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永不停息的地殼運動相關素材地殼運動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 地球表層相對于地球本體的運動。通常所說的地殼運動,實際上是指巖石圈相對于軟流圈以下的地球內部的運動。巖石圈下面有一層容易發生塑性變形的較軟的地層,同硬殼狀表層不相同,這就是軟流圈。軟流圈之上的硬殼狀表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地殼同上地幔頂部緊密結合形成巖石圈,可以在軟流圈之上運動。 在地球的內力和外力作用下地殼經常所處的運動狀態。地球表面上存在著各種地殼運動的遺跡,如斷層、褶皺、高山、盆地、火山、島弧、洋脊、海溝等;同時,地殼還在不斷的運動中,如大陸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這種運動的反映。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緊密相聯,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因而研究地殼運動將可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以及演化歷史的種種信息。測量地殼運動的形變速率,對于估計工程建筑的穩定性、探討地震預測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對于反演地應力場也是一個重要依據。 對緩慢的地殼運動,可根據地質學(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等)、地貌學和古地磁學的考察,參考古天文學、古氣候學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定。例如,大陸漂移學說是從古生物學、古氣候學找到跡象,又通過古磁極的遷移得以確立的。現在根據同位素年齡的測定和巖石磁化反向的分析,可以進一步認識地殼運動的演化。 對于現代地殼運動,一般采用重復大地測量的方法,如用重復水準測量來研究垂直運動;用三角測量或三邊測量的復測來研究水平運動;用安放在活動斷層上的蠕變計、傾斜儀和伸長儀等做定點連續觀測來監視斷層的運動。20世紀70年代后期,進而利用空間測量技術(激光測月、人造衛星激光測距和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等)監測不同板塊上相距上千公里的兩點間的相對位移(精度可達2~3厘米),用以測定板塊之間的運動。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海岸線的變遷,驗潮站關于海水漲落的記錄等,推斷現代地面的升降運動。 地殼運動的分類 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梢孕纬删薮蟮鸟薨櫳较?,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巖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巖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②較快速的運動。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面最大可有幾十厘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蕩,它既有徑向的振動,也有切向的扭轉振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