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中地理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中地理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提綱
第一單元 地球
第一課 地球和地球儀
地球形狀和大小
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
平均半徑6371KM ,地球表面積5.1億KM ,最大周長約4萬KM――赤道。
第二課 在地球儀上認識經緯網
一、地球儀
地軸、兩極、赤道(P6圖)
二、緯線和經線
經線和緯線P7圖1.3和1.4
形狀
長短變化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圓圈
不等,由赤道向兩極逐漸縮小
東西方向
經度: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起點是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范圍
0°~180°;
緯度: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起點是赤道,范圍0°~90°
東西半球:20°W,160°E,南北半球:赤道。
第三、四課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的自轉
1、地球自轉的方向(P11圖1.13)
繞轉中心
方向
周期
地理意義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一天
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二.地球的公轉
繞轉中心
方向
周期
地理意義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四季變化,五帶
公轉示意圖P16圖1.17 五帶示意圖P17圖1.19
第二單元 地圖
第一課 地圖的基本要素
一.地圖的用途
地理學的第二語言 “人的眼睛和工具”
二.地圖上的方向
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指向標:箭頭指示北
3.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三.地圖的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1.表示方法: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
2.比例尺比較
比例尺
表示范圍
表示內容


詳細


簡略
四.利用地圖查找信息
1.確定所需要的地圖的類型
2.認真看圖例和注記
3.具體查找你所需要的信息
第二課 地形圖的判讀
一.海拔和相對高度
海拔是地面上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是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二.陸地地形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
較高
較高>500M
較低<500M
不限制
低<200M
地面起伏程度
地面坦蕩,
邊緣陡峻
峰巒起伏,
坡度陡峻
頂圓坡緩,
相對高度<100M
四周高,
中間低
海拔低,平坦
三.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密集,坡陡;等高線稀疏,坡緩。
2.山地不同部位的示意圖(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P25圖2.13
四.分層設色地形圖
1.陸地上地勢由低到高:綠色—黃色—褐色
2.海水由淺到深:淺藍—深藍
第三課 地圖的應用
1、要求在生活中學會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地圖
第三單元 海洋與陸地
第一課 海陸分布
海陸分布
海洋占71%,陸地占29%,海陸分布不均,陸地集中在北半球,北極周圍是海洋,南極周圍是陸地。
陸半球和水半球,陸半球中海洋比陸地多。
七大洲和四大洋
區分大洲、大陸、半島、島嶼、海洋、海峽
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洲界,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亞非:蘇伊士運河,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大洋面積從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是洋的邊緣部分
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根據輪廓寫名稱(P34圖3.3)
第二課 海陸的面貌
一、陸地地形
1、知道陸地地形之最(P38表格)
二、海底地形
1、認識海底地形圖(P39圖3.11)
第三課 海陸的變遷
海陸變遷是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引起的
大陸漂移學說――德國 魏格納
內容: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證據:大西洋兩側的大陸輪廓相吻合。海牛、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都分布。大西洋兩側的古地層相連接。(P42圖)
板塊運動
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的,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大致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最大]、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P43圖
各大板塊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例,東非大裂谷和紅海不斷擴張,喜馬拉雅山不斷隆起。)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共性
氣溫上:終年高溫炎熱,全年皆夏
區別
全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mm以上
降水不均,一年分為干、濕兩季
常年干旱少雨
降水集中夏季,年降水比熱帶疏林草原氣候區大
分布
赤道及其附近。如南美亞馬孫、非洲剛果河流域
熱帶雨林氣候區南北兩側、非洲大陸分布最大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中西部、非洲撒哈拉沙漠(最大)、亞洲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中部
緯度10度至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
代表
伊基托斯
巴馬科
阿斯旺
孟買
板塊內部比較穩定,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火山、地震分布的地帶。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第四單元 天氣與氣候
第一課 天氣與生活
一、舉例說明天氣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二、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P48圖4.1和4.2)
三、舉例說出日常生活中接收天氣預報的途徑。
第二課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氣溫
1、熟悉并繪制氣溫曲線圖(參考P51活動)
2、等溫線:同一條等溫線各點氣溫相等。
海陸熱力差異 導致同緯度等溫線不平直
①南半球:海洋面積廣,等溫線較平直
②北半球:陸地多,等溫線彎曲程度大。(參考P54圖4.9)
3、分布規律:
緯度因素: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各緯度單位面積獲太陽熱量不一樣,低緯度獲得太陽熱量多,氣溫高)
海陸因素:同緯度,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洋流因素:暖流經過地區氣溫比較高,有寒流經過地區氣溫比較低
地形因素: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下降0.6℃。
第三課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1、會根據數據繪制降水水柱狀圖(參考P56活動)
2、降水季節變化:
各月降水量柱狀圖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
類型:①全年各月降水多且均勻②全年各月降水稀少
③夏季多雨④冬季多雨⑤全年濕潤型(參P57圖P58表格)
3、降水分布
(1)影響分布因素:緯度位置、海陸、地形、洋流
(2)分布規律:(參P59圖4.12)
①緯度因素: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②海陸因素:中緯度地區——沿海降水大雨內陸
③洋流因素:暖流對沿岸氣候起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作用。
④地形因素: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⑤降水最豐富地方――乞拉朋齊(雨極)、赤道;最少――阿塔卡馬沙漠(干極)、南北兩極。
第四課:世界氣候類型
一.氣候:一個地方多年天氣平均,一般變化不大
二.亞熱帶氣候類型2種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濕潤氣候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分布
南北緯25度~35度大陸東岸。如我國秦—淮以南
南北緯30度~40度大陸西岸地中海沿岸分布廣、特征突出
特點
夏季多雨、雨熱同期、夏熱冬溫
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
三.熱帶氣候類型:4種
四.溫帶氣候類型:3種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季風性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分布
溫帶地區大陸西部
溫帶地區大陸東部
溫帶地區大陸中部
特點
降水季節分配較均勻,最冷月平均氣溫高于0度,氣候濕潤
冬天冷夏天熱
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五.寒帶氣候類型
寒帶苔原
寒帶冰原
特點
長冬無夏、一年有兩三個月氣溫0度以下。最高不過10度
終年氣溫0度以下
分布
北極圈內大部
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大部
六.高原、山地氣候
注:P62、P63氣候類型圖要求:能看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說出氣候類型,并能對比區分。
第五課:影響氣候的因素
一、影響氣候因素
1、緯度因素 2、海陸因素 3、地形因素 4、季風和洋流
第六課:人類活動與氣候
氣候與農業
氣候影響農業種植類型(如:熱帶:咖啡,香蕉)
氣候影響農業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兩熟等)
氣候異常:(1)洪澇 (2)干旱
氣候與生活
衣:熱帶單衣,寒帶皮襖
食:我國南北方的飲食差異
住:因紐特人的冰屋,熱帶雨林高架屋。
行:愛斯基摩狗拉雪橇,赤道地區內河船運。
三、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1、臭氧層空洞 2、全球變暖 3、酸雨
第五單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課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
1.世界人口總數60億(1999年10月12日),18世紀以前增長緩慢,20世紀增長加快。(P72圖5.1)
2.人口增長的速度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說是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0,人口增加, 自然增長率=0,人口不增加 自然增長率<0,人口減少
3.各地人口增長速度不同,發達國家增加慢,發展中國家增加快。
二.人口分布不均勻
1.人口稠密地區:亞洲東部沿海和南部,東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平原。
2.人口稀疏地區:極端干旱的沙漠、氣候潮濕的雨林、終年嚴寒的高緯或是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3.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人口/面積 人口密度大就是人口密集,人口密度小就是人口稀疏。
三.人口問題-對環境、經濟、社會產生影響
1.解決方法: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2.人口遷移,遷往城市,原因:城市生活條件好、就業機會多、學習和醫療條件好。生產的問題是城市人口增長過快。
第二課: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一.人種
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征(膚色、頭發、面部)分為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三個主要人種。
分布:大范圍集中、小范圍零星分布。
人種
主要分布地區
白種人
歐洲、北非、西亞、北美、大洋洲、中亞、南亞
黃種人
南美、加拿大、亞洲東部東南部
黑種人
非洲(黑人的故鄉)
所有人種平等。
二、語言
是人類最重要交際工具,各民族有各自的語言
聯合國主要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六大語種)
漢語是使用人數最多,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
分布:(P79讀圖)
語言
分布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亞洲南部
俄語
北亞、中亞、歐洲東部
法語
法國、非洲中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
阿拉伯語
北非、西亞
三大宗教(P80圖5.6)
基督教:世界信仰人數最多,起源于西亞,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蘭教:第二大宗教,教徒為穆斯林,產生阿拉伯半島,分布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在中國稱回教或清真教。
佛教:第三大宗教,創始古印度,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中國:多數不信教,維吾爾族、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信仰喇嘛教。
宗教建筑:(P81圖)
第三課:人類的居住地
聚落――鄉村和城市
先有鄉村,再有城市
鄉村與城市差別
鄉村類型――農村、漁村、牧村、林場。城市――工業城市、文化城市、綜合城市
景觀差別
聚落與環境
1.早期聚落選擇受自然環境影響大:
地形平坦
氣候條件優越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適于耕作
自然資源豐富
2.后期聚落選擇:
(1)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影響日益明顯
(2)對自然環境依賴相對減小。
三.聚落發展與維護
傳統聚落是早先人類遺留給我們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應加以保護和維護
意大利威尼斯,山西平遙古城,云南麗江,西班牙托萊多。
第六單元 地區發展與國際合作
第一課 地區發展的差異
國家、地區共200多個。(區分國家地區概念P88)
面積前六,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人口超億: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日本、尼日利亞。
各國面積、人口、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異,但地位平等。
地區是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如格陵蘭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分成的
發達國家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發展中國家分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上的一些島嶼。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比較(P91圖6.4)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生產力
生產高新技術產品
初級加工制成品
農業
大規模機械化
傳統農業階段
教育
教育普及、水平高
教育水平低
發展中國家落后原因是被殖民和經濟剝削。
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政治、經濟商談。南南合作是發展中國家之間互相合作。
第二課 國際合作與國際組織
一.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1.經濟合作
2.保護自然環境
3.文化傳播、政治合作,民族融合
二.國際組織
1.聯合國:——最廣泛、最有權威的綜合性國際組織(P97)
2.聯合國宗旨:P97
3.安全理事會:中、法、俄、英、美五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4.其他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聯盟、亞太經合組織、非洲統一組織、阿拉伯國家聯盟、石油輸出國組織、美洲國家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
七年級下冊提綱
第七單元 我們所在的大洲——亞洲
第一課 世界第一大洲
一.世界最大的洲
亞洲的分界(P4圖A)
東北以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界
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
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
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面積最大的洲(4400萬平方千米)。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3.亞洲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六大地區(P2圖7.1)
二.地形起伏、河流眾多
地面起伏很大,中間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
河流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狀向周邊的海洋,形成眾多的長河。
地形:山地、高原為主,占全洲陸地總面積3/4
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脈;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8844米);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西西伯利亞平原是亞洲最大的平原;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死海是世界陸地最低點(-415米),鹽度最大的咸水湖;阿拉伯半島是世界最大的半島。
第二課 世界最大的季風氣候區
一.氣候復雜多樣:
氣候復雜多樣、季風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原因: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東、北、南瀕臨大洋,西面深入亞歐大陸內部,受緯度高低、距海遠近、地形的綜合影響
亞洲東部和南部為世界上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關:夏季風強,降水多,若過強,則澇災;夏季風弱,降水少,若過弱,則旱災(P9圖7.10)
亞洲與同緯度大陸相比,溫帶大陸氣候分布廣,其氣候特點是:冬季嚴寒,夏季暖熱,春秋季短,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季。
第三課 人口最多的大洲
眾多的人口
2000年亞洲人口已經36.8億,約為世界人口61%
6個超過1億的國家在亞洲(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口分布不均: (1)稠密區:南亞、東南亞、中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群島
(2)稀疏區:原始林區、內陸高原高山、沙漠地區。(P12圖7.14)
5、人口問題:住房緊張、就業困難、植被破壞、交通阻塞等。
第四課 經濟發展的差異
一、經濟發展不平衡
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 (1)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2)韓國、新加坡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3)波斯灣地區石油經濟(4)一些國家負債累累、至今未擺脫貧困(尼泊爾、阿富汗等)
解決途徑:增強亞洲各國經濟協調與合作
第八單元 各具特色的地區
第一、二課 東南亞
重要的地理位置——東方“十字路口”
組成: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
世界航運樞紐是因為位于東亞(北)、大洋洲(南)、太平洋(東)和印度洋(西)之間。有世界海上運輸咽喉馬六甲海峽:它是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
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老撾。
東南亞第一長河:湄公河
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連接處,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亞為火山最多的國家,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
6、華人華僑最集中地區,約2000萬人,占世界總數80%以上
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雨林氣候比較。(P26圖8.6及文字)
東南亞農業
稻谷和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種植區。
熱帶作物:天然橡膠(泰國)、棕油(馬來西亞)、椰子(印度尼西亞)、蕉麻(菲律賓)
四、旅游與貿易
1、礦產資源: 東南亞是錫和石油的重要產區; 錫礦(馬來西亞)
2、經濟發展不平衡:發達——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
落后——緬甸、老撾、柬埔寨
3、認識本區特色旅游資源(參P29圖8.9)
4.東南亞國家聯盟:區域性經濟組織
第三課 中東
三洲五海之地——處于亞歐非三大洲,里海、地中海、紅海、黑海、阿拉伯海之間(P31圖8.11)。
            土耳其海峽    黑海
大西洋   地中海  
            蘇伊士運河    紅海    阿拉伯海     印度洋
豐富的石油――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P32圖8.13)。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主要產油國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
航線:(P33圖8.14)
經過的主要海洋、海峽和運河
到達的國家和地區
航線A
阿拉伯海、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
西歐、美國
航線B
阿拉伯海、好望角、大西洋
西歐、美國
航線C
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
日本
匱乏水資源:
1.原因:氣候干旱,大部分屬亞熱帶、熱帶沙漠草原氣候。沙漠廣布,河流稀少,水資源極其匱乏爭奪淡水資源成為中東地區的一個沖突點。
2.解決方案:海水淡化
四、文化:主要是白種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
第四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黑人的故鄉
熱帶氣候和自然景觀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沙漠
南北緯10度 剛果盆地――熱帶雨林景觀,兩側高原――熱帶疏林草原景觀,北部撒哈拉是熱帶沙漠景觀。
熱帶疏林草原氣候(分布面積最廣)炎熱,分干季和濕季。干季延長,旱災。
氣候分布大體以赤道呈南北對稱
高原大陸:南部、東部地勢相對較高。
乞力馬扎羅山——東非高原上,非洲第一高度
東非大裂谷
世界礦產寶庫
1.剛果民主共和國:金剛石儲量、產量世界第一
2.南非:金剛石產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黃金儲量、產量、出口量最多國家
3.贊比亞:“銅礦之國”
努力改變單一經濟
1.出口以礦產、木材、牲口、經濟作物,進口是機械、汽車,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
2.非洲國家采取措施: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大力加強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之間的合作。
五、政治版圖的變化:知道非洲受殖民統治的歷史。
第五、六課 歐洲西部
一.歐洲西部:1、歐洲西部區域劃分(P43圖8.24)
二.深受海洋影響:
1.多優良港灣,海運便利
2.農牧業,漁業發達: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
3.園藝、種植業發達:地中海氣候影響。
三.發達的經濟
1.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發達的地區之一,
2.以制造業為主。
3.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自英國向東到波蘭南部;自北部瑞典和挪威的南部到意大利北部,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業密集地帶。(P47圖8.28)
4.第三產業發達:是金融中心、旅游勝地、商業城市和高等學府的聚集地
四.歐洲聯盟(簡稱歐盟):
1.作用是加強本區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系,在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發揮作用。
2.成員國25個。
3.現今經濟實力:美、日、歐盟三足鼎立
第七課 拉丁美洲
1、知道拉丁美洲的范圍,包括的主要國家和地區(P52圖8.33)
2、舉例說明地形對拉丁美洲人類活動的影響(參P53圖8.34)
3、混血人種為主,多數國家通用西班牙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文化豐富多彩。
第八課 兩極地區
一.北極地區
1.北極圈以內的地區
2.氣候寒冷,海霧多
3.被歐洲、亞洲、北美洲包圍,主題是北冰洋。
4.動物:北極熊,馴鹿
5.有少量人居住(因紐特人,沙米人)
6.極晝極夜現象(兩極皆有)
二.南極地區
1.南緯60度以南的區域
2.氣候嚴寒(比北極地區冷)
3.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主體是南極大陸
4.動物:企鵝,海豹,磷蝦
5.固體水多,占地球淡水總量3/4
6.中國先后在南極建立長城、中山科學考察站
三.開發、利用和保護
1.豐富礦產資源
2.動物資源豐富
3.自然環境原始,為科學家進行氣候、冰川、地質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天然實驗室。
第九單元 不同發展類型的國家
第一、二課 日本
地狹人稠
是島國,有四大島:北海道、本洲、四國、九洲。多港灣,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P62圖9.1)
國土面積小、人口過億;山地丘陵占全國國土面積3/4,平原狹小僅分布在沿海地區
富士山,多火山、地震,因處于亞歐與太平洋板塊,處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島國經濟
農業:精耕細作,機械注重小型化,單產高。
漁業:海洋捕撈量世界首位,北海道漁場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
日本瞄準海外市場,原因:地小,資源貧乏,技術和勞動力充足原料進口,加工,再出口,建立海外的生產與銷售基地,貿易對象前四位是:美國、中國大陸、韓國、中國臺灣。
工業分布:太平洋沿岸工業帶。(P70圖9.8)兩大對外貿易港口:神戶、橫濱
日本沿岸污染嚴重、用水緊張、重污染工業遷往國外。
文化交流 1.早期:受中國影響很深(和服、茶道、花道) 2.近代:向歐洲國家學習生產技術,文化思想3.二戰以后:與美國文化交流成為一個主要方向
第三、四課 俄羅斯
一.疆域遼闊
1.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國家
2.鄰國多14個
3.烏拉爾山:西:東歐平原(伏爾加河:“母親伏爾加”;歐洲第一長河)
東: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貝加爾湖:世界最深、儲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4.氣候復雜多樣。大部分屬溫帶大陸氣候、北極圈以北屬北寒帶氣候
5.廣布亞寒帶針葉林,占陸地面積1/2
6.礦產種類齊全,儲量大、自給程度高;除鐵外,大部分礦產分布烏拉爾山以東地區
二.交通、工業、城市
1.交通(1)交通運輸發達。鐵路、公路、航空、內河航運、海洋運輸和管道運輸等交通方式齊全,但分布不均。
(2)長途運輸以鐵路為主
2.工業:(1)工業基礎良好
(2)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民用工業落后
(3)四大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圣彼得堡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P77圖9.13)
3.城市:(1)莫斯科:首都;全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最大城市,綜合性交通輸紐
(2)圣彼得堡:重要海港城市。工業以艦船、動力機械、精密儀器制造為主
三.多民族國家
1.民族多(100多個);俄羅斯族占主導
2.人口分布不均。歐洲部分多,亞洲部分少
第五課 澳大利亞
一.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
(1)地廣人稀;(2)白色人種占主導。
二.對比明顯的自然環境
(1)西部:低高原炎熱、干燥,絕大部分屬草原沙漠氣候,人煙稀少
(2)東部:山地(大分水嶺)東南沿海人口密集,為亞熱帶濕潤氣候
悉尼:全國最大工業城市、海港;堪培拉:首都“花園城市”
(3)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地下水豐富,平原遼闊,地勢平坦
氣候:干旱
養羊業發達——“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三.獨特動植物和自然景觀
1.特有動物——袋鼠、樹袋熊、鴯鹋、鴨嘴獸
2.植物——桉樹分布最廣
3.大堡礁——著名旅游勝地
四.“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1.礦產豐富:發達國家中的重要礦產品出口國
2.早期:采礦、冶金、機械制造業(支柱產業)
目前:服務業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第六、七課 美國
一、移民國家——50個洲(本土48個;西北部:阿拉斯加;太平洋:夏威夷)
二、多元文化交融
1.“人種博物館”白種人84%;黑種人13%;黃種人:主要為華人華僑和印第安人
2.“文化大熔爐”世界各地文化融合形成獨具美國本土特色的文化藝術
三、自然環境
1、地形:西部山地、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脈。
2、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深受地形影響。
四.第一經濟大國
1.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在世界上均具首位
2.世界最大商品糧生產國,出口糧食占世界糧貿1/2
3.農業分布帶(P89圖9.25)
五.高新技術:1.20世紀50~80年代:三大支柱產業(汽車制造業、建筑業、鋼鐵業)
       2.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產業成為美國經濟頭號支柱產業;近年來美國經濟增長部分的2/3是由信息技術產業提供的。
六.工業
(1)東北工業區世界最大最集中工業區。美國傳統工業區 主要城市 紐約:最大城市海港,全國綜合工業中心,金融中心; 芝加哥:全國第二大城市,鋼鐵工業基地; 華盛頓: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白宮、國會大廈; 底特律:“汽車城”。
(2)美國南部墨西哥灣沿岸:新興工業區 主要城市 休斯敦:南部最大城市,航天中心
(3)西部太平洋沿岸洛杉磯:全國最大飛機制造,石油加工中心,迪斯尼故鄉
圣弗朗西斯(舊金山)華人最大聚居地。 圣克拉谷地——“硅谷”
七、城市與交通:
1、大西洋沿岸:華盛頓(首都)紐約(人口第一大城市)
2、太平洋沿岸:洛杉磯、圣弗朗西斯科
第八、九課 印度
一、多民族的國家
二、宗教:印度教是本國第一大宗教
三、人口:超過10億,人口世界第2,增速快,人口問題突出。
四、氣候:
1、熱帶季風氣候占主導,全年高溫,雨旱兩季分明
2、主要自然災害:洪澇旱災
五、城市與工業
1、城市:首都(新德里) 最大海航(孟買) 班加羅爾(信息產業中心)
最大城市(加爾各答)
2、信息技術產業:實力雄厚,軟件技術僅次于美國。
第十節 巴西
一.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最多、經濟發展較快國家
1.地形分兩類:高原:巴西南部的巴西高原
平原:北部亞馬孫河流域和東南沿海
二.亞馬孫河和亞馬孫平原
1. 亞馬孫河:(1)巴西最大河流,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河流
(2)亞馬孫河干流和大小支流構成龐大的內河航運網
2.亞馬孫平原:(1)世界上最大平原
(2)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
(3)動植物豐富,很多為特有。
3.開發使熱帶雨林森林覆蓋率下降
三.迅速發展的經濟
1.經濟支柱產業:服務業、工業、農牧業
2.農業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咖啡、甘蔗、天然橡膠)
3.礦產資源豐富,鐵礦優質
4.已建立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5.南美洲工農業最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中重要經濟大國
四.城市和人口:
1.人口:分布不均(P58圖I):(1)稠密區:東部、東南部沿海地帶
(2)稀疏區:廣大內陸高原,亞馬孫平原
2.城市(1)里約熱內盧:全國第二大城市。最大海港,旅游中心
(2)圣保羅:南美最大城市;巴西最大工業中心,金融中心
(3)巴西利亞:是全國政治中心;巴西首都
八年級上冊提綱
第一單元 國土與居民
第一課 遼闊的疆域
一.中國的位置
位于東半球,北半球,在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地理位置優越: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屬北溫帶,沒有寒帶。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最大的大陸)東臨太平洋(最大的大洋),多港灣,海陸兼備的國家。有利對外交往與合作,發展海洋事業
二.中國的疆域
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陸上邊界長2.2萬多千米。
臨海 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臺灣海峽屬東海。
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
我國四至點:
最東端 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
最西端 新疆的帕米爾高原
最北端 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P4圖1.3)
最南端 南海的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
二.中國的鄰國
中國與14個國家陸上相鄰,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P6圖1.4)
第二課 行政區劃
一.中國的行政區劃
34個省級行政區
分為省,縣,鄉三級
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P8圖1.5)
3、熟記34個行政單位(P9表1.1)
第三課 眾多的人口
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2000年為12.95億,占世界1/5以上。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給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帶來壓力。
控制人口數量 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過多產生的問題:交通擁護,就業壓力增大,住房條件差,生活垃圾成堆。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為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我國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
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人/平方千米)
黑河――騰沖,人口分界線,東(地占43%,人占94%)多西(地占57%,人占6%)少
第四課 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一.眾多的民族
1.56個民族,漢族占90%以上,其他55個為少數民族,其中,壯族最多,在500萬人有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2.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藏族――集體舞  傣族――潑水節 朝鮮族――長鼓舞 蒙古族――摔跤、馬頭琴
回族、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 哈薩克族――冬不拉
分布
1.漢族遍及全國,以東部和中部最集中,少數民族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2.少數民族地實行自治。
第二單元 自然環境
第一課 地勢地形特征
中國的地勢特征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三級狀分布,西部多為山地、高原盆地,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第一級階梯 青藏高原 柴達木盆地 
第二級階梯 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黃土高原 內蒙古高原 云貴高原
第三級階梯 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東南丘陵
界線
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昆侖山 祁連山 橫斷山
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大興安嶺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地勢的影響
氣候:有利于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河流自西向東流
在階梯界線處,水力充足
阻礙東西部的交通發展
第二課 地形分布
一、中國的地形特征
1.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齊全
2.山區面積廣大。山地占1/3,山區占2/3
3.山脈走向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脈。
弧形山脈:喜瑪拉雅山脈。
四大高原(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地面平坦,青藏高原冰川廣布,云貴高原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第三課 氣溫和降水
氣溫的變化
氣溫的時間變化
(1)日變化
陸地氣溫最高值:午后2點左右,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后。
(2)年變化
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氣溫的空間變化
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溫。
秦嶺-淮河一線: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
冬季最冷在漠河,夏季最熱在吐魯番(“火洲”)。三大火爐――重慶、武漢、南京。
二.溫度帶
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垂直溫度帶。(P32圖2.7)
降水的變化
1.時間變化規律:大部分地區降水集中在夏季。
2.空間分布規律:東部多西部少;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3.四類干濕區:濕潤區(>800mm,森林)、半濕潤地區(800 mm ~400 mm,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區(400 mm ~200 mm,草原)、干旱地區(<200mm,荒漠)。(P35圖2.11)
第四課 氣候的基本特征
一、中國的氣候特征
1、季風氣候顯著
(1)中國的冬季風:東北季風、西北季風
中國的夏季風:東南季風、西南季風
(2)季風區:夏季風能到達的區域
非季風區:夏季風難以到達的地區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限: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
2、氣候類型復雜多樣(P39圖2.15)
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
第五課 長江
一、中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內流河: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所在區域為內流區。
外流河:流入海洋的河流,所在區域為外流區。
內流湖基本是咸水湖,外流湖是淡水湖。
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3、京杭運河——世界最長、最早的人工河。經過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
二、長江
發源地:青藏高原上唐古拉山,注入東海,有“水能寶庫”(集中在上游,有三峽、葛洲壩)和“黃金水道”(航運)之稱。
上、中、下游劃分,宜昌和湖口。
長江下游洪水原因
降水豐沛,干支流同時漲水
湖泊面積縮小,植被破壞嚴重
宜昌以上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是中下游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
治理——植樹造林,建立長江上游防護林帶,興建水庫和水利工程。
第六課:黃河
黃河
發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呈“幾”,注入渤海
上、中、下游劃分:河口和舊孟津。
上游-發電、灌溉(寧夏平原成為“塞上江南”)、氣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治理退草還林),在寧夏、內蒙古和山東河段會有凌汛(破冰),中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植樹造林),下游——泛濫成災,形成“地上河”(加高加固河堤)
第三單元 自然資源
第一課 自然資源
一.自然資源及其類型
自然資源: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用于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和能量。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
可再生資源: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能循環使用。如土地、森林、水、水能。要合理利用,注意保護和培育實現永續利用。
非可再生資源:如礦產。應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第二課 土地資源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分類: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
土地資源總量豐富,類型齊全,但人均占有量小;山地多,平地少;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矛盾突出)。
第三課 水資源
1、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1.時間分配不均勻:夏秋季節多,春冬季節少。
2.空間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東南多西北少
3.水污染
三.合理用水 保護水資源
1.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缺水問題重要途徑之一。
2.興建水庫可以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如三峽、小浪底)
3.解決水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把長江水系的水調到華北、西北)
第四單元 經濟與文化
第1、2課 農業的發展與分布
一.農業的分布
東部:種植業、林業、漁業。東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及東南部的人工林;東部沿海是我國海洋捕撈和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西部:為天然草場廣布,以畜牧業為主,因降水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二.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南北方差異
地區
耕地類型
熟制(一年幾熟)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一、二熟,兩年三熟
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甜菜、溫帶水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兩、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
糧食作物:南稻北麥,油料: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糖料:南甘北甜,棉花:北方以棉花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珍惜每一寸土地 切實保護耕地
1.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因地制宜,積極調整農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宜糧則糧,宜牧則牧。
2.農業生產要大力發展和推廣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
3.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提高糧食生產的能力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主要商品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江漢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第三課 工業的分布
工業的概念
工業:對自然物質資源或半成品進行加工、生產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
工業類型:有輕、重工業之分。
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滬寧杭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遼中南工業基地
第四課 工業的發展
一、高新技術產業的作用
高新技術產業是指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
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占比重大。
(2)銷售收入中,用于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
(3)產品的技術復雜程度高。
2.分布:依附于大城市,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1)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托,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2)沿邊地區依靠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發展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
(3)內地依靠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第五、六課 交通運輸網和交通方式的選擇
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運費
速度
運量
航空
最貴
最快
最少
鐵路
第三
其次
其次
公路
其次
第三
第三
水路
最便宜
最慢
最多
二.我國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
鐵路
分布格局:縱貫南北、橫穿東西 主要鐵路線、鐵路樞紐(P89圖4.15)
公路
高速公路
航空
以首都北京為中心,連接各省級行政中心和重要城市的國內航空運輸網。
交通運輸網分布和人口分布的關系
東密西疏
交通運輸的作用
交通促進了貨物流通和人員的流動
第七課 豐富多彩的文化
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1.影響因素:地形、氣候、水文、地質、生物
2.氣候影響民居、飲食、服飾
二、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資源
地方文化特色的作用
體現不同地區的人類發展歷史及其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滿足人們追求新奇、比較和探知異域風土人情的欲望和精神需求。
地方文化的類型
歷史文物、文化遺跡、古典建筑、文化藝術、風土民俗、工藝特產、風味佳肴等
中國的世界遺產分布P103圖4.19
三、地方文化特色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地方文化景觀,凝聚著一定的文化內涵,體現著地方和民族文化的內在的美。使旅游者不僅能夠開拓視野、增長知識,而且還能獲得高質量的審美享受。
四、保護地方文化 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適度旅游和旅游資源的開發會促進地方文化特色的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振興;過度的開發以及旅游者人數超過了旅游資源的承載能力,則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旅游業的發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協調好文化保護和資源開發的關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八年級下冊提綱
第五單元 我國的地理差異
第一課 四大地理區域 第二課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一.四大地理區域
名稱: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各地區的界線
西北與北方: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
北方與南方:秦嶺-淮河。
青藏與其他三個:第一階梯的界線。
二.秦嶺—淮河線
北方
南方
1月平均氣溫
<0℃
>0℃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
地形
平原
丘陵與山地
植被
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雨林
河流流量
流量小
流量多
結冰期

沒有
差異
原因
農耕制度
北方:旱田,種植小麥、大豆,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降水少、氣溫低
南方:水田,種植水稻、油菜,一年二至三熟
降水多、氣溫高
傳統運輸方式
北方:以陸路運輸為主,汽車、馬車
氣候干旱
南方:水運
降水多
傳統民居
北方:屋頂坡度小,墻體厚
降水少、寒冷
南方:屋頂坡度大,墻體高
降水多、高溫
樂器
北方:吹嗩吶,“抬頭瞪眼,慷慨激昂”
地形平坦
南方:吹簫、“低頭咪眼,余音繞梁”
地形丘陵
劇種
北方:梆子、秦腔、唱腔高亢
地形平坦
南方:越劇、黃梅戲,唱腔委婉
地形丘陵
園林
北方:建筑規模龐大,氣勢宏偉
南方:小巧玲瓏。
第三課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一、西北地區
1、干旱、半干旱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典型
2、內流河為主,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內流河
3、民族:少數民族眾多,有蒙古、維吾爾、哈薩克、回族等少數民族
二、青藏地區
1、海拔高,譽為“世界屋脊”
2、日光城,降水分為干、雨兩季。
3、以藏族人口為主,多信奉佛教。
第六單元 首都——北京
第一、二節 祖國的心臟 現代化大都市
古都的發展條件
五朝古都:遼、金、元、明、清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40°N,116°E,溫帶季風氣候,交通便利,是東北、西北、南方之間往來的交通要道在華北的交匯處。
二.北京的城市職能
是政治、文化、國際交往中心。(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舊城格局:“凸”字軸線形的城市格局
名勝古跡: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
古城變遷與水源相關(人口增加,城市變大,需水量增加,遷移到水源充足的地方)
三.飛速發展的北京
以舊城為中心向四周擴展,建新區、衛星城。交通網密布,形成環路,放射路交通網絡。
建設和發展中,注意保持舊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風貌,重要的古建筑、園林和特色街區得到了保護和修繕,建地下鐵道、中華世紀壇、旅游飯店等現代建筑。
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功能。一方面加大基礎建設,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第七單元 黃土高原
第一、二課 世界最大的黃土分布區 黃土高原治理和開發
一、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范圍: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古長城。
景觀: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
形成原因學說:“風成說”,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
水土流失嚴重
(1)水土流失的原因:黃土結構疏松、易溶水,地表光禿,缺少植被的保護,降水集中在7、8月,人們開墾、采礦、修路等活動使地表疏松。
(2)造成的影響:土壤養分流失,溝谷增多,耕地面積減少,向黃河輸送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二、黃土高原地下豐富的礦產資源
1.“烏金三角”:煤炭儲量占全國的1/4,煤質好,埋藏淺,多露天開采,開采成本低。
2.煤炭外運,運力不足:發電送出來,轉化為煤氣輸出來。
三.綜合治理措施
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引進良種畜、禽,改天然放牧為圈養。
改變單一的農業經濟,發展旅游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
依靠科學技術。
加強同外界的交流與合作。
第八單元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第一課 珠江三角洲
輕工業與外向型經濟
區位因素:面對南海,珠江把珠江三角洲地區與祖國沿海各海港聯系起來,也把珠江三角洲地區與世界各地聯系起來。
政策因素:80年,建立了4個經濟特區,其中深圳、珠海在這區,85年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形成了一個包括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在內多層次的開放體系。
人文因素:華人、華僑多(是僑鄉之一),吸收大量外資。
輕工業發達,主要生產生活用品,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第二課 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一.港澳經濟的發展
1.分別處于珠江口東、西兩側,與廣東省相鄰。
2.組成:香港(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澳門(澳門半島、凼仔島、路環島)。
3.實行“一國兩制”,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回歸時間:1997年7月1日)和澳門(回歸時間:1999年12月20日)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4.與內地聯系
(1)香港澳門第三產業發達。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旅游中心、轉口貿易中心。澳門是博彩旅游業是重要支柱產業。
(2)與內地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內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豐富且低廉,香港擁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轉口貿易伙伴。
(3)與內地經濟聯系外,還有人口流動、科技交流。
第九單元 臺灣省
第一、二課
臺灣的地理位置、地形及交通
臺灣省包括臺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彭佳嶼、蘭嶼、綠島等。
臺灣島是我國最大的島嶼,與福建隔臺灣海峽相望。東臨太平洋。
北回歸線從臺灣島中部穿過,氣候濕熱。
4、東部為山地,占全島面積的2/3,“植物王國”。玉山是最高峰。
5、屬亞熱帶、熱帶氣候,溫暖濕潤,盛產稻米、甘蔗、茶葉、熱帶水果、鹿皮,森林面積廣(因為處于熱帶、亞熱帶,山地的植被有垂直變化),有“植物王國”之稱,樟樹是臺灣最著名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祖籍(血緣)、歷史、民族、文化等方面
富有海島特色的外向型經濟
臺灣工業結構調整: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臺灣工業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地區。新竹科學園區是“臺灣的硅谷”。
四、城市與居民
1、城市:臺北(最大的城市) 高雄(最大港口、工業中心)
2、人口:最主要的少數民族:高山族
第十單元 走進西部
第一課 自然環境
一、西部的范圍(圖10.1)
二、自然資源
1、西部自然資源豐富在全國地位重要
2、知道西部地區主要礦產(參P67活動)
第二課 特色農業
一、土地構成特點
1、牧草地比重大,未利用難利用土地多。
2、耕地、林地占有量小。
二、草原與高寒牧業
草原牧業:分布:新疆、內蒙古、寧夏;主要畜種:細毛羊,三河馬、牛,灘羊
高寒牧業:分布:青藏地區;主要畜種:牦牛
三、灌溉農業與綠洲農業
1、灌溉農業:分布:沿河平原 特點:依靠河流水灌溉發展農業
2、綠洲農業:分布:高山山麓地帶 特點:引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
第三課、工業、城市和交通(略)
第四課、西部地區的重大工程
一、青藏鐵路:1、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
2、全長1956KM,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3、意義(P79文)
二、西氣東輸:1、起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 2、疏松線路(P80圖10.12)
3、意義:(P81文)
三、西電東送:1、三大輸電通道(P81閱讀) 2、概況:開發省區、輸送省區(P81文)
第五課 生態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
一、生態問題: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
二、生態措施: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建立自然保護區
三、旅游開發類型:自然風光;文化古跡;民族風情;革命紀念地
第十一單元 認識家鄉——安徽省
第一課:位置、行政區劃與人口
一、位置:過渡性特征:1、不臨海,但距海不遠 2、位于中國東南部
3、跨暖溫、亞熱兩個溫度帶。
二、行政區劃:17個地級市(P93圖11.2和P94表格)
三、人口:分布不均(皖北、皖中人口稠密;皖西、皖南人口稀疏)
第二課:自然條件與農業
一、自然條件:過渡性
1、地形:平原向山地過渡 2、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向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
3、土地利用類型:旱地向水田過渡。
二、農業:
1、長江沿岸:“魚米之鄉”盛產水稻、棉花、油菜、魚蝦蟹。
2、淮河沿岸:全省最大的農業區,盛產小麥、大豆、棉花、溫帶水果。
三、自然災害
1、水旱災害頻繁——受季風氣候影響所致
2、自然災害治理措施:(P98文)
第三課:工業、交通、城市
一、工業:能源工業舉足輕重;知道安徽五大優勢礦產。
二、交通:1、五大交通體系(P100) 2、鐵路干線(參P100) 3、公路線:“一樞紐,四中心”
三、城市:“兩點一線”P101
第四課:旅游與生態環境
一、旅游資源:
1、5A景點:黃山、九華山 2、合肥4A景點:包公祠、徽園
二、環境問題:(P104表格)
三、生態建設:
1、“一原則三重點”(P105) 2、建設目標(P10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什克腾旗| 定兴县| 安龙县| 宽甸| 涞源县| 凌云县| 钦州市| 云浮市| 泸定县| 绵阳市| 铜陵市| 通河县| 大新县| 扶风县| 鹤岗市| 新邵县| 保靖县| 凤山县| 江川县| 砚山县| 康乐县| 房产| 乌鲁木齐县| 仪征市| 平定县| 玛曲县| 白河县| 比如县| 泰顺县| 县级市| 浏阳市| 呼伦贝尔市| 上高县| 玉树县| 绥中县| 舞钢市| 南京市| 敦化市| 静乐县| 桓仁|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