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兩極冰川融化、上層海水熱膨脹等原因引起的,也是溫室效應增強的表現。[來源:21世紀教育網]20.運用資料,說明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海岸帶是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強烈的地區,特別是沿海國家和一些海島國家,受海平面上升的危害更甚,如荷蘭、孟加拉國及熱帶大洋上的一些小島國。海平面上升會直接淹沒一些地勢較低的沿海地區,尤其是濱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帶和灘涂資源等;加劇風暴潮、洪澇等災害的威脅,引起海水內侵、水質惡化、地下水位上升;影響海岸帶地區的漁業資源,破壞珊瑚礁、紅樹林、海岸沼澤和濕地等生境。21.列舉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對策措施,增強未來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1)制定海洋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約束和規范海洋開發者的行為。(2)加強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傾倒有害廢棄物。(3)加快沿海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對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進行綜合處理,達標排放。(4)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對特定區域進行環境保護。(5)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等。22.了解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海洋水資源利用通常是指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海水的直接利用,就是用末經淡化的海水代替淡水來利用。如,在農業利用上,用低鹽度海水灌溉農田;在生活利用上,將海水用于公廁沖洗、消防用水等;在工業利用上,海水主要用作工業冷卻水。大型海水淡化廠主要分布在三類地區:一類是沿海干旱、半干旱地區;二類是淡水供應困難的島嶼或礦區;三類是沿海城市。海水淡化是海洋水資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目前海水淡化因成本較高,尚未普及。(例: )23.了解海洋化學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海洋被稱為“液體礦山”“鹽的故鄉”,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目前形成工業規模的主要有食鹽、鎂、溴等。海鹽不僅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中國的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我國的主要鹽場分布及形成原因?24.?了解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海底礦產資源分濱海砂礦、油氣資源和多金屬結核三大類。海底礦產資源勘探和開采是一項主要高投資、高技術、高風險的工程。目前,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油氣資源為主。25.運用地圖,說出世界及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狀況。世界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波斯灣、北海、幾內亞灣、馬拉開波湖、墨西哥灣、加利福尼亞海岸等地區。我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東海和南海的北部灣。26.了解潮汐能、波浪能的特點。潮汐能發電需一定的條件:一是潮差足夠大;二是海岸能夠儲蓄大量的海水并可以進行土建施工。波浪能的優點:在最耗費能源的冬季,可以利用的波浪能量最大;海面極少平靜,波浪隨時可以利用。波浪能主要集中在南北緯40-60度之間的西風帶海區。27.列舉世界及我國著名的潮汐發電站,說明潮汐能、波浪能的開發前景。世界上最大的潮汐能電站在法國朗斯。我國陸續在廣東的順德和東灣、山東的乳山、上海的崇明等地,建立了潮汐能發電站。海洋能發電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有些技術也趨于成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海洋能必將成為重要能源。28.列舉海洋生物資源的主要類型。海洋生物資源主要產業是海洋漁業,另外還有少量海洋藥用生物資源的開發。舟山漁場的成因。29.閱讀地圖,了解世界主要漁場的分布。海水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淺海大陸架海域。世界主要漁場有北太平洋漁場、西北大西洋漁場、秘魯沿海漁場、東南大西洋漁場和東北大西洋漁場。30.運用資料,說明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樹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1)由于過度捕撈,處于食物鏈較高營養級的優質魚類出現資源危機。珍稀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種類已幾乎絕跡。(2)沿海灘涂圍墾和人工填海造陸等,導致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灘涂和沼澤資源減少,引起海洋生物物種種群減少。(3)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惡化,導致海洋生物資源衰減。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問題的對策(1)保護海洋環境,防止海洋環境污染,加強海洋管理;(2)合理捕撈,捕養結合,由單純的天然采捕向海洋農牧化轉變,實現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源:21世紀教育網]31.了解海洋空間開發利用的重要性。海洋空間開發利用對于緩解沿海地區人地矛盾,開發海洋資源,拓展人類生存空間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32.舉例說明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主要方式。目前人類對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已從傳統的交通運輸擴大到生產、居住、通訊、儲藏和文化娛樂等諸多領域,而且開發利用的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斷進步。33.了解海洋旅游開發的意義。海洋波瀾壯闊,海島景色優美,海濱氣候宜人,這些都是發展海洋旅游的有利條件。按空間范圍可分為海岸帶旅游、海島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以距陸域的遠近為標準,可分為濱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遠洋旅游。34.簡述海洋旅游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以豐富的濱海資源為依托,濱海地區已經成為當今最發達的全球性旅游帶。隨著世界濱海旅游的迅速發展,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濱海旅游勝地。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多樣的海岸類型,濱海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形成許多著名的旅游區;加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高,經濟充滿活力,因而沿海地區成為我國旅游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35.了解海洋災害的不同類型。風暴潮、海嘯、巨浪、海冰、赤潮36.分析風暴潮、海嘯的成因。風暴潮是由強風引起的劇烈增水現象,致使海面異常升高,造成大量海水漫溢,席卷碼頭、倉庫、城鎮街道和村莊。風暴潮可分為臺風風暴潮和溫帶風暴潮兩大類。海嘯是太平洋沿岸國家最猛烈的由地震引起的海洋災害。以孟加拉灣為例,說明為什么在這里風暴潮在這里比較嚴重。37.?闡述風暴潮、海嘯的危害及應對措施。有計劃地加固和修建防潮工程、完善全國海洋災害預警系統38.運用資料,說明海洋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及其對海洋環境的危害。海洋污染物主要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過程,集中分布在大型港口、工業城市及河口附近。海洋污染物特別是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質,不僅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過食物鏈富集作用損害人類自身。39.運用資料,說明海洋生態環境 破壞問題及其對海洋環境的危害。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都會導致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海岸工程建設和海岸帶的開發,破壞了海岸濕地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21世紀教育網]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受損,使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不斷減少,一些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近岸海域污染嚴重,導致海洋生境不斷惡化,赤潮等生態災害頻繁發生。40.簡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海洋是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保護海洋是全球共同的責任。海洋環境保護應該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制定相應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約束海洋和規范海洋開發者的行為;加強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傾倒有害廢棄物;加快沿海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對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進行綜合處理,達標排放;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對特定區域進行環境保護;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等[來源:21世紀教育網]41.了解海洋權益的定義。海洋權益是海洋權利和海洋利益的總稱。42.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的范圍及享有的權利。[來源:21世紀教育網]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全球144個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里的領海權外,其管轄海域面積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在此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1海里=1.852公里,即千米)。由此可知,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為473萬平方千米,約相當于我國陸地面積的1/2,因此,加強海洋綜合管理顯得日益重要。43.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樹立中華民族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危機感和責任感。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認識我國的海洋國情,維護海洋權益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和職責。人類共有一個海洋,保護海洋環境,加強海洋國際合作,讓海洋更好地造福人類是全球共同的愿望和追求。44.了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定對建立國際海洋秩序的意義。《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確立的新的海洋法制度的主要特點是擴大了沿海國家的管轄海域面積和管轄權力,確認沿海國家對于管轄海域的海洋資源享有主權權利。國家管轄海域按其法律地位的差別,可分為內海、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這四種主要區域。從先例資源主權權利方面講,國家管轄海域可以被視為海洋國土,這些管轄海域中的海洋資源應當與陸地國土一樣,得到重視和開發。45.舉例說明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誕生,為建立國際海洋法律新秩序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兼顧各個國家的利益和要求,還有許多不完善和不明確之處。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在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周邊國家主張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就可能存在著重疊,還有一些島嶼主權爭議和漁業資源分配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相鄰國家關系緊張,甚至引發國際沖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鄰國家間管轄海域劃界和海洋權益,要求有關國家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