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旅游景觀欣賞與旅游活動設計相關素材旅游的先驅是商人,最早旅游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 在旅行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古代即以存在,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旅行活動的興起同樣居世界前列,中國早在公元前22世紀就有了。當時最典型的旅行家大概要數大禹了,他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游覽了大好河山。之后,就是春秋戰國時的老子、孔子二人了。老子傳道,騎青牛西去。孔子講學周游列國。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遠至波斯,今伊朗和敘利亞。唐時玄奘取經到印度,明時鄭和七下西洋,遠至東非海岸,還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了游記。 一、現代旅游業定義 (1)定義旅游的三要素 盡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術定義應當適用于國際旅游和國內旅游這兩個領域,但是在涉及國內旅游時,這些定義并沒有為所有的國家所采用。不過,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國際通用的定義中的三個方面的要素: ——出游的目的 ——旅行的距離 ——逗留的時間[來源: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2)對出游的目的定義 以該尺度為基礎的定義旨在涵蓋現代旅游的主要內容。 ——一般消遣性旅游,非強制性的或自主決定的旅游活動。他們只把消遣旅游者視為旅游者,并且有意把商務旅游單列出去。 ——商務和會議旅游,往往是和一定量的消遣旅游結合在一起的。參加會議公務旅游也被視為旅游。 ——宗教旅游,以宗教活動為目的的出行活動。 ——體育旅游,與重大體育活動聯系在一起的旅游。 ——互助旅游,新興的一種旅游方式,通過互相幫助 ,交換等互助的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住宿,互助旅游不但節省了旅費,而且因為當地人得介入,更深入的體驗當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3)對旅行距離的定義 異地旅游(Non—10calTravel):許多國家、區域和機構采用居住地和目的地之間的往返距離作為重要的統計尺度。 旅行距離:確定的標準差別很大,從0到160公里)不等。低于所規定的最短行程的旅游在官方旅游估算中不包括在內,標準具有人為和任意性。 (4)對逗留時間的定義 過夜游客:為了符合限定“旅游者”的文字標準,大多數有關旅游者和游客的定義中,都包含有在目的地必須至少逗留一夜的規定。[21世紀教育網] “過夜”的規定就把許多消遣型的“一日游”排除在外了,而事實上,“一日游”往往是旅游景點、餐館和其他的旅游設施收入的重要來源。[來源:21世紀教育網] (5)其他方面 旅游者的居住:在進行市場定位和制定相關市場戰略時,了解旅游者的居住地要比確定其他的人口統計方面的因素,如民族和國籍等更為重要。[來源:21世紀教育網] 交通方式: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規劃,一些目的地通過收集游客交通方式(航空、火車、輪船、長途汽車、轎車或其他工具)的信息來獲得有關游客旅行模式的信息。 二、國際組織關于旅游的定義 (1)1937年,第一次定義國際旅游者 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歇期間,世界國際旅游收入增長迅速,因此在統計上迫切需要有一個更準確的定義。1936年舉行的一個國際論壇,國家聯盟統計專家委員會首次提出,“外國旅游者是指離開其慣常居住地到其他國家旅行至少24小時以上的人”。1945年,聯合國(取代了原來的國家聯盟)認可了這一定義,但是增加了“最長停留時間不超過6個月”的限定。[來源:21世紀教育網] (2)世界旅游組織的定義 1963年,聯合國國際旅游大會在羅馬召開。這次大會是當時的國際官方旅游組織聯盟(英文名字的縮寫為IUOTO,即現在的世界旅游組織,英文縮寫為WTO發起的。 大會提出應采用“游客”(Visitor)這個新詞匯。游客是指離開其慣常居住地所在國到其他國家去,且主要目的不是在所訪問的國家內獲取收入的旅行者。游客包括兩類不同的旅行者: ——旅游者(Tourist):在所訪問的國家逗留時間超過24小時且以休閑、商務、家事、使命或會議為目的的臨時性游客;[來源:21世紀教育網] ——短期旅游者(Excursionists):在所訪問的目的地停留時間在24小時以內,且不過夜的臨時性游客(包括游船旅游者)。[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從1963年開始,絕大多數國家接受了這次聯合國大會所提出的游客、旅游者和短期旅游者的定義以及以后所作的多次修改。 在1967年的日內瓦會議上,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提議,應該建立一個單獨的游客類別。旅游者至少要逗留24小時,然而,有些游客外出游覽但于當日返回了居住地,這些人被稱為“短期旅行者(Excursionists)”、這類游客包括了不以就業為目的的一日游者、游船乘客和過境游客。短期旅行者很容易與其他游客區分開來,因為他們不在目的地過夜。 三、對國內旅游者的定義 1963年提出的游客(Visitor)術語的定義僅僅是針對國際旅游而言,它也適用于國民(國內)旅游。 1980年,世界旅游組織(WTO)《馬尼拉宣言》:將該定義引申到所有旅游。巴昂(BarOn,1989)指出,世界旅游組織(WTO)歐洲委員會旅游統計工作組同意,盡管國內旅游比國際旅游的范圍窄一些,但這一術語的使用還是相容的。 四、德國作家黑塞對旅游的定義 德國作家黑塞說,“旅游就是艷遇”。既然是“遇”,自然是遇而不可求。旅行中的艷遇,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在美景的襯托之下更顯出浪漫情調。艷,奇幻迷離,讓人意猶未盡;遇,一場風花雪月的邂逅,一個怦然心動的瞬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