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宇宙探索1.3 宇宙大爆炸假說相關素材宇宙大爆炸(Big Bang)僅僅是一種學說,是根據天文觀測研究后得到的一種設想。 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質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因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復雜的,現在只能從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描繪過去遠古的宇宙發展史。在這150億年中先后誕生了星系團、星系、我們的銀河系、恒星、太陽系、行星、衛星等?,F在我們看見的和看不見的一切天體和宇宙物質,形成了當今的宇宙形態,人類就是在這一宇宙演變中誕生的。 【宇宙的不斷膨脹】 科學家認為它起源為137億年前之間的一次難以置信的大爆炸。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邊緣的光到達地球要花120億年到150億年的時間。大爆炸散發的物質在太空中漂游,由許多恒星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我們的太陽就是這無數恒星中的一顆。原本人們想象宇宙會因引力而不在膨脹,但是,科學家已發現宇宙中有一種 “暗能量”會產生一種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脹。[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大爆炸后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并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于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于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于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并隨之出現收縮,稱為閉宇宙。 [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 問題似乎變得很簡單,但實則不然。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10^-30克/厘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間存在廣袤的星系間空間,如果把目前所觀測到的全部發光物質的質量平攤到整個宇宙空間,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遠遠低于上述臨界密度。 然而,種種證據表明,宇宙中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可能遠超過可見物質,這給平均密度的測定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臨界密度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就目前來看,開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來源:21世紀教育網] 恒星演化到晚期,會把一部分物質(氣體)拋入星際空間,而這些氣體又可用來形成下一代恒星。這一過程會使氣體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沒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會失去光輝,宇宙也就變暗。同時,恒星還會因相互作用不斷從星系逸出,星系則因損失能量而收縮,結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過吞食經過其附近的恒星而長大。 10^17~10^18年后,對于一個星系來說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這時,組成恒星的質子不再穩定。當宇宙到10^24歲時,質子開始衰變為光子和各種輕子。10^32歲時,這個衰變過程進行完畢,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輕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過蒸發作用,有能量的粒子會從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終完全消失,宇宙將歸于一片黑暗。這也許就是開宇宙末日到來時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斷地、緩慢地膨脹著。 閉宇宙的結局又會怎樣呢?閉宇宙中,膨脹過程結束時間的早晚取決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設平均密度是臨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據一種簡單的理論模型,經過400~500億年后,當宇宙半徑擴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時,引力開始占上風,膨脹即告停止,而接下來宇宙便開始收縮。 [21世紀教育網][來源:21世紀教育網] 以后的情況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結束后再倒放一樣,大爆炸后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重大變化將會反演。收縮幾百億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狀態,不過,原來星系遠離地球的退行運動將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運動。再過幾十億年,宇宙背景輻射會上升到400開,并繼續上升,于是,宇宙變得非常熾熱而又稠密,收縮也越來越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