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江四湖兩江四湖景區[2]?,是指由漓江(市區部分)、桃花江、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構成的環城風景帶。整個風景帶形成三個主題景區,即:以木龍古渡、古城墻為主景,寶積山、疊彩山等為背景、體現城市文化的木龍古水道景區;以山林自然野趣為特色的桂湖景區;以體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城市空間特征為特色的榕、杉湖景區,通過重塑臨水地段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再現山水城的水系風采。 1、榕、杉湖景區 榕、杉湖景區位于桂林城中央,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她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唐宋時期為,為人工開掘的城南護城河,稱為南陽江。元代稱為鑒湖,明代城池擴建,成為內湖?!∽郧宕?,富紳名士紛紛于湖岸邊結廬而居,文人墨客于湖畔吟詩作賦,一時間成為桂林文化活動的中心。先后建有唐景崧的五美堂別墅。王鵬運的祖居西園,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的桂廬,馬君武的故居。如今大多故居已了無蹤跡,僅余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廬。北斗橋位于榕湖,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布局走向按北斗星分布,故名北斗橋。橋面欄桿全部用房山高級漢白玉打制,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整座橋橋形美觀工藝精致,晶瑩剔透。日月雙塔座落在杉湖中,日塔為銅塔,位于湖中心,高41米,共9層,月塔為琉璃塔,高35米,共7層。兩塔之間以18米長的水下水族館相連。銅塔所有構件如塔什、瓦面、翹角、門拱、雀替、門窗、柱梁、天面、地面等均由鋼材鑄鍛而成,并以精美的銅壁畫裝飾,整座銅塔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日月雙塔是桂林兩江四湖夜景重要的景色之一。 2、桂湖景區 桂湖景區有宋代城西護城河。南北長約1713米,平均寬度110米,為歷史上桂林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人高風”“桂嶺晴嵐”為傳統名景,沿湖栽有大量名貴喬木花草,榕樹園、銀杏園、雪松園、水杉園、木蘭園、棕櫚園等園林景觀與西清橋、寶賢橋、觀漪橋、麗澤橋、迎賓橋等新景橋構成了一個集名樹、名花、名草、名園、名橋于一體的博覽園。澄碧的湖水,搖曳的枝頭,奇特的山峰構成了今天之桂湖水城。 走在湖邊,蕩漾湖中,棕櫚歡歌、崖花水藻、叢發清綺,老人高風等景漸入眼簾,置身其中,陪感清新幽雅、舒適恬靜,無處不體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3、木龍湖景區 景區突出了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在木龍湖北側依托宋代東鎮門、宋城墻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建設包括宋街、半邊街、古宋城、木龍塔、木龍夜泊、淺橋魚影、聽荷軒等具有宋代建筑氣息的古建筑群落的景點,木龍塔是以上海宋代的龍華塔為藍本建造的,高45米。在木龍湖南側與疊彩山之間建筑以觀賞林地、草地、溪流、瀑布為主的生態景觀帶。木龍湖現在的位置,在宋代是一排排的兵營;兩江四湖工程施工前,建有密集的民房。為了連通漓江與內湖,收到顯山露水的效果,實施兩江四湖工程中,搬遷居民1896戶、單位56家,拆除舊房174842平方米。其中,木龍湖整體拆遷安置工程,共拆除舊房近15萬平方米,創下在廣西單項城建工程中,一次性整體搬遷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短,拆除房屋面積最大的記錄。又在疊彩山與鐵封山之間開挖長約1100米的人工湖,開挖土石方100余萬立方米。這個人工湖因為鄰近木龍洞,故名“木龍湖”。 桂林山水 ?。ㄟx自陳淼的《桂林山水》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層波迭浪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完整無瑕的翡翠。只有船槳激起一道道水紋,擴散出一圈圈漪瀾,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千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樣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這樣的山拱圍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這樣的山水中有變幻無窮的洞,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澗綠樹紅花,江上蓑笠漁人,白鷺竹筏,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全身浮起一股飄逸而又微醉的感覺,心想:這莫不是到了人間仙境吧!桂林山水詩歌 桂林山水甲天下 陽朔堪稱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 無水無山不入神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因為桂林山水像人間仙鏡一樣。每一個游客到這里都會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桂林山水是自然的美,是純天然的美。甲等是最好的,桂林山水這么美,當屬全天下第一。 漓江的水/桂林的山: 桂林的水:靜、清、綠 桂林的山:奇、秀、險 桂林贊: 萬水不如漓江水。 游遍桂林山和水, 才知美麗不舍歸。 千山不比桂林山。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