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城鄉空間形態與分布2.2 城市的空間形態與分布相關素材[來源:21世紀教育網] [來源:21世紀教育網]1、中國古代進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場所 秦漢時,在京都、郡、國乃至大縣城內,多有官府在指定地區設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與居民所住的里或坊嚴格分開。市周圍有垣墻,交易者只能由市門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市門按時開閉。市中有市樓,又稱亭、旗亭或市亭,管理市的官署即設于此。為了便于經營管理,市內店鋪、攤販按經營商品種類分別排列,稱為列、肆、次、列肆、市肆或市列。列肆之間的通道稱為隧。列肆之后還有存放貨物的倉庫,稱為店。在市中營業的除私商外,政府也派人來出售官營手工業產品及政府所掌握的其他物資。封建政府對市的管理很嚴格。主管市的官吏,長安東西市為市令,其他城市為市長。市門有監門卒把守。關于市中交易和官吏的職責,秦、漢法律中的《金布律》、《關市律》等有很詳細的規定。此外,漢代在邊境關隘還設有關市,亦稱胡市,從事對邊疆少數民族的貿易。駐軍之處有時亦立軍市。在小縣、縣以下的邑和農村中,沒有垣墻樓屋的定期集市比戰國時期增多,以趕集方式進行交易活動。這種市集是農村之間以至城鄉之間物資交換的會合點,在封建社會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交易形式。 [21世紀教育網]2、國家行政區域 中國省、自治區、自治州下的一級地方國家行政區域。城市的簡稱。城市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城是指四周圍于高墻,扼守交通要沖,具有防守性質的軍事要點。奴隸社會的城市主要是行政、軍事、宗教、手工業的中心。封建社會的城市不僅是商品市場和貿易的中心,而且開始發展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隨著大工業生產,出現了像上海、廣州 、天津等特大的現代城市。中國城市劃分為4類:非農業人口100萬以上為特大城市;50萬到100萬的為大城市;20萬到50萬的為中等城市;2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中國城市發展總體戰略是 “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中國有3個不同行政層級的城市。①直轄市。指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特大城市,人口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與省、自治區相平行的一級行政區,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下設區和縣。②副省級市。百萬人口以上,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行政級別上享受副省級待遇的特大型城市。副省級市與一般城市的區別,主要體現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方面,國務院和國家計委等主管部門將副省級市視為省一級計劃單位。目前我國的副省級市有:哈爾濱 長春 沈陽 大連 濟南 青島 南京 廣州 深圳 廈門 杭州 寧波 武漢 西安 成都15個。③地級市。是與民族自治州相平行的特殊行政區,一般均設區和縣。④縣級市。是與縣、民族自治縣相平行的二級行政區。一般不設區。為了發揮城市經濟中心作用,帶動農村,實現城鄉互助,中國兩次推行市管縣體制,第一次是從1958年開始,到1959年全國轄縣的市有50多個,管轄的縣達240多個。第二次是1982年12月提出改革地區體制,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地市合并,實行市管縣。目前,全國共有283個地級市,369個縣級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