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3張PPT。遼(契丹)916年北宋960年北宋形勢圖 下圖可以得出怎樣的歷史信息?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什么? 民族政權并存, 北宋并不是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西夏1038年第三課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北宋與遼、西夏并立民族 原生地 人 物 時間 都城遼宋西夏政權小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北宋與遼、西夏建立讀圖文材料,分析契丹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游牧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 四時畋獵是生涯。 ——蘇頌《契丹帳》[tián]1、遼契丹族居住在遼河上游,游牧生活為主。(2)遼的建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后改稱遼,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一、北宋與遼的關系(1)契丹的興起: 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統一了契丹各部,提倡農業;制定各項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間,以漢人為謀士學習漢族政治制度,設置州縣,契丹創制文字。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 閱讀書本P101,思考:政治:經濟:文化:法律:遼王朝為了鞏固政權采取了哪些措施?(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考慮)遼王朝在中央設南、北面官,北面官的長官一般用契丹貴族;南面官的長官雜用漢人、契丹人等注意減輕賦役,獎勵墾荒建立了孔廟,春秋祭祀仿效中原王朝開設科舉,選拔人才模仿漢字筆畫創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3)遼的統治措施:北宋與遼的戰和2、北宋與遼的和戰宋太宗遼常南下劫掠,宋攻遼失利,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澶州之戰(遼攻宋)1004年戰澶淵之盟(宋有利,接受議和)1005年和(1)戰與和:(2)澶 淵 之 盟①背景西夏1004年,遼軍直逼澶州城,危及東京,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在有利形勢下接受議和,史稱“澶淵之盟”。 ②內容 澶 淵 之 盟1、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宋為兄,遼為弟。2、雙方撤軍,各守疆界。3、宋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至雄州交割。4、在邊境開設榷場(貿易市場),開展互市貿易。遼退兵,宋遼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和絹等錢物。 ③評價 一方面加重北宋人民負擔 (河北雄州、霸州、安肅軍、廣信軍四榷場)歲獲四十余萬。 ——《宋史》志·卷一百三十九 富弼乃議榷場之貨,百有五十萬。 ——徐夢莘《三朝北盟匯編》 譯文:(北宋名相)富弼在說到榷場貿易時提到,(每年宋遼貿易額)約有150萬。澶 淵 之 盟1、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宋為兄,遼為弟。2、雙方撤軍,各守疆界。3、宋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至雄州交割。4、在邊境開設榷場(貿易市場),開展互市貿易。(2)澶 淵 之 盟①背景1004年,遼軍直逼澶州城,危及東京,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在有利形勢下接受議和,史稱“澶淵之盟”。 ②內容 遼退兵,宋遼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和絹等錢物。 ③評價 一方面加重北宋人民負擔另一方面保持宋遼百余年和平,互市不絕,促進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邊境地區的發展,也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是一個屈辱的條約也不失為一個有遠見的盟約 榷場將此前因戰爭而時斷時續的宋遼邊貿固定化和官方化,雙方官府也開辟了新的財稅來源。雄州等地的榷場貿易,緩解了遼農產品短缺的供給壓力。遼統治階層意識到,只有與宋修好,才能保證財源滾滾。 大量中原書籍經由榷場流入遼國,潛移默化改變著遼國人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 ——摘編自唐博《千年雄安:宋遼時代的榷場邊貿》 (2017年第12期《 人民周刊 》)根據雄州榷場的貿易情況,分析“澶淵之盟”給遼帶來了哪些好處?增加了遼的財政收入;緩解了遼農產品供給壓力;有利于遼吸納中原先進文化。“澶淵之盟”是在對北宋有利的情況下簽訂的,說明了什么?“澶淵之盟”既說明北宋統治者軟弱無能,也是北宋對內崇文抑武、對外消極防御的結果。◆契丹文化對漢族的影響:①飲食②服飾③社會生活……乳酪傳入中原契丹的服裝在中原流行幽燕地區的漢族和契丹人經常通婚,不少漢人為兒孫起契丹名字。契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民族融合(1)黨項族的興起:(2)西夏的建立:西北寧夏地區的游牧民族。11世紀前期, 元昊稱帝,史稱西夏, 定都興慶。二、北宋與西夏的關系1、西夏 公元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在興慶(今天的銀川)登基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從此西夏開始了它將近兩百年的歷史。元昊統治時期,西夏的勢力有很大的發展,其轄境“東據黃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寧夏同心縣南),北抵大漠,境土方二萬余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和陜西北部、內蒙一部分。 元 昊(3)西夏的發展黨項與漢族早有接觸。在黨項族與漢族雜居的地區,農業相當發達。農業發達 在生產領域,西夏的冶鐵、印刷、制瓷、毛紡織等手工業均相當發達。因掌握先進的豎式風箱鼓風技術,西夏所造兵器鋒利無比,被譽為“天下第一”。 手工業發達豎式風箱鼓風技術西夏兵器被譽為“天下第一”中原文化對西夏的影響(農耕文化對游牧文化的影響)西夏皇帝十分重視儒學,廣建學校,翻譯儒家經書。仁宗在位時,下詔尊孔子為“文宣帝”;仿效中原王朝開設科舉;用漢文鑄造錢幣;模范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思想文化受中原文化影響2、北宋與西夏的和戰元昊稱帝后,西夏軍隊不斷向北宋邊境大舉進攻戰慶歷四年(1044)達成和議,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元昊對宋稱臣,結束戰爭狀態。宋每年予西夏‘歲賜’絹15萬匹,銀7萬兩,茶3萬斤。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和先戰后和,君臣之國慶歷議和契丹和黨項占領了中原王朝的部分領土之后,“役中國(中原)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結合下面資料和前面所學的內容,說說遼與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起到了什么社會效應?(影響)仿效中原文化:(文化交融)①遼用漢人為“南面官”,管理境內的各民族;②遼與西夏仿效中原開設科舉;③遼與西夏重視儒學,尊崇孔子;④遼與西夏模仿漢字筆畫結構,創造了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影響:農牧文化的交融促進遼與西夏的發展,加快契丹族和黨項族的漢化,促進了民族融合。民族交融北宋與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習俗:遼設置南、北面官;效仿中原制度;遼注意減輕賦稅,獎勵墾荒;學習漢族的農業技術;手工業高度發展;雙方邊境貿易發展……效仿中原開設科舉;創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廣建佛塔; 北宋服飾傳入契丹…契丹的服飾、乳酪等飲食文化傳入中原;通婚……北宋 與西夏政治:經濟:文化:效仿漢法制度,行中原法令……西夏人學習漢人先進的農業技術;榷市中的貿易往來;西夏手工業高度發展……西夏重視儒學教育;效仿中原開設科舉;用漢文鑄造錢幣;創造西夏文字;遼與西夏學習中原文化有何什么歷史意義?促進了遼和西夏的發展,加速了契丹族和黨項族的漢化,逐漸縮小了與漢族的差距,促進了民族融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北宋與遼、西夏并立.pptx 愛剪輯-宋與遼.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