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抓主干 找規律 重應用—— 從09年江蘇地理高考談2010年應考策略 南京一中 楊 爽2009年的江蘇地理高考命題在穩定中有所創新,考查知識與能力并重,人文與自然兼顧,熱點與重點交融,突出知識的主干化,注重對學科知識的挖掘、拓寬和提煉,試卷沒有偏題、怪題出現。通過對比分析,09江蘇卷呈現以下態勢:注重對地理基礎知能的考查。09江蘇卷涉及到的基本知識點有地球運動、地形圖、鋒面氣旋系統、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氣候類型、世界洋流、地質災害、人口、城市、農業區位與農業地域類型、工業地域的形成及產業轉移、可持續發展、區域生態環境(西北荒漠化)建設、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區際聯系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3S技術的應用等,既有基礎知識的識記又有基本原理的應用,突出對考生地理基本素養的全面考查。命題以現實問題立意,以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選材,成為09江蘇卷的突出特點。注重對圖表判讀分析能力的考查。09江蘇卷地理圖像豐富,共有22幅地理圖表,有景觀圖、示意圖、結構圖、區域圖、曲線圖、坐標圖、因果關聯圖以及統計表等,體現了鮮明的學科特色,充分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圖表信息的能力。如第9題通過“某區域水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示意圖”(圖5)考查學生對于水體污染、防控等相關知識的掌握;第27題“我國某地區地形等高線及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圖”(圖14),分析有關鋒面氣旋、地質災害、3S技術的應用等問題。注重對人文地理素養的考查。09江蘇卷自然地理部分占34分,人文地理部分(包括區域部分)66分,切合現今使用的新課程標準。尤其是必修三看上去是區域地理,實際上是應用地理,從問題出發,摒棄傳統八股式的區域地理模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了人文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第29題:通過A、B兩個假想區域的地理位置、資源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分析兩個區域間的經濟聯系以及協調發展等問題。考生要根據題目中的文表信息,提取顯性的、隱性的信息,結合自己所學知識用綜合觀點、辯證的思維,結合實情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注重地理學科的實用性。09江蘇卷關注時事熱點,體現鮮明時代性、實用性與新課程理念。如第23題關于“美國新一代波音737飛機在中國的零部件生產”,第17—18題關于“2009上海國際車展”等。同時體現使用不同版本的公平性,依“標”脫“本”,試題跳出教材的束縛,較好地處理了“一標多本”的新課程模式下課標、教材兩者之間的關系,如綜合題的27、28、29三個題都是以假想區域作為平臺,以新的情景材料作為切入點,綜合考查學生的獲取信息、運用地理原理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闡述問題的能力。09江蘇卷還體現了新增考點的變化,例如第25題中關于“中國省級行政區劃”的考查等。從09江蘇卷命題來看,特點是凸顯學科主干知識、側重學科基礎知識、突出基本能力以及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等,對于2010年復習應試不無啟發意義,建議師生要緊密結合2010年《考試說明》的變化及時調整策略,做到抓主干、找規律、重應用。一、注重“雙基”的識記、理解和應用。在復習中依然要強調基礎知識、主干知識的理解、運用。高考不回避已經考過的重點,比如地球的運動、氣候、等值線圖等一直都是高考的經典知識點,只是呈現形式不同。針對多種版本教材,更要緊扣考試說明來逐條梳理,加強對知識點的整合串聯,達到構建地理知識體系,夯實基礎的目的。二、重視學生地理學科能力的培養。能力立意始終是高考命題的基本原則,地理學科往往以文字資料、圖表、各種數據等為載體,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學會圖表判讀分析,學會分析、歸納、評價并獲得地理結論。在平時訓練中要注意答題語言規范(用地理語言,不用大白話)、一針見血(抓主要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賅(問什么,答什么)。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或表述,如“低溫與寒冷”、“地形和地勢”、“城市地域形態和地域結構”等,一定要嚴格區分,否則就會詞不達意。三、關注社會熱點、焦點與教材的有機融合。地理命題必然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旨在提醒學生關注現實生活、生產問題,關注當今人類生存與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關注我國國情與社會發展。高考呈現形式是將熱點、焦點話題回歸于教材,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注重用學科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實問題,讓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由死記硬背變成靈活運用,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也會從中得到培養和提高。四、強化訓練學生審題的嚴密性和答題的規范性。在高考復習的最后階段要強化學生答題技巧的訓練。從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問題看,有審題不到位、不全面的,如27題的第4小題把“建議”寫成“原因”;有讀圖和提取題目材料中的信息能力差,不能把握關鍵詞的;還有用詞不當,出現錯別字,如“河流交匯處”寫作“水流分叉處”,“遙感”寫作“搖桿”。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答題策略:認真審題,“睜大眼睛看題目”,切忌“牛頭對不上馬嘴”;梳理答題思路,組織學科語言,注意表述完整、準確、規范、符合邏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